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六韜》

《六韜》是產生于戰國中晚期的一部重要軍事著作。托名太公呂望撰,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形式,講論治國平天下的軍事問題。其真正的作者已不可考。

"《六韜》"一名,最早見于《莊子·徐無鬼》載女商說:"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以《詩》、《書》、《禮》、《樂》,縱說之則以《金板》、《六弢》。"郭象注引司馬崔說:"《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或曰秘讖(chèn,音襯)也。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龍虎豹犬也。"《漢書·藝文志》將《六韜》收錄在儒家類,說:"《周史六韜》,六篇。"班固自注:"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唐顏師古注:"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弢字與韜同也。"至唐修《隋書·經籍志》,將《六韜》列入兵家類,以后各代相沿不改。

至宋代,辨偽學興起,學者始懷疑《六韜》非周初呂望所撰。如北宋葉適在《習學記言》中就說,《六韜》為偽書。南宋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說:"武王、太公問答,其辭俚鄙,偽托何疑?"其后,明胡應麟撰《四部正-》、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也都從語言學的角度判斷它為偽書。清修《四庫全書總目》說的最為明白:"今考其文,大抵辭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間如"避正-"乃戰國以后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這些說法都是對的。《六韜》絕對不是周初呂望所撰,甚至也不是春秋惠王、襄王時代的東西。

但是,宋代羅泌在《路史·發揮·論太公》中說:《六韜》為"楚漢之際好事者之所撰";清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說是"秦漢間人之所偽撰";明代胡應麟《四部正-》說是"魏晉下談兵之士,掇拾剩余為此,即《隋志》《六韜》也"等等,也都沒有確切根據。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撰《武經七書注譯》,依據《漢書·藝文志》載《六韜》"或曰周顯王時(公元前368-前321年)",又依據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簡書《六韜》,判定《六韜》成書年代:"上限不早于周顯王時,下限不晚于秦末漢初。"這個結論應是可信的。雖然《六韜》文字"鄙陋","辭意淺近",內容也多有與孫、吳兵法和《尉繚子》相重復之處,但在古代軍事學領域仍有獨到的貢獻,宋代把它編入《武經七書》絕不是偶然的。我們應對它有足夠的重視。

《六韜》一書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部分,總共六十篇。

《文韜》,計十二篇,主要講奪取天下的戰略準備。它繼承了《司馬法》的"仁本"思想,認為治國取天下,應先政治而后軍事。在政治當中,國之大務在于"愛民而已"。要做到"愛民",統治者必須以"仁、德、義、道"治理天下,使民不失務,農不失時。使國家經濟的三大支柱大農、大工、大商三寶"各安其處",奠定戰爭的雄厚經濟基礎。君主所舉賢才能"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各依其才而授官位,同心輔國。建立"賞信罰必"的獎罰制度,"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統一全國全軍的意志,使全軍隨人主和將軍的意志任意行動,做到"用兵之道,莫過于一"。(《兵道》)治國、治軍能達到這種程度,才稱得上是"仁、德、義、道",才能"同天下之利",使"天下歸之",才能"守土"、"守國",也才能奪取天下。

《武韜》計五篇,主要談論奪取天下的政治戰略,是"與天下共其生"。它指出政治戰略是"全勝不斗,大兵無創",即通過不流血的手段而取勝的戰略。這種戰略,要求統治者要與人民"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所以能"無甲兵而勝"(《發啟》)。這種勝利,就是政治上的勝利。它說:"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殺天下者,天下賊之;徹天下者,天下通之;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災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順啟》)誰要想奪取天下,誰必須首先做"有道者"。

而有道者"行其道",也要有策略:當敵國"天道無殃"時,不可以行啟兵端;當敵國"人道無災"時,不可以先策劃興師。而要"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等待"必見天殃,又見人災"的大好時機,才能相機而動,興兵征伐。

它提出"文伐"十二策,要點是:

(1)投敵所好,使之驕傲;

(2)拉攏敵人近臣,削弱敵人力量;

(3)賄賂敵國近臣,了解敵人情況;

(4)助長敵人荒淫享樂;

(5)敬其忠臣,賄以薄禮,離間他與君主的關系;

(6)收買敵國君主的左右大臣;

(7)用重禮賄賂敵君,使其不了解我方意圖;

(8)用寶器賄賂敵君,與他同謀別國,使他為我所用;

(9)用尊名頌揚敵君,使他狂傲而懈怠國事;

(10)對敵君佯裝謙誠,取得他的信任,以便控制他;

(11)閉塞敵君的視聽;

(12)扶植敵君亂臣,迷亂其君主心智;選送美女,惑亂其君意志,等等。

這十二策是加速敵人"天殃、人災"的策略原則,是貫徹"與天下共其生"的政治戰略的組成部分。這些策略如能奏效,就可以興兵討伐敵人。"文伐"十二策以生動具體的內容,豐富了《孫子兵法》"伐謀"、"伐交"的政治外交戰略原則。

