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文獻傳說,遠古社會末期,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華夏、東夷和苗蠻三大集團。
華夏集團的勢力范圍在黃河中、上游地區,以黃帝和炎帝部落最為強大。《國語·晉語》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少典氏和有蟜氏是兩個互婚的氏族,經長期繁衍,逐漸分化,遂產生以黃帝和炎帝為始祖的兩個近親部落。
黃帝號軒轅氏,"軒猿"即天黿(yuán)之意、是黃帝部落崇拜的圖騰。黃帝生長于姬水附近。姬水源流在何處,尚不可考。《國語·晉語》云:"黃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陽氏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25宗可能是25個氏族,后來發展成12個胞族,進而結合成部落。青陽氏與蒼林氏當是黃帝部落的中堅。
炎帝生長于姜水附近。姜水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在今陜西省岐山東。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姜姓是古羌族的一支。
東夷集團地處黃河下游流域,主要包括少皞(hào)、蚩尤部落。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皞氏以鳥名官,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鴠鳩氏、鸤鳩氏、爽鳥氏、鶻鳩氏,還有九扈等。蚩尤部落與少皞部落關系密切。《逸周書·嘗麥》說,蚩尤"于宇少皞以臨四方"。宇的本意為屋檐,屋檐下可居住,故引申為居住之意。"于宇少皞",即居住在少皞的地方。可知蚩尤部落與少皞部落關系之密切。
苗蠻集團居于長江中游流域。《戰國策·吳起》云:"三苗之居,左彭蠡(lǐ)之波,右有洞庭之水"。彭蠡就是現在的鄱陽湖。左彭蠡,右洞庭,大致在今湖南、江西的北部。
為了掠奪財物,擴大勢力范圍,諸集團之間戰亂頻繁。《史記·五帝本紀》稱:"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最激烈的戰爭有兩次。一次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的戰爭,另一次是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史記·五帝本紀》云:"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黃帝與炎帝的戰爭,是華夏集團內部的爭斗。經過三次大的戰役,黃帝才取得勝利,從而統一了華夏集團。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尤為激烈。后世為此杜撰出神奇的傳說。《大荒北經》云:"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讀"。應龍及女魃皆為天神,能為黃帝助戰,可知黃帝權威之大。蚩尤也非等閑之輩。他能調動風伯、雨師,以狂風驟雨和黃帝抗衡。黃帝最后依靠女魃,戰勝了蚩尤。可是也給人間留下災難。女魃雖來自天庭,卻不再返回。她所居住的地方,連年干旱,赤地千里。經另一位神祗,叫叔均的,又去請求天帝,才將女魃安置在赤水的北邊。叔均因功而得為田祖。據《海內西經》說,赤水發源于昆侖之虛,即今之青海高原。所謂赤水之北,指的就是今河西走廊以北的大沙漠。該地赤熱,終年不雨。古人對此亦有所知,方能杜撰出這段神話。女魃是飄忽不定的神稱祗。為了將其北逐,乃整修溝道河渠,以水將其驅趕。這從中也顯露出古人與干旱斗爭,興修水利的痕跡。
黃帝戰敗蚩尤,其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展到黃河下游流域,成為華夏和東夷集團共同尊崇的部落聯盟最高首領。《史記·五帝本紀》曰,自此"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頻繁的戰爭雖屬掠奪的性質,但是在客觀上增加了各部落之間的交往,因而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與形成。華夏集團與苗蠻集團之間的沖突,規模尚小。以后逐漸釀成激烈的戰爭。
據傳說,堯、舜、禹是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末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著名領袖。諸人的生卒時間,誕生地點,歷來眾說紛雜。他們均經民主推舉,就任天子的職位。天子,即上帝的兒子,秉承天意,治理凡間事物。
堯在位時,正值洪水泛濫,百姓痛苦不堪。堯召集放齊、。。兜、四岳等部落首領商討治水人選。眾人皆推舉鯀。堯認為鯀不能勝任。但經四岳一再堅持,終獲通過。堯采納了眾人的意見,任命鯀負責治水事宜。經過九年的努力,未獲成功。《史記·五帝本紀》對此有概略的敘述:"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解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于是聽岳用鯀。九載,功用不成。"
堯在位時,災禍不斷。《淮南子·本經訓》云:"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貐,斷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上述記載,雖系傳說,頗具神話色彩,若仔細分析,亦當有所依據。遠古時代的部落、氏族多有各自信仰的圖騰。。。貐、鑿齒、封豨皆獸名;脩蛇,即巨蟒;九嬰,水火之怪;大風,乃風伯。以這些獸蛇神怪為圖騰的部落、氏族不服堯之管轄,犯上作亂,終遭羿的誅殺。羿屬部落首領一類的人物,是遠古時代著名的英雄。
堯按照氏族社會的古老傳統,征求四岳的意見,慎重選擇自己的繼承人。舜以賢孝聞名于世,眾人一致舉薦。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以便深入了解其為人。經多方考察之后,禪讓天子之位于舜。《史記·五帝本紀》:"堯日:"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yín),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guī ruì),如婦禮。堯善之。。。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于德不擇。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堯有子丹朱。但堯認為丹朱品行不好,故傳位于舜,而不與丹朱。《史記·五帝本紀》云:"堯之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孟子·萬章》云:"舜南面而立,堯率諸侯北面而朝之。"這說明退休的首領即為平民,堯亦如此,并無終生的權位。
