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和“得”字 “德”
(金文 )
甲骨文密碼
【甲骨密碼】
德:心行。
【其他解讀】
德,甲骨文=(行,四通大道)+(直),表示大道直行。造字本義: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有的甲骨文將四通大道"行"簡化為"彳"。金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蕩的含義。篆文基本承續(xù)金文字形,在"直"與"心"之間誤加一橫。在道家思想中,"道"* 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德,升也。從彳。
附 白話版《說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華。字形采用"彳"作邊旁。
文言文名句摘抄①動詞:看清方向,大道直行。
德,得也。------ 《廣雅 . 訓詁三》
君子德車。------《易 . 剝》
②形容詞:合乎天道的,自得自在的。
義項只見于古文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
------《墨子 . 節(jié)用上》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
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尸。
------《禮記 . 玉藻》
③名詞:合乎天道的思想、方法。 / 道德經(jīng)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莊子 . 天地》
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
------《新書 . 道德說》
④名詞:符合是非標準的思想品質(zhì)。
德行 德義
德育 德高望眾 /
道德 公德 品德
離心離德 同心同德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 . 梁惠王上》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三國志 . 諸葛亮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 . 項羽本紀》
⑤名詞:善行,恩惠。 / 感恩戴德 以怨報德
德字甲骨文
德,甲骨文(行,四通大道)(直,不曲折,不猶豫),表示大道直行。有的甲骨文將四通大道“行”簡化為“彳”。造字本義: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金文將甲骨文的寫成。有的金文加“心”,突出心胸坦蕩的含義。篆文在“直”與“心”之間誤加一橫。“德”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古籍中“德”與“得”有時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德字,從行(或彳)從直,沒有下面的心字,心是后來加的。中間是個眼睛看線錘取直的意思。就是是看路直不直,是視察的意思。
后來加上心,估計就是看心直不直,成了道德的德了。
彳的本意是十字大路,上邊一豎,加了心表示衡量人的品質(zhì),
代表用眼睛去衡量物體的曲直,下邊一個橫寫的“目”,以直報怨,
應該是以德報德,表示衡量的方法,直,古音相同,
當時孔老夫子是為了押韻說的,
讀de聲,即現(xiàn)在“德”字的右上角,其實: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的兩種混淆說法。
所以有。后來引申為沒有“彳”的德。
德。后來加彳道應該是道路吧德
惪 dé
〈動〉
(1) (形聲。從彳( chì),惪( 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
本義:登高,攀登)
(2) 同本義 [ascend]
德,升也?!墩f文》
君子德車?!兑住儭酚荼?。按,與剝廬對文。登也,升。
君子以順德,亦本字。
(3) 感激 [be grat......
古人的道德,從來只是說,正視事物的客觀規(guī)矩,
從而找到處置事務(wù)的方法,
加心,那是說,處置事務(wù)很成功后,心有所獲。
至于崇高?
先秦古人才不會認為人類有多崇高,
人類有豬崇高嗎?連皮帶肉都貢獻給人類了!古人只有賢明,
事實上后世儒家的德從來不是好啥玩意,
最簡單的道理,法律才是真正接近合理的世俗規(guī)矩,后世所謂的德,
全能無限擴展,用來操控別人,
卻從不要求自己,現(xiàn)代人要崇尚法律,健全法治,這才是最重要的!