在文、武兩《韜》中,的確貫穿著儒家的"仁義德禮"、"愛民"等思想原則,所以,《漢書·藝文志》把它歸為"儒家類"是有道理的。但值得提出的是,它還積極吸收法家的"刑罰"思想,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墨家的"尚賢"思想和兵陰謀家的"權變詐謀"思想和兵陰陽家的五行思想等。這種雜揉戰國百家之長的情況,使《六韜》在戰國諸兵家學說中具有鮮明的個性。這也是它的特有的時代特色。

龍、虎、豹、犬四《韜》,著重闡述具體的軍事戰略、戰術和治軍原則。

《龍韜》十四篇,主要闡述選將、通訊和臨機制敵的戰術等三個問題。

其一,選任將軍,包括組織軍中統帥部問題。《龍韜》認為,"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奇兵》),所以對將軍要嚴格選拔,標準是具有"五材",即勇、智、仁、信、忠。它把"勇"放在"五材"之首,又列入"忠"字,顯示了與其它軍事著作所論將才不同的特色。它還指出將軍要避免"勇而輕死","急而心速","貪而好利","仁而不忍人","智而心怯","喜而信人","廉潔而不愛人","智而心緩","剛毅而自用","懦而喜任人"等十種缺點。選拔將領不僅要看外表,還要看內在素質。考察將領要通過"八征"來觀察他的言辭、應變力、忠誠、德行、廉潔、操守、勇氣和儀態。八者都具備,才是賢將。國家任命將軍要舉行隆重儀式,國君親將斧鉞援予將軍,"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將軍在軍中要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勵軍》)。在-中令行禁止,"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將威》),做到信賞必罰。

將軍統帥軍隊,還要有"股肱羽翼",計腹心、謀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糧、奮威、伐鼓旗、股肱、勇材、權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術士、方士、法算等各種專門人才七十二名,協助將軍處理軍中各種事務。用今日的話來說,就是組建軍中統帥部。

其二,規定將軍與君主的秘密通信方法。一為陰符,以符節的長短來規定各種暗號。二為陰書,將軍與君主有機密大事,用陰書而不用符。書要"一合而再離",即把一封書信分為三部分,而采用"三發而一知"的方法,即差遣三個人各送信的一部分,他們互相參差,誰也不知信的內容。敵人再聰明,也不會識破秘密。這種秘密通訊方法,僅見于《六韜》,而不見于其它先秦軍事著作。它是我們研究古代軍事通訊的寶貴資料。

其三,論述了"因于敵之動"而決定我軍的行動方向,在"兩陣之間"臨機應變,隨著形勢的無窮變化而運用奇正謀略等一系列進攻戰的作戰原則。指出:"善戰者,居之不擾,見勝則起,不勝則止"(《軍勢》)。指出將軍在戰術上造成"神勢"的二十六種戰術原則(《奇兵》)。提出了運用五音和五行來判斷敵情的各種辦法,論述了運用敵軍士氣盛衰、陣勢治亂、軍紀嚴弛等預見勝負的各種征兆。最后,論述了戰時的兵器裝備應與平時的生產工具結合起來,可以農具為兵器。如:耒耜可為"行馬蒺藜",鋤耰可為"矛戟",蓑薛、簦笠可為"甲胄、干楯"等。這在古代強調兵農相結合的兵家中,也別具一格。

《虎韜》十二篇,主要講部隊兵器裝備、野戰和圍城戰的各種戰術等三個問題。

其一,它詳盡論列了一萬人的部隊所配備的各種武器裝備。這是其它兵書所沒有的。據《軍用》篇,一軍可配各類戰車九種:

(1)武沖大扶胥,36乘。這是一種大型戰車,上面設有大盾為掩蔽;

(2)武翼大櫓矛戟扶胥,72乘。這是一種裝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戰車;

(3)提翼小扶胥,144乘。這是裝備有小盾牌的小型戰車;

(4)大黃參連弩大扶胥,36乘。這是裝有"大黃參連弩"的大戰車;

(5)大扶胥沖車,36乘。這是一種攻城的臨沖戰車;

(6)輜車騎寇,是一種輕快的戰車;

(7)矛戟扶胥輕車,160乘。這也是一種輕便的戰車;

(8)木螳螂劍刃扶胥,20乘。這是一種裝有劍刃像螳螂臂式的戰車;

