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原因具體說來有下面幾點。
第一,僅靠私人壟斷資本的力量,無法滿足大規模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在科技革命推動下,新興產業和部門不斷涌現,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生產能力不斷擴大,在這種條件下,無論是投資于新的產業,還是對舊產業進行革新改造,甚至僅僅維持住已有的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所需的資本額都是越來越大的。
私人壟斷資本的實力雖然也在增長,但在許多領域,特別是高精尖的新興產業部門,以及對國民經濟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支柱產業和部門,私人壟斷資本的實力往往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來籌集大規模建設所需的巨額資本。
第二,在一些大規模公共設施的建設上,私人壟斷資本無能為力或不愿進行投資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公共設施的需要會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對道路交通、通信郵電、環境保護和治理等方面的需要,多是投資巨大,往往需很長時間才有可能收回投資,甚至不可能有經濟收益的項目。私人壟斷資本當然不會在這些領域進行投資,這些作為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產物的設施也只有通過國家的力量來建設。
第三,一些大型、基礎性、前導性的科學研究項目,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不愿涉足的領域。雖然科技成果在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之后,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但在基礎研究階段,是沒有立竿見影的投人回報的,私人資本也因此不愿投資于這些領域。而當代各國間經濟上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競爭,不下大力氣發展基礎科學研究,就有可能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因此,發達資本主義各國都把科研列為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項目,給予高度重視,由國家投資支持。第四,日益嚴重的生產過剩問題僅靠私人壟斷資本難以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導致資本主義經濟中經常性地出現市場上商品過剩的問題。私人壟斷資本在這個問題上也是無能為力的,它們要求國家出面,進行干預和調節,靠國家的力量開拓國內國際市場,緩解生產過剩問題。
第五,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國家出面進行某些宏觀經濟調控。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另一個具體表現:個別資本主義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當代表現得更為明顯:一方面私人壟斷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內部組織也越來越高效而嚴密,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另一方面,這種條件下私人壟斷企業的決策失誤可能造成的對社會經濟秩序的破壞,以及可能引起的經濟波動和危機,也會更劇烈。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借助國家的力量,靠政府的干預來調節社會生產,克服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影響。
第六,在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方面,國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來越重要。私人壟斷資本聚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金融寡頭成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事實上的統治者。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中的階級矛盾、分配不公現象必然會引起社會的不安定,乃至威脅到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穩固。所以,無論從加強壟斷資本的統治還是緩和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矛盾的角度說,都要求資本主義國家介人國民收人再分配領域,進行私人壟斷資本所不可能承擔的利益再分配的調節活動。這種再分配一方面是為壟斷資本服務、為增強其實力與統治而進行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也是為緩和社會矛盾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根源。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要求資本主義國家介人到社會經濟生活中,起到私人資本不能起的一些作用,以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和統治。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以“理想的總資本家”的形式出現,為資產階級特別是壟斷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它具有資本勢力雄厚、社會化程度高、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較強等特點,使它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局限性,緩和了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和私人壟斷資本不相適應的矛盾。這樣,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的結合日益緊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各國廣泛、高度地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