堯讓位于舜,確實出于公心,亦為明智之舉。堯去世后,舜對丹朱采取辟讓的態度,但人民信任舜,疏遠丹朱。《史記·五帝本紀》云:"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至丹朱而至舜,岳訟者不至丹朱而至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舜出身寒苦,終年辛勤勞作。舜父盲,且品質頑劣,母親惡毒,弟象性情高傲。他們都想除掉舜。在堯妻二女于舜,并多予賞賜之后,其殺心愈盛。他們屢次設計害舜,均被舜逃脫。舜非但不報復,仍孝順盲父,愛撫兄弟。其仁厚之心若此,亦可不辱治國之大任。《史記·五帝本紀》對舜的這段事跡有生動的敘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魚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叟(gǔ sǒu)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lǐn),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桿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從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愕不懌,曰:"我思舜,正憂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傳位于禹的情況與堯傳位于舜的情況類似。《史記·五帝本紀》云:"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子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后禹踐天子位。"
禹是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最后一位部落聯盟的領袖。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事跡婦孺皆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昔日,禹父鯀治水用的是"堙"和"障"的方法。《尚書·洪范》云:"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yīn)洪水""。孔穎達疏:"是堙為塞也,。。水是五行之一,水性下流,鯀反塞之,水失其道,則五行皆失也"。《國語·魯語上》云:"鯀障洪水而殛(jí)死。"韋昭注:"鯀,顓頊之后,禹之父也。堯使治水,障防百川,績用不成,堯用殛之于羽山。""堙"和"障"都是堵塞的意思。用堵塞的方法,違反水流動的規律。洪水無處排泄,災害更甚。鯀治水自然失敗。
禹吸取其父的經驗教訓,采取疏導的方法,減小水勢。有關禹治水的記載很多,其內容大同小異。《史記·夏本紀》云:"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殊為是。于是舜舉鯀之子禹,而使續鯀之業。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日:"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至孝于鬼神。卑宮室,至費于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孟子·滕文公上》云:"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呂氏春秋·愛類》云:"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洪水。禹于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遠古社會末期,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以石、木、骨、蚌等制作的簡陋工具治理嚴重的水患,必然困難重重。但禹治水有方,進行大規模的疏導工作。開決黃河下游堵塞的河川,使支流順利地歸于主流。又把低洼之處圍堰成為湖澤,如同今日之水庫,調節水流量,以保持其穩定。水淺處則使其漫散漸干,成為良田。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水道寬深,暢流無阻,治水終獲成功。《論語·泰伯》稱禹"盡力乎溝洫"。實際上這就是原始的水利工程。此種作法至今依然延用。禹作為治水英雄,長久為后世所傳頌。堯時,曾對苗蠻集團進行過戰爭。《呂氏春秋·召類》:"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丹水即今之丹江,源于陜西東南的終南山,至河南、湖北交界處入漢水。
舜對苗蠻的斗爭取得重大的勝利。《呂氏春秋》上條引文下說:"舜卻苗民,更易其俗。"自舜之后,苗蠻集團逐漸為華夏集團所同化。
禹也曾對苗蠻進行過激烈的戰爭。《墨子·兼愛下》引禹誓云:"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以征有苗。"禹徹底打敗了苗蠻,將華夏集團的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到長江流域。自此,東夷、苗蠻均附屬于華夏集團。中華民族乃始具雛形。
隨著部落聯盟領袖權力的不斷加強,軍事民主制度加速瓦解。民主議事的傳統逐漸被專斷獨裁的作風所取代。《韓非子·飾邪》云:"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國語·魯語》亦曰:"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群神即指各路諸侯,也就是諸部落的首領。部落聯盟領袖召集所屬部落首領聚會,須傾聽并尊重各部落首領的意見。例如,堯雖不同意鯀擔負治水之責,但在四嶽(yuè同“岳”)的堅持下,仍違心通過了這項任命。禹卻敢于殺害遲到的部落首領,可知他的權力之大,亦可知昔日的民主議事傳統已被破壞無遺。
《禮記·禮運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大同世界"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至父系氏族社會,隨著私有制產生,階級的萌芽,已逐漸蛻變為"小康"世界。《禮記·禮運篇》又云:"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國,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永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自此,人類跨入階級社會的歷史階段。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出現奴隸主與奴隸尖稅的階級對立和激烈的階級斗爭,也產生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國家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