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100字
圍繞擴大國內航空需求和增強行業恢復動力,近年來中國民用航空局(以下簡稱“民航局”)采取多項舉措,扎實推進構建“干支通,全網聯”航空運輸服務網絡,并將其作為民航“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工作之一。2022年,民航局出臺了《關于創新“干支通,全網聯”服務模式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通過完善法規標準、開展試點示范、建設服務平臺、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保障能力,逐步將通航短途運輸融入運輸網絡,實現運輸機場與通用機場的普遍通達,全面推廣實施中轉便利化與通程航班服務,有效滿足中小城市及偏遠地區航空出行需求,激發國內航空市場潛力。
2022年3月8日,民航局正式批復鄂爾多斯國際機場為國內首家“干支通,全網聯”航空運輸服務網絡試點單位,內蒙古北方快線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方快線”)作為唯一駐場通航企業,在試點工作開展一年來,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大膽探索實踐,全面推進試點工作任務落地,努力探索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將通航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試點工作情況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試點工作落地
試點任務下達后,北方快線召開試點工作專題會議,第一時間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傳達學習民航局、民航華北局試點工作方案。領導小組逐一細化執行方案和各項任務,按照任務分工和時間節點,制定《任務督辦分解表》,將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個人,并建立工作方案,公布任務分解表,按照時間節點統籌推進。北方快線還多次應邀參與研討《通航短途運輸航線航班備案數據規范》行業標準編制內容和新版《通用航空短途運輸管理暫行辦法》,共同促進政策法規標準建立。
(二)依托資源鏈接,實現干支通、全網聯
北方快線發揮通用航空“小機型、小航線、小航程”的特點,融入“呼包鄂烏一體化”網絡布局,打造區域內“城鄉快速交通網絡和一小時圈”,不斷滿足偏遠地區、地面交通不便地區人民群眾的出行需求。截至2023年5月,北方快線已經開通鄂爾多斯—鄂托克前旗、烏審旗—呼和浩特往返等12條航線,利用短途運輸便捷的特點先期培育航空市場,形成“干支、支支、支通”相互融合的網絡格局,以鄂爾多斯機場為中心的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通航群已基本形成。目前,北方快線安全運行超過2160小時,起降超過1850架次,累計載客5300余人次,涉及中轉旅客300多人次。2021年10月以來,北方快線聯合鄂爾多斯國際機場陸續推出經鄂爾多斯中轉天津、邯鄲、溫州、南昌、長沙、廈門等10余條航線。旗縣旅客可以從攜程網直接購買鄂爾多斯至上述城市的機票,實現一次支付、票價優惠等,同時還可享受機場免費提供的餐食、休息、旅游、住宿、酒店接送、行李寄存等中轉服務。
(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通程航班資源共享
為打破通航企業的信息“孤島”,北方快線充分依靠信息技術手段,推進通程航班的航線備案、銷售結算、運行保障服務等工作,進一步與民航清算中心、凱亞公司就協議接口進行對接,順利完成了“通程航班管理平臺”公網測試。北方快線作為全國首家通航公司參與“干支通,全網聯”運營,同時也成為全國首家入駐“通程航班管理平臺”的短途運輸企業,使通航短途運輸與運輸航空產品實現同平臺銷售。
(四)加強多方協調,不斷提高航班執行率、準點率
受區域氣候條件、空域其他用戶活動、疫情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航班的執行率、準點率難以達到預期水平。對此,北方快線把提升運行效率作為試點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多方協調,劃設短途運輸飛行臨時航線,將“鄂托克前旗經鄂爾多斯”通勤航線進行取直,空中飛行時間由1小時縮短至平均45分鐘,通勤航班執行率由之前的40%提升到73.5%以上。積極協調民航局運控中心將北方快線運營航線納入2022年冬春季國內航班預先飛行計劃管理。推進AOC建設,建立一號值班制度,通過接引“A-CDM NAIP BDS”等信號,切實解決運行控制中“看不見、呼不著、叫不到”的問題。
(五)完善體系標準,初步實現“干支通”標準互認
