作者:王非。中醫主治醫師,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中醫本科。曾師從天津中醫第一附屬醫院針灸名家廉玉麟,河北針灸名家高玉春。2013年拜入冰臺門下,學習立新七針。
“維”的本意是系物的大繩。如:維綱(用以系物和提網的繩。亦指維系、保持)。如果把十二經絡、經筋、別絡、孫絡、浮絡,整體看成一陰、一陽兩張網,那么陰維脈、陽維脈就是這提起兩張網的兩條大繩。
這兩條大繩有如下的特點:
1、起點:分別起于足三陰交和足三陽交。
陰維脈起于諸陰之會,在足踝部就有三陰交穴,所以我認為陰維脈起于三陰交穴部位,但是從筑賓穴發于體表。
陽維脈起于諸陽之會,《內經》告訴我們諸陽之會在頭面,那么此處的諸陽之會當如何理解?請參看下圖,從圖中我們看到足三陽的踝部筋確實交會在金門穴。金門穴也是陽維脈的起點,再從金門穴行於足少陽膽經之外踝上七寸陽交穴。
2、循行過程中網絡諸經
注意:足陽明是行走在人體腹部,腹部是屬陰的。所以陰維脈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腑舍《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之【循行】
陰維脈: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其脈發于足少陰筑賓穴,為陰維之 ,在內踝上五寸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腑舍。上會足太陰于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于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一十四穴。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即起於足太陽膀胱經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門穴。再從金門穴行於足少陽膽經之外踝上七寸陽交穴。又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及陽蹺脈,會於肩後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會於缺盆中上毖際天穴,又會於肩上陷中肩井穴。從肩井穴上頭,與足少陽膽經會於眉上一寸陽白穴。從陽白穴上行於眼上方,直入發際本神、臨泣穴。從臨泣穴上行經正營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腦空穴。從腦空穴下行至耳後大筋外端風池穴,又與督脈會於項後風府、啞門穴。
《素問·刺腰痛論》有關陰、陽維脈二則
一、“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會。”
飛陽=飛揚,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此處是足太陽膀胱經分出絡足少陰腎經之所。
病發生于飛揚脈,所引起的腰痛的特點同陽維脈相同都會有心理的問題,就是痛起來心里就感到不安,甚至于會發生悲哀和恐懼現象。我們都知道腎主恐。陰維脈就是起于腎經筑賓穴。所以這時患者的心里有很強的不安和恐懼感,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
治療時,就在陰維脈的起始位置,筑賓穴。內蓄手足三陰之氣血,內在勢能非常強大,一旦開閘,其下游堵塞處必被強大的氣血如將摧枯拉朽般鏟除。
筑賓穴:位于小腿內側,當太溪穴與陰谷穴的連線上,太溪穴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二、“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脈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怫:憤怒、抑郁心情不舒暢。
痛上怫然脈腫:這種痛令人情緒相當不好,或是憤怒,或是抑郁不暢。我們看到陽維脈的循行與肝膽經的交會更多一些,肝主疏泄,如果疏泄太過或不暢的話很容是出現急躁易怒或是抑郁寡歡。
同時這種痛還伴隨有腫脹之感,按照氣血江河理論,瘀阻處當在下游。
治療部位就在陽維脈的源頭,陽交穴。暗合師父的開閘放水理論,從源頭論治,此處內蓄手足三陽之氣血,一旦開閘水勢如萬馬奔騰,不可阻擋,什么陳淤泥沙一概被沖的無影無蹤。
陽交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