、、
《易經(jīng)》:“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甲骨文“行”代表四通大道,有四個方向,
“德”中間象形為眼睛向上,符合形而上者謂之道,
即道德經(jīng):“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向別的方向就無德,孔子:“君子不器?!?font color="#ff00ff" style="font-family: 楷體,楷體_GB2312,SimKai;">“德”象征向上而行,向道而升。即《説文解字》:德,升也。
自古而論,上為正,從甲骨文的圖形表征看,
就是眼睛要往上看,
不要回頭,不旁顧左右,為正則德也
基本釋義
德,由彳(chi)、惪(悳:十、四、一、心)組成。
彳: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小步也,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本義:登高、攀登。惪(悳):
外得於人,內(nèi)得於己也。從直從心。此其一也;其二者,從雙人字旁,乃為眾也,
非一己之力所及也。
十,指代直線,正確的標的方向。
目,十下是一雙眼睛,表示目光瞄準、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
德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
順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無,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
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去發(fā)展社會,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
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
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xiàn),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
是我們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
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guān)系。
用12個字來說道德:行不通不叫道,心不平不叫德。
所以說行得通才叫道,為了眾人才是功,心平氣和如如不動才叫德。
字意與緣源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德,??也。??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
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為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德也。登德雙聲。一部與六部合韻又冣近。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從彳。??聲。多則切。一部。《韓詩外傳》: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個部件組成。“心”表示與情態(tài)、心境有關(guān);“彳”表示與行走、行為有關(guān);“直”,“值”之本字,相遇相當之義。(洪頤煊《讀書叢錄》:“凡彼此相遇相當曰值…古字例以直為值。”)字形本意為“心、行之所值”,是關(guān)于人們的心境、行為與什么水平或什么狀態(tài)相當?shù)呐袛唷?br>說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說某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里或站在哪里,什么樣就是說到達相應位點的行動者的行為表現(xiàn)會是什么樣。德字甲骨文作徝(從彳從直),金文作惪(從心從直)或德(從心從彳從直),字形的演變寓示人們在進行評價時的側(cè)重點的不同,最終寫定的“德”字,“心”“彳”構(gòu)件完整,
詞義
1、“德”字是個會意字,其演變過程圖見右。--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邊是“彳”( chì)形符號,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動的符號,其右邊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條垂直線,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這個字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這就是“德”。-- 在金文中的會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這就是說:遵循本心,順乎自然就是“德”。-- 在小篆中,仍然是會意:其右邊的上方變成了“直”,“直心”為“德”。-- “德”是現(xiàn)代楷書的寫法。2、“德”字的本義是“道德”或“品行”。雖能必讓,然后為德?!?/font>就是說:一個人要做到“問”、“學”、“讓”才能算是有“德”。《易 · 乾卦》曰::“君子進德修業(yè)?!碧瓶追f達注:“德,謂德行;業(yè),謂功業(yè)?!庇纱丝芍?,“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規(guī)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zhèn)?、德行”等。從“德”字的?gòu)型來分析,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從一定的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3、從“道德”又可以引申為“恩德”。用刻石樹碑的方式來歌頌秦之恩德。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諼乎!”4、由名詞變?yōu)閯釉~,則指“感激”、“恩惠“。《韓非子 · 外儲說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當然,這個“感激”是從恩德變來的。)《左傳 · 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現(xiàn)代漢語中,則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暗隆?,也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nèi)在的品格和價值觀。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font>由此可見,在作為西周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的“禮樂文明”中,“德”是核心。德歸納為“勤樸古健、果義敢為、居安思危、善始善終。”就是對德的最好總結(jié)。是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道德標準,而“厚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精神遺產(chǎn)。是我們構(gòu)建平安和諧文化的準繩。周人制作禮樂,隆禮重儀,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明德、慎罰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德”是和“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個人、家族、國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顧,成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國”。周人認為殷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無德,天命轉(zhuǎn)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德”是涵蓋了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疇。