(9)軸旋短沖矛戟扶胥,120乘。這是一種裝有矛戟而可以旋轉的戰車,計有兵車六、七百乘。

軍中攻守之器:大頭鐵棒1200枚,大柯斧1200把,方頭鐵槌1200把,飛鉤1200枚,木蒺藜20具,鐵蒺藜1200具,各種相連接的鐵蒺藜12000具,方胸鋋矛1200具,矛戟小櫓12具,附有絞車連弩。渡溝塹的飛橋,寬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帶轉關轤轆,八具。渡江河的飛江,寬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八具。天浮(浮游器材)、鐵螳螂(鐵錨之類),圓形,外徑四尺以上,用鐵環連結,32具。在天浮上架浮橋叫天船。各種鐵鏈1200條,四丈以上長繩600條,帶鐵環的中等繩300條,小號繩12000條。天下雨時,輜重車還要蓋上車頂板,再蓋上用麻編織成的篷布。

各種軍用工具:伐木大斧300把,大鋤300把,銅杵300把,鐵耙300把,鐵叉300把,方胸兩枝鐵叉300把,大鐮300把,大櫓刃300把,帶環的鐵橛子300把,鐵榔頭120把。

軍中各類武器:強弩6000,戟楯2000,矛楯2000。據《軍略》篇,軍中還配備有飛樓(望樓)、云梯。在渡江、河時,還有浮囊、皮舡等。此外,軍中還有各類能工巧匠300人,以備修治工具、磨礪武器。

這些詳盡的記載是我們研究古代軍事裝備、軍隊的攻擊能力、軍事科技和軍事生產水平的重要材料。

其二,它論述了野戰中的伏擊、迂回、防御、追擊、突圍等各種戰術原則,也論述了攻城戰中的包圍、阻擊援軍、防止突圍等各種戰術原則。著重強調了攻城圍邑要準備好轒辒(fén wēn,音墳溫)、臨沖、云梯、飛樓等器材。在行軍時要準備武沖、大櫓、強弩、天羅、武器行馬等防衛器材。在江湖河沼作戰時,要準備好飛橋、轉關、浮海、絕江等渡河器材。一旦攻克城邑,要采取"無燔人積聚,無壞人宮室,冢社叢勿伐,降者勿殺"等各種"示之以仁義,施之以厚德"的政策。

其三,論述了斥候兵(偵察兵)在行軍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及運用斥候兵的原則。斥候兵是軍中耳目。在深入敵國作戰時,"當先發遠候,去敵二百里,審知敵人所在。"在深草及叢林中行軍作戰,要以云梯、飛樓觀察敵情,尤其要防止敵人火攻。如敵人發動火攻,我軍要在敵人火攻陣地前也放火燒出一塊黑地,還要在我軍后方也燒出一塊黑地。一則可以遲滯敵人進攻,二則我軍可以退到黑地上防守。對于敵人的營壘,將軍要善于觀察,以敵營中的各種征侯,判斷敵人的動態,是空營,還是亂營。如為亂營,要堅決進攻。

《豹韜》八篇,主要講三個問題。

其一,論述在森林、山地、江河、險隘等地形條件下作戰的戰術原則。如林戰之法是:戰車居前,騎兵為輔,"見便則戰,不見便則止",利用林中地形,疾攻敵人。"更戰更息,各按其部"。

在山地作戰的原則是:組成烏云之陣,就是對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都要進行戒備。要道、谷地,用戰車防守;可攀登之地,派兵防守。構成堅固的防御陣地,曰"山城"。確定奇正方略,部隊組成沖陣,當敵人來攻時,全軍急速戰斗。敵軍雖眾,也可打敗。

在敵國的江河地段作戰,我軍又處于弱者地位,則尋找機會欺騙敵人,迅速轉移,在后面設下伏兵。如敵人已知我有伏兵,大軍不肯渡河,而以小部隊渡河牽制我軍,我軍則在便于作戰地形結成"四沖武陣",待敵小部隊渡河后,發動伏兵,擊其側后,用強弩射其兩翼。車兵、騎兵結成烏云之陣,待敵大軍渡河來援救小部隊,我軍車騎沖其左右,伏兵擊其后翼,可獲勝利。

在依山傍水的險隘地形作戰時,原則也是搶占有利地形。用武沖大車掩護前、后軍,配置強弩,結成四武沖陣。以沖車為前導,以大盾牌為防衛,材士強弩保護左右,步軍三千人為一屯,左、右、中三軍齊進,輪番作戰,輪番休息,可以擊敗強敵。

其二,講抗擊敵軍突襲的作戰原則。敵軍遠來突襲,牛馬必無飼料,士卒必無糧食。我以遠方軍隊的精銳士卒約在暗夜,前后夾擊敵軍,可以獲勝。如敵軍攻城,我則事先在城外埋伏一軍,在城上佯作守備。待敵大軍攻至城下,我守、伏兵齊發,前后夾擊敵軍,敵軍必敗。

