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痊愈。白斑完全消失,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正常。參考:透射電鏡所見正常,各種免疫指標大致正常,微循環狀態正常。
(2)顯效。白斑50%以上消失,白斑消失部分組織病理學檢查正常。參考:透射電鏡所見正常。
(3)有效。白斑消失者占原白斑面積的20%~50%,或在白斑內見有多色素島。有色素復生處做組織病理學檢查。參考其他檢驗項目。
(4)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白斑擴大。
療效判定以3~6個月的效果為近期療效,6~24個月的效果為中期療效,24個月以后為遠期療效。中遠期療效的穩定性,除臨床所見外,應有部分病例的病理、電鏡、免疫學檢查的說明。
自體表皮移植是黑素細胞移植嗎
自體表皮移植是黑素細胞移植嗎?回答是肯定的。準確地講,自體表皮移植是黑素細胞移植的方法之一。黑素細胞移植從方法上講,可分為培養黑素細胞移植和非培養黑素細胞移植兩類。自體表皮移植屬于非培養黑素細胞移植的方法。
患者也許要問:表皮是一種組織,表皮和細胞顯然不是一個概念,為什么將自體表皮移植稱為黑素細胞移植呢?
首先讓我們熟悉一下表皮的組織結構。人體的皮膚分為表皮和真皮兩部分。當我們不慎因開水燙傷了皮膚,往往使表皮和真皮分離而形成水皰,水皰的皰皮就是表皮部分,它雖然非常薄而透亮,但在顯微鏡下看它是由20層以上的細胞組成的。其中主要是角朊細胞,還有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和Merkel細胞。根據角朊細胞的形態不同,將表皮分為4層,由里向外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角質層(掌部位為五層,即在角質層和顆粒層還可見到透明層)。角質層是由5~20層已經死亡的扁平、無核細胞組成;顆粒層為2~4層梭形細胞;棘層由4~10層多角形細胞組成;基底層是一層立方形或圓錐狀細胞,呈柵欄狀排列在表皮的最下方或水皰皰皮的最里面。每4~10個基底角朊細胞中有1個黑素細胞。表皮與真皮的交界面呈波浪狀相互嵌鑲,其間以基底膜帶相連接。基底膜帶的結構分為4層,即與基底細胞相連的胞膜層,其下方為透明層、致密層和與真皮相連的致密下層。其中透明層是基底膜帶中的一個非常薄弱的層面,常因吸引、加溫、摩擦等機械性、物理性損傷而分離,形成水皰。自體表皮移植即是利用負壓吸引,使表皮和真皮在基底膜帶的透明層分離,分離后的間隙由組織液(皰液)填充而形成水皰。此時位于基底膜帶外側的基底層,則被向外隔離到皰壁(皰皮)的內側。移植時,將水皰的內側面朝下貼在去除表皮的白斑創面上。此時與白斑區創面的真皮直接接觸的是皰皮內側、含有黑素細胞的基底層細胞。
移植成活后是整個表皮組織嗎?無錫開源的朱厚長說,非也!當術后7天我們揭去紗布,2~3天后移植表皮即逐漸脫落,僅表皮基底層的角朊細胞和黑素細胞粘附在白斑的真皮面上,而后角朊細胞以白斑部位組織液的營養支持不斷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表皮,黑素細胞則分裂增殖并恢復功能合成黑素,經其樹枝狀突起將黑素顆粒輸布在新生表皮的細胞中,從而使白斑由新生的正常表皮替代,白斑消失。之后,新生的表皮逐漸與其下放的真皮之間建立新的連接裝置(基底膜),并互相融合為一體。
由此可見,最終移植成活在白斑部位的不是供區的表皮組織(水皰皰皮),而是供區表皮(皰皮)內層的基底層角朊細胞和黑素細胞,而基底層以上的表皮組織僅起到黑素細胞的載體作用,顯然,自體表皮移植不屬于組織移植,而是細胞移植,是黑素細胞和角朊細胞的混合體,它與黑素細胞與角朊細胞混合體外培養移植是相似的。然而,自體表皮移植遠比黑素細胞體外培養移植簡便易行,成本低廉,節約治療費,且遠期效果更可靠,沒有受到培養液化學浸染和變異致畸的后顧之憂。
自體表皮移植的一個很大優點,在于黑素細胞是與原生存環境的角朊細胞一同移植到白斑部位,這對于移植后黑素細胞的成活和功能恢復是很重要的。黑素細胞的功能不是孤立的,黑素代謝受角朊細胞分泌的多種細胞因子所調節,黑素細胞與其周圍的角朊細胞共同組成一個“黑素單元”,從而完成黑素代謝的過程,因此,將黑素細胞與原生存環境中的角朊細胞一同移植,有利于移植后的黑素細胞成活與功能的恢復,這與移植花木需要帶原根土具有同工異曲之妙。
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學者和文獻書籍一直將自體表皮移植歸屬于黑素細胞移植的范疇。黑素細胞自體移植的內容即是指自體表皮移植。但是,近年來也有部分文獻資料將自體表皮移植與自體黑素細胞移植分別論述,亦有學者將自體表皮移植歸之為組織移植的范疇,似有不妥。我們認為,自體表皮移植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確切,而將自體表皮移植稱為自體表皮黑素細胞移植可能更為適宜。
自體表皮黑素細胞移植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是什么
無錫開源朱厚長主任強調:自體表皮黑素細胞移植手術的適應癥主要有:病情處于穩定期,各種療法無效者;無疤痕體質者;暴露部位,患者求治心切者。
禁忌癥主要包括:進展期患者;疤痕體質者;白斑部位皮膚肥厚、萎縮或外用藥刺激呈急性皮炎或局部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