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之際,法國銀行家阿爾伯特·卡恩出資實施“地球檔案”攝影計劃,多次委派攝影師到中國拍攝。在中國的拍攝計劃中,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必不可少的地點。曲阜這一批照片拍攝于1913年,當時攝影師用的是剛剛推廣沒幾年的彩色攝影技術。
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漢朝獨尊儒術以來,先后有12位皇帝親詣曲阜祭祀孔子,特別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到曲阜達8次之多。其他沒有親臨曲阜的皇帝,也派出官員前來祭孔。
中國歷史上朝代多次更迭,戰亂不斷,曲阜也曾遭遇劫難。好在歷代朝廷都有尊孔之心,維持著曲阜圣地的位置。這些照片拍攝時,清朝剛剛滅亡,曲阜古城保持著明清時代的面貌。
從漢朝起,朝廷開始對孔子后裔進行冊封,封號屢經變化。1055年,宋朝皇帝封孔子裔系長孫為衍圣公,后世從此一直沿襲這個封號,1935年才取消。“衍”寓意圣裔世代繁衍無止境,衍圣公主持祭孔之事。1913年的衍圣公是孔令貽。
曲阜古城內的孔廟、孔府是輝煌至極的建筑群。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點,孔府是衍圣公及其家人居住生活的府第。城北的孔林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
曲阜孔廟以孔子故居為廟,歷代不斷增修,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孔廟。廟內有殿堂、壇閣和門坊等464間,前后九進院落。在古代,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這一天,都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明清時期,對孔子的祭祀已達到帝王規格。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延續2400多年,占地3000多畝,比曲阜古城還要大。現在的規模是清朝雍正年間奠定的。孔林內有墳冢10萬余座,有古樹3萬余株,垣墻周長7公里,墻高3.4米,厚約5米。
2000多年來,孔子的地位有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舉幾個例子:漢朝時被尊為“褒成宣尼公”,隋朝時被尊為“先師尼父”,北宋時被尊為“玄圣文宣王”,明朝時被尊為“至圣先師”,清朝時被尊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萬古長春坊始建于明朝、清朝加固,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六柱五間五樓,每根石柱兩面蹲踞著神態不同的石獅子。整個牌坊氣勢宏偉,再加上神道兩邊的古松柏,共同構成了莊嚴肅穆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