君為輕”的民本原則;被《禮記·大學》發(fā)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綱領(lǐng)?!暗隆背蔀橹袊鴤惱淼暮诵母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6、“德”的外化即為禮,在心為“德”,發(fā)之于心而表現(xiàn)為行為即為“禮”。《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禮作樂”,系統(tǒng)整理審定了社會禮儀規(guī)范,嚴格規(guī)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為準則,將整個社會成員納入到上下一統(tǒng)的尊卑有分、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輕重有別的社會關(guān)系中。周禮的誕生,為中國成功地建設(shè)文明社會奠定了基石,為文明社會道德政治秩序和倫理生活方式。7、古代德也指河流,專指德水,即黃河下游今山東段。在后世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得到了展開,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種流派道德理論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統(tǒng)完備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仁愛孝悌、精忠愛國、勤儉誠信、見利思義、謙和好禮等,這些美德成為中國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傳,在今天依然發(fā)出絢爛奪目的時代光彩。簡單概括:德即是對道,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德 惪 dé【動】(形聲。從彳(chì),惪(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guān)。本義:登高,攀登)同本義德,升也。──《說文》君子德車。──《易·剝》虞本。按,與剝廬對文。登也,升。君子以順德,亦本字。感激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通「得」。取得,獲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墨子·節(jié)用上》德 dé【名】道德,品行德,德行。──《篇海類編》德行,內(nèi)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周禮·地官》注──《書·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font>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三國志·諸葛亮傳》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荀子·王制》試之刑以觀其(袁可立)德,其平在額。—— 明 倪元璐《袁節(jié)寰大司馬像贊》又如:德薄(德行淺?。?;德望(品德與名譽);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滿布天下);德薄望淺(謙詞。品德低下,名望輕微);德藝(道德與才藝);德操(道德操行)恩惠;恩德是不敢倍德畔施。──《戰(zhàn)國策·秦策》。注:「恩也?!?/font>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真可洗滿朝稱功頌德之穢氣。——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jié)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仁愛;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德法(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德厚(仁厚)心意。如:同心同德福百姓之德也。──《禮記·哀公問》====〖簡釋〗====德 de2(ㄉㄜˊ)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品行,品質(zhì):美~。品~。公~。~行。道~?!浴!?br>(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zhèn)?。度~量力。?/font>高望重。心意,信念:一心一~。恩惠:~施。~澤(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德:來源于自然,于萬物生謂之德。相關(guān)詞語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于心。讀音:德dé【釋義】(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zhèn)洹?br>(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然則德我乎?”(五)事物的屬性。例:章炳麟《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實、德、業(yè)三,各不相離?!?/font>(六)德國的簡稱。(七)姓。.多用來稱頌老年人。〖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教育界、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德源自《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wù)印書館相關(guān)詞語1、德昂族:名 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舊稱崩龍族。2、德比:名詞 德比原為英國賽馬會的名稱,后用德比戰(zhàn)或德比賽指同一個城市或區(qū)域內(nèi)兩個代表隊之間的體育比賽:珠海隊挑戰(zhàn)廣州隊,是一場南粵~大戰(zhàn)?!灿erby〕3、德行:名 道德和品行:先生的文章、~都為世人所推重。名 譏諷人的話,表示看不起他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看他那~,不會有什么出息。也作德性。4、德藝:名 品德和技藝:~雙馨。5、德治:① 名 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張為政以德,強調(diào)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國中的作用。② 動 指通過倡導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行為規(guī)范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做人之道每個家庭從老至小,要各正本為,各行其善道,是人類本份,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好途徑。男女各以八德為做人的規(guī)范。男子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女子八德是:孝、順、和、睦、慈、良、貞、靜。以此代代相傳。教子嬰孩。教婦初來,奠定做人的基礎(chǔ)。強調(diào)要按道而行,對照自己,找到本為。1、兒子道:從小要學好道德,學好本領(lǐng)、技能,長大才能夠去施展發(fā)揮,才能報效祖國和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2、姑娘道:女人是世界的源頭,是齊家之本,清國之源,必須要從姑娘做起,姑娘性格要溫柔,要像棉花一樣,即溫暖又潔白又柔軟,要平等待人,沒有分別心,要自愛,應潔身如玉。3、丈夫道:男人是一家之主,是社會的棟梁,要構(gòu)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要領(lǐng)妻子孝敬父母走正道。男人要立足三剛,性剛無脾氣,心剛無私欲,身剛無嗜好,給家庭成員做出好榜樣,使好的家風代代相傳。4、妻子道:女人要明確重任,要上敬下和,要用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公婆,尊敬丈夫,助夫成德,慈愛兒女教子成長,為人類培育出好的種子是善的人根。這是女人應該做的責任。