其三,論述抗擊強敵夜間襲擊的作戰原則。如果敵人乘夜攻擊我左右,則應挑選我方材士強弩,以車、騎兵為左、右翼,迅速攻擊敵人的前、后,既攻敵人陣外,又要攻入敵人陣內。敵軍將被打亂,敵將必然因驚惶而失敗。如果敵軍乘夜阻截我前方,又攻擊我后方,造成我三軍混亂時,我則明審號令,出動勇猛斗士,使每人攜帶一支火炬,二人同擊一鼓,探明敵人位置。部署我軍或攻其外,或攻其內,佩戴暗號,互相識別,然后滅掉火炬,按約定信號,猛攻敵人。敵人必敗。

在虎、豹兩《韜》所講的作戰原則中,始終貫穿一個"勇"字,即"勇斗為首"。可見,《六韜》講選將標準,把"勇"放在首位,不是偶然的。

《犬韜》十篇,分別論述了各路大軍約期集中、約期會戰的原則,在戰場上選擇打擊敵人的各種時機,挑選士卒、訓練軍隊和編制特殊戰斗隊伍的方法等。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它論述了車、騎、步三個兵種的特點、戰力、編制和選拔車、騎戰士的標準等。這也是其它先秦軍事著作所沒有的。它談到三兵種的特點說:"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戰車》)。戰車適于在平原作戰,而切忌在山地、丘陵、草澤、溝渠、毀塌積水、粘泥地帶作戰,那是戰車的"死地"。

騎兵適于配合步、車兵攻擊敵先頭部隊,夾擊敵兩翼,長途奔襲,截斷敵人糧道,而切忌陷入"天井"、"地穴"、大澗深谷、林木茂盛、沼澤或低濕泥濘等各種險阻地形,也不要陷入敵車、騎兵的埋伏圈,這是騎兵的"死地"。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原則是"必依丘陵險阻,長兵強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發更止",可以戰勝強敵。如無險阻可依,則用行馬、蒺藜和牛馬布成"四武沖陣",在營壘外挖掘寬、深各五尺的環形壕溝,名曰"命籠"。步兵帶行馬前進,用車輛組成營壘,以材士強弩戒備左右。

車兵的戰斗力很強,是軍中的羽翼,善于攻陷堅陣,截擊強敵,切斷敵敗兵退路。在平地作戰,一輛戰車可敵步卒八十人,騎兵十人。在險阻地形作戰,一輛戰車可敵步兵四十人,騎兵六人。

騎兵是軍中的"伺候",機動性強,善于追擊敵人敗兵,切斷敵人糧道,襲擊敵人機動部隊。在平地作戰,一騎可以敵步卒八人;在險阻地形作戰,一騎可以敵步卒四人。車、騎兵是軍中的勇武之兵。十輛戰車可以戰勝千人,百輛戰車可以戰勝萬人。十名騎兵可以擊敗百人,百名騎兵可以擊敗千人。

選拔車戰之士的標準:年四十以下,身長七尺五寸以上,跑起來追得上戰馬,可以在奔馳中跳上戰車,善于前、后、左、右周旋,能擎住戰旗,拉滿八石弩,向前、后、左、右射擊,名曰"武車士"。

選拔騎兵的標準:年在四十以下,身長七尺五寸以上,健壯矯捷,超過常人,能在戰馬奔馳中射箭,善于前、后、左、右周旋,可以乘馬跨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河,馳強敵,亂大眾,名曰"武騎士"。車兵、騎兵屬于當時的技術兵種,選拔較嚴格,待遇優厚,是當時列國軍隊中的強大打擊力量。

當然,《六韜》與其它先秦兵書一樣,也有把地形等自然物質條件理解得過于片面而看不到人的作用等缺欠,它所講的利用"五音"、"六律"、"望氣"來偵察敵情、判斷打法及城邑可否攻取等,也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這則是它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秦朝的四大兵種:輕車、材官、騎士、樓船
姜子牙的套路(虎韜)
中國古代十大陣圖
秦朝兵制
豹韜_論戰術之林戰
《六韜》譯文, 例證, 注釋, 原文, 提示續4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江县| 新蔡县| 格尔木市| 扶风县| 双峰县| 阿巴嘎旗| 出国| 信阳市| 谢通门县| 晋江市| 隆昌县| 深泽县| 临颍县| 高雄市| 徐州市| 松滋市| 同心县| 伽师县| 乌审旗| 安庆市| 衡东县| 定日县| 嘉义县| 和顺县| 宜丰县| 江陵县| 全南县| 平邑县| 乐业县| 澄江县| 宁陕县| 吴旗县| 阿克苏市| 石家庄市| 鄂伦春自治旗| 黔西县| 聂荣县| 泾源县| 文化| 喀喇|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