北方快線積極配合民航華北局公安局、內蒙古監管局、機場公司實地調研推進免二次安檢中轉保障流程和通用機場“通支干”免二次安檢工作方案落地。配合民航清算中心開發通程航班管理平臺“通用航空數據遠程錄入”模塊,將通程航班旅客信息錄入通程管理平臺,初步實現通程航班管理平臺的可視化、監控化。積極與第三方物流公司接洽合作,采用地面運輸托運行李的形式,基本具備通用航空與公共運輸航空行李直掛的中轉便利化服務。通過與通用機場重新簽訂安保協議等方式,初步實現“干支通”安檢標準互認、能力互認、結果互認。通過完善通程航班“一次支付、一次值機、一次安檢、行李直掛、全程無憂”五項基礎服務標準,以旅客需求為導向,推行中轉服務便利化,不斷提升旅客對中轉航班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六)開展真情服務,推出“一對一航班動態居家服務”
北方快線切實把“真情服務”落到實處,從安檢、行李等多個方面提升旅客服務質量。轄區鄂托克前旗縣城至鄂前旗機場約15分鐘車程,公司推出“一對一航班動態居家服務”,成立一對一客服小組,在每一趟航班確定起飛時間后的第一時間客服專員致電出行旅客,旅客在獲取準確的航班動態后從家出發到達鄂前旗機場,直接進行安檢乘機,實現鄂前旗旅客在機場乘機零等待,提升旅客出行體驗。
試點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一)保障標準有待提高
從運營現實來看,受制于低空空域劃分不明確、軍民航多頭管理等問題,關鍵資源配置不足,運行效率低成為制約轄區通航發展的主要矛盾。一是運輸機場時刻資源緊張,特別是樞紐機場及干線機場時刻緊張,對短途運輸航班的接受度低。二是通航機場硬件設施都是按照法規最低標準配置,比如沒有除雪設備、夜航設備等,遇有特殊天氣嚴重影響通航飛機運營效率。三是空管保障有待提升,受空域限制,轄區存在大量監視和通信盲區。目前飛行計劃審批和航線保障程序復雜,通航短途運輸大部分沒有納入固定航線保障,協調軍民航程序繁雜,航班延誤率、取消率較高。四是通航企業運營保障手段落后,還存在“看不見、叫不到、管不住”現象。
(二)航線網絡化輻射效應不明顯
國內現有交通運輸體系雖然總體發展較快,但其網絡結構存在“東密西疏”和中心化程度過高的問題,且交通運輸手段和方式較為單一,難以適應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內蒙古地區短途運輸機場數量較少,分布不平衡,尚未形成網絡,不能與支線、干線機場進行有效連接,網絡效應優勢無法發揮。目前國內通航短途運輸運力嚴重不足,大多都是點對點,未與干線、支線網絡有效連接。根據民航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樞紐機場與周邊通航機場的輪輻式航空網絡促進了交通不便地區通航性的提升,滿足了當地居民的出行需要。因此,有效依托轄區機場布局,加強與運輸航空公司的合作,才能促使樞紐機場功能向周邊通航機場實現延伸。
(三)服務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一是受收入水平、消費習慣、專業技能等因素的影響,地方政府和普通消費者對通航消費的欲望不強、認識不足、預期較高。二是與運輸航空公司相比,通航企業無法提供24小時客服、及時航變通知,缺乏標準化的服務流程、完善的投訴機制,不能托運行李,都會導致旅客體驗效果差。三是安全服務的符合性、運營經營方面有待完善。比如機組對飛機的配重、乘客的安全演示、安全帶提示、機上安保措施等需要進一步規范操作。
優化試點工作建議和思路
(一)突出政策扶持的精準性
“十四五”時期民航發展要推動“兩翼齊飛”,作為民航一翼的通用航空運輸可謂處于歷史機遇期。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國內短途運輸先行先試地區,對通航的扶持政策不僅應強調發展速度,更應提倡質量的提升與格局的拓展。一是以國務院《“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民航局《“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和《“十四五”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規劃》為依托,結合試點工作成效,研究通航短途運輸納入公共航空運輸方式管理的可行性及相關舉措,將有關法規修訂完善工作全面納入立法計劃,構建一套與國際接軌、行之有效的中轉便利化與通程航班法規標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加快完善通航短途運輸政策法規體系的頂層設計,盡快出臺《通程航班管理辦法》,修訂《通用航空短途運輸管理暫行辦法》,為通航短途運輸發展制定發展目標及路徑,逐一破解通航發展環境構建中的障礙與阻力;三是監管機構的規章優化及管理改革,以落實新版《小型商業運輸和空中游覽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CCAR-135)為契機,推動局方統一《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和《小型商業運輸和空中游覽運營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保障標準,不斷提升通航短途運輸的管理水平;四是積極推動基礎配套的完善和服務保障體系的構建,以“干支通,全網聯”創新服務模式為抓手,推動地方政府研究和出臺鼓勵發展通航短途運輸的配套政策,加強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設立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
