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賦
芙蓉出水時節,漫游于芙蓉園里的蓮田荷塘,翠蓋風搖,如人在畫中游。大自然真是丹青妙手,把藍天白云,大地山川,花草樹木,田園房舍錯落有致地潑灑在廣闊無垠的巨幅畫卷中,以水里翁然的大寫意國畫的形式為載體,再點上荷花翠葉于潔澈透明的碧水之中,便有了有別于其他地方姿態的蓮鄉,說不盡的詩情畫意盡在盡其。
荷花又名蓮花,芙蓉,芙蕖,菡萏,是我國自古以來就為人珍愛的名花。三千多年前,《詩經》上記載過“彼澤之彼,有蒲與荷”,《齊民要術》也專門論述過種藕的方法。《花鏡》記載了荷花有并蒂,千葉,一品,佛座,錦邊等二十余個品種。走進了蓮鄉,也就走進了五彩繽紛的風景:翠玉盤中朱光繚人,碧水如鏡;蓮葉間紅荷垂露,嬌艷欲滴;白荷帶雨,晶瑩無暇。深紅,粉紅,淡紫,灑金,雪白的各種荷花爭相競放,構成萬紫千紅的獨特境界。
古往今來,人們常以蓮荷入詩入畫,詠頌崇高的品德,抒發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美好感情。“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詠蓮唱荷的詩篇,在我國歷史上浩若煙海。梁元帝描繪過“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白居易唱過“太液芙蓉未央柳,”李太白《折荷有贈》,借荷花寄托純潔的愛情。近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是人人傳頌的名篇。
荷花的主題歌是美:賞心悅目的形式美,啟示人生哲理的寓意美。昔之頌蓮者,曾題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佳句,《西洲曲》制造出“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意境。荷花之美,不止于神韻風姿。人們往往從它的形象產生許多詩意的聯想。偉大詩人屈原就曾發過“制芰荷以衣為兮,保芙蓉以為賞”的奇想,寄托他憂國憂民的無限情思。清代周敦頤著《愛蓮說》,喻蓮花為“花之君子者也”,概括了我們偉大民族的傳統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歷朝歷代所描繪的荷花,都不及1999年12月20日那般引人矚目。我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將蓮花的寓意推向了極致。珠江入海口岸的上空,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飄揚,飽經滄桑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終于在自己的國土上徹底洗雪了殖民主義統治的恥辱。繪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的淥色旗幟,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大橋與海水,反映出澳門的自然環境特點;閃耀的五星,象征國家的統一;蓮花在五星照耀下含苞欲放,喻意澳門的未來興旺發達。而蓮花的三個花瓣,則表示組成澳門的澳門半島,氹仔島及路環島三個島嶼。這無疑是大手筆,把民族的魂靈在旗幟上凝固,將炎黃子孫千絲萬縷的血脈擰成經緯,蓮花中編織出一幀崛起的圖騰。
漫步蓮鄉,是生活的一件樂事;蓮鄉賞荷,是藝術的一種熏陶。荷塘里,荷花用纖細修長勁韌的莖,撐著圓圓的葉,一只嫩中發黃的蜻蜓立在荷葉上,使我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那古典詩詞的意境。此時此刻,面對蓮田荷塘,似乎青春在厚重中有了更廣闊的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