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誠齋集·習齋論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
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讀書者,否也。
《國風》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
在古代,對于文人騷客來說,飲茶與讀書是一樣的風雅。
書室之內,點燃一柱香,煎起一壺茶,柔和的香味營造出一種幽靜的氣氛。
室外的老松也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似與爐上茶壺的煮沸之聲互相應合。
“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閉戶著書真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麟”兩副聯語的妙趣呈現無遺。
這種意境很古典,很儒雅,也很溫情,也相當的“有品位”。
無論古今,茶都是伴讀之首選。端茶一杯,目視書本,沉思,啜飲,茶香書香縈繞于心,猶如微風拂面而來,立即倦意全消。
喝茶醒神,讀書清心。在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中,能夠在忙碌之余,遠離浮躁,喝一杯淡茶,讀一本好書,以平常心漫步人生路,不也是一件快事嗎?
每當翻閱書本,文章中的茶香更使人品味到“浮茶若生”的哲理。
林清玄寫道:“茶一定要用熱水沖過才有味道,人生也是一樣,你一輩子很平順味道也不會出來,一定要三起三落,然后起的時候像萬里飄蓬,之后才有味道出來,整個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環節都不可,而此時茶葉本身的好壞就變得不是很重要了,人生其實亦如此。”
佳茗清醇,香遠溢清,茶池盞畔,幽若山林。這時,品讀作者筆下飄逸著茶香的文字,猶如飲下一杯清茶,心底也沉淀了幾許恬淡的心境。
一杯茶,一本書,茶香,書香,心亦香。茶與書,茶清心,靜心,書陶情,激情。
書與茶,都是給人調身,調心,調神。所以,茶與書,從古到今形影不離,結下難解之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