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劉某,中共黨員,1998年至2009年5月任某市副市長。
經查,1998年2月至2003年2月,劉某利用擔任某市副市長的職務便利,先后在審批土地出讓、收取土地出讓金等方面,多次為曹某、龍某等人開發房地產、開辦公司等提供幫助。
2004年3月,劉某、曹某、龍某合伙開發房地產,共同投資曹某的某市典雅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典雅房地產公司),將該公司注冊資本增至1億元。其中,劉某以其妻子名義出資1500萬元,占該公司15%的股份。2004年5月,典雅房地產公司獲得該市一處約20萬平方米地塊的土地使用權,為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決定各股東按注冊資本的出資比例再追加出資共計7000萬元。劉某提出自己仍要占15%的出資比例,但無力再追加出資。曹某、龍某為感謝劉某一直以來給予的幫助,遂共同承擔了應由劉某支付的追加出資款1050萬元,使劉在公司注冊資本中的出資比例仍保持為15%。2007年11月,典雅房地產公司以6.6億元轉讓了公司全部股份及該房地產項目,扣除開發成本、股東出資后,共獲利約3.6億元。公司按股東注冊資本的出資比例分配利潤,劉某按照15%的出資比例,在收回出資1500萬元的同時,還獲得收益5400萬余元。其中,其未實際出資而獲得的股份收益為2240萬元。
在財務處理上,典雅房地產公司沒有按照注冊資本、項目資本金、借款科目對資金進行區別,在財務賬目中將追加投資款按照借款科目處理,并在公司分紅之前向股東先予歸還了該“借款及其利息”。根據曹某等股東的證言,財務上這樣處理的目的,一是規避政府主管部門對注冊資本、項目資本金的管理規定,便于抽回資金;二是在公司房地產項目已經盈利、股東此前投入的所有本金均可以收回的情況下,以“歸還借款”方式向股東歸還注冊資本、追加投資款。
對此,劉某辯稱,追加投資就是向各股東的借款、追加投資款已經歸還則各股東出資就自動“降回”注冊資本,其之前實際出資占注冊資本15%股份,就應當按照這個比例分紅,其不構成受賄。
焦點問題
在典雅房地產公司追加投資中,劉某未再支付追加出資款,而由曹某等其他股東為其補足出資,自己仍按注冊資本原出資比例分取利益,劉某沒有付出相應對價而獲得的股份“紅利”是劉某的正當分紅還是曹等人感謝劉某的關照而給予劉的利益回報?
分析意見
在公司追加投資中,曹某等股東應劉某要求為其承擔了追加投資義務,公司分紅時劉某按注冊資本原出資比例獲得的利益中包含其未實際出資而獲得的股份紅利2240萬元,這部分利益實質上是曹某等人送給劉的賄賂,劉的行為屬于受賄。
劉某運用手中權力為曹某等人謀取利益后,為獲得權力回報,通過與曹某等人合伙經商,以不履行對價義務而獲取紅利的方式,實現了權力的利益最大化。其受賄手法,與中共中央紀委《關于嚴格禁止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若干規定》(中紀發〔2007〕7號)中有關未出資而獲得股份的“干股受賄”、沒有實際出資而“合作”投資獲取利潤等新型受賄屬同種性質,但作案手法更為隱蔽。其隱蔽性主要表現在:劉某是按照認繳比例對公司實際出資的股東。公司登記注冊時,劉某以實際出資占有公司股份,劉某入股典雅房地產公司直至該公司最后轉讓,公司的注冊資本、股東的出資比例都沒有登記變更(內部股份轉讓除外),劉某本人盡管未足額再追加投資,但是由于他人為其代為出資,劉某的注冊資本出資比例也未相應變更(內部股份轉讓除外),劉某按該出資比例獲取分紅,表面上具有“合理性”。
我們認為,根據本案中劉某與曹某等人之間長期的利益關系、公司股東對出資、追加出資的約定,以及劉某的供述、曹某等人的證言,足以認定公司分配利益不是依據公司注冊資本的股東出資比例,而是依據各股東投入的資金總量來判定其所對應的收益,追加投入的資金作為公司的項目資本金與公司的利益分配之間具有直接聯系,劉某在追加投資中未付出相應對價而按注冊資本出資比例獲取利益,屬于向他人變相收受賄賂。理由如下:
(一)典雅房地產公司采用約定的“一份資金對應一份收益”的分配方式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35條“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之規定,一般情況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實繳的出資比例就是股東的注冊資本出資比例,公司可以股東的注冊資本出資比例作為分紅比例;但是對于公司設立后又新增資本的,當股東的注冊資本出資比例與實繳的出資比例不一致時,則應當按照股東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有特殊約定例外。本案中,典雅房地產公司在公司成立時,約定了股東除繳納注冊資本以外,還必須履行按注冊資本出資比例再追加投資的義務,由于股東需要承擔繼續出資義務,因此分配利益時依據股東實際出資的資金總量確定比例分取紅利,即以“一份資金對應一份收益”作為分配的原則,不是簡單按照股東注冊資本出資比例分配利益。由于這種出資、分配方法公平合理、操作簡單,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并符合《公司法》之規定,公司對此沒有形成書面協議,而是以約定方式對全體股東產生效力。在追加投資中,除劉某之外,其他股東都以自己的注冊資本出資比例足額繳納了追加投資款,劉某沒有繼續追加出資。因此,劉某實際的出資比例應低于其注冊資本出資比例,公司分配紅利時,劉某不應繼續按照注冊資本出資比例獲取利益。
(二)追加投資的資金實質上是公司的項目資本金,股東享有所有者權益,應與認繳的注冊資本一同計入股東出資總量
根據《國務院關于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試行資本金制度的通知》關于“投資項目資本金,是指在投資項目總投資中,由投資者認繳的出資額”的規定,本案中,各股東追加投資的資金應屬于公司的項目資本金,由各位股東按出資比例享有所有者權益,是股東出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典雅房地產公司各股東對出資、分配的約定,追加投資款作為投資者認繳的項目資本金,應與股東認繳的注冊資本一同計入股東的出資總量,參與利益分配。公司對追加投資款的財務處理是規避政府主管部門管理規定的不規范做法,不能以此作為判定資金性質的標準,財務記載有關“歸還股東借款”的內容也只是股東收回投資的形式表現,劉某“追加投資就是向股東的借款、追加投資款已經歸還則股東出資就自動‘降回’注冊資本”的辯解,既不符合政府主管部門對項目資本金的管理規定,也違反了典雅房地產公司各股東設立公司時對出資、追加投資、利益分配方式的約定。
(三)劉某明知股東的利益分配原則,少出資而按注冊資本出資比例獲取利益,是變相收受賄賂的行為
劉某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便利在審批土地出讓、收取土地出讓金等方面為曹某等人開發房地產等事宜提供了幫助,為獲得曹某等人的回報,劉某與曹某等人合伙經商,并在追加出資中不足額出資、不全面履行股東的投資義務卻仍按原出資比例分取利益。劉某這一特殊要求,充分證明他主觀上對典雅房地產公司采用“一份資金對應一份收益”的利益分配方法是明知的,他采取這種“少出資、占他人便宜”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變相受賄的行為。劉某未付出相應對價、獲得的由其他股東代其承擔的出資份額所對應的紅利,應認定為曹某等股東基于感謝劉某利用職權提供的有關幫助而送給劉某的賄賂。(沈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