(二)注重提升協同管理效能
構建一張保障順暢的“天網”迫在眉睫,首先要從拓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問題抓起。一是積極借鑒中部地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優秀經驗,優先在內蒙古有條件、有積極性的區域先行先試,從低空空域分類劃設、低空航線網構建、跨省通用航空飛行服務保障等方面,切實解決空域問題。按照“軍地民融合、責權利一致、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加強地方政府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中的協調管理職權,在低空空域資源協調、飛行審批等領域發揮更多協同職能,承擔更多安全監管責任,降低和分解安全責任集中現狀;二是依托 5G 網絡、低軌衛星網和地面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立一體化、智能化低空空域和低空經濟管理架構,支撐空域管控和低空經濟協調高效運行;三是積極爭取局方支持,將更多相對穩定的短途運輸航線加入到國內定班預先飛行計劃管理系統,優先航線審批便利性,實現空管部門參照正班航班程序統一辦理,按照公布計劃對短途運輸航班起降時刻予以保障,大幅提升短途運輸航班在運輸機場的運行保障優先級,不斷增強短途運輸產品的穩定性,助力實現“干支通、全網聯”。
(三)破解“干支通”銜接壁壘
通航短途運輸具備運營成本低、時刻資源充足的優勢,是當前“干支通”中最薄弱的環節。試點工作重點要打通通航短途運輸、運輸航空運輸在航班時刻、代碼共享、銷售結算、投訴監督、危險品管理等方面的壁壘。一是圍繞干支、支支、支通等航線聯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瓶頸,鼓勵通航企業聯合機場、航空公司、OTA等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徑,加快完善通程航班“一次支付、一次值機、一次安檢、行李直掛、全程無憂”五項基礎服務標準,以旅客需求為導向,推行中轉服務便利化,不斷提升旅客對中轉航班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二是有效整合國內中轉服務相關信息資源,建立統一管理平臺,不斷提升各機場、航空公司的服務能力與中轉便利化水平,真正為旅客提供“服務有溫度、保障有力度”的航空出行體驗;三是聚焦痛點堵點環節,建立試錯容錯機制。不斷總結內蒙古、云南地區試點工作經驗,支持通航企業先行先試,推進試點成果固化推廣。
(四)創新服務產品設計和模式
打造個性化、多元化的中轉產品和服務模式是通航企業適新應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出行體驗的重要內容。一是探索建立“小機型 密集快線 區域樞紐 中轉聯程”運行模式,以運輸航空“干支”網絡帶活通用航空航線,實現“干-支-通”航線網絡化,并通過客流匯集、協同互饋,反哺運輸“干支”網絡,強化干線、支線、通航短途運輸之間的“供血”效應,最終形成更加緊密的網絡覆蓋。二是以互聯網的思維大力推進短途運輸創新。不斷探索和推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短途運輸產品,探索“短途運輸 旅游”“短途運輸 運輸航空”“短途運輸 聯程產品”等種類豐富的產品,積極推廣“會員月票、多次往返,團隊月票、多人享用,家庭月票、共同享用”模式,最大限度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三是依托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實現融合發展。以“智慧民航”建設為主線,與旅游、電信等上下游產業協同聯動,實現服務模式多元化,努力為旅客提供全流程、多元化、個性化和高品質的航空服務,助力實現“人享其行”。
下一步,北方快線將立足鄂爾多斯機場支線優勢,強化通用航空的交通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鞏固擴大通用航空短途運輸的規模,加快建設團結自治區各族人民的“民生線”、促進鄂爾多斯旅游發展的“精品線”,優化完善“干支通”航線網絡結構,開啟“飛行一小時圈”美好生活,致力于成長為踐行國內基本航空保障服務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努力探索一條可借鑒可復制的通航發展模式。(作者單位:內蒙古北方快線通用航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