5、老人道:老年溫和性如灰(過了火的木頭),家務(wù)皆宜推,引導子女入正軌,清閑入庭圍,養(yǎng)心性,講道德,莫說是和非,無憂無慮笑嘻嘻,人稱有福氣。從啟示中我們還知道人體的五臟六腑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犯上傷下,恨、怨、惱、怒、煩都是疾病的根源。心不善不孝做逆反規(guī)律的事都會傷害身體。世間難治的疑難雜癥都是自己缺德招來的報應。要從自身清理缺點,找出原因,從家庭的倫理道德中找到自己的虧欠,那么要身體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懺悔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把心理面不愉快的陰影拔出,這就叫拔陰取陽,在加上藥物的治療才會健康,只要對癥下藥,各人找回自己,了解自己,就能得到健康和幸福的鑰匙。而自身找回自己就是要多看別人的優(yōu)點。心量要大,“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清理自己內(nèi)心的臟東西,每天要用感恩的心態(tài),用微笑去溫暖服務(wù)你身邊的每個人,使他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樣做才能得到一個非常健康的身體,過著和睦快樂的人生生活。愿禱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家家幸福,人人吉祥?。?br>字源“德”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表示“道德”之義,引申義有“心意”(如“離心離德”)、“恩惠”(如“感恩戴德”)等。我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品行”的國家,所以我們的先人在創(chuàng)造這個“德”字時也是費了一番腦子的。從上列甲骨文形體來看,它的左邊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義;右邊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義。它是一個會意字。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只是在右邊的眼睛下加了“一顆心”,這時的人們又給“德”字的含義加了一條標準,即除了“行正、目正”外,還要“心正”,可見人們對“德”字的含義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小篆的形體結(jié)構(gòu)基本沿襲了金文的形體結(jié)構(gòu),楷體的形體又沿襲了小篆的形體。《廣韻·德韻》里說:“德、德行。”就是說“德”字的本義是指“道德和品行”。《荀子·非十二子》中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币馑际钦f:一個人不知道就要向別人請教,不會干就要學習,雖然會干了(懂了)一定要謙讓,這才算是有“德”之人。在古代不同的領(lǐng)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義,如儒家以“溫、良、恭、儉、讓”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嚴”為將之五德。但不管怎么說,“德”總是美好的東西,有了高尚的品德才會被人所尊重,“德高望重”就是這個道理。養(yǎng)生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對自然的認識。古代的“道學”與今天的“科學”分屬于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次。道德研究的對象是形而上;而科學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體存在與變化的規(guī)律;科學則是三維物質(zhì)世界的存在與變化的規(guī)律。德和道相對應,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經(jīng)》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惟道是從”,即大德只服從于道。第五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一般認為“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并稱:“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當代旅美華人學者陳鼓先生將德歸納為三點:一是“道所顯現(xiàn)于物的功能”;二是“內(nèi)在于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現(xiàn)它的屬性,亦即表現(xiàn)它的德”;三是“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通常說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學說。太平道的《太平經(jīng)》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yǎng)。……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yǎng),萬物人民悉養(yǎng),無冤結(jié)”。這里也將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萬物”和“畜養(yǎng)萬物”的關(guān)系,同《道德經(jīng)》的思想一脈相承。德德是人間富貴根,道在五德之上,成仙得道,須先修德,德從心修,無為而求,內(nèi)修清靜,寡欲無爭,外修天道,真氣除煞。坐立不忘我道,出入皆抱善心。忠孝濟世首身,節(jié)儉利人清修。古今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道士在生活上經(jīng)濟上都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視拋家棄子而出家為罪過,是逃避責任。以慈、儉、讓三字為指導,品行端正,致虛守靜,不易被物欲所迷惑,修心養(yǎng)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為人謙虛溫和但不軟弱,抱元守一頭腦靈活,大多道士學習武術(shù)兼修醫(yī)術(shù),度己度人,每天研習《玄門早晚課》、《道德經(jīng)》、《莊經(jīng)》等道教典籍,文學素養(yǎng)及個人涵養(yǎng)都是相當出色。我承認道門中人確實有些心術(shù)不正、拜金之徒,但世間此類鼠輩亦不在少數(shù),指責別人之前先看看自己,不要抬起手抽自己嘴巴。道心可御人心,人心可化道心,道心至虛,人心至實,道心至公,人心至私,人心有假而多變,道心至真而唯一。太平道從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出發(fā),將德“主養(yǎng)”的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lǐng)域,認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進退多便”,“以德治者,進退兩度也”。并且將“德治”列為幫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僅次于“元氣冶、自然治、道治”。《太平經(jīng)》認為“德”和“刑”相對立。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與“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與“德”,至于行“嚴畏智詐”之術(shù),只能收服那些言行無狀的小人。《太平經(jīng)》還將德“主養(yǎng)”的觀點推廣到個人的修養(yǎng)上,批評“人不力學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兇敗之符”,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他們“為王者致害,為君子致災,鬼神承天教,不久與為治”。亦有多處對于“德”的闡述。注“玄德”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為“道德常在”,可見,五斗米道是主張“道德一體”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教義著重在宇宙觀、社會觀和神仙觀方面的建設(shè)。《西升經(jīng)》就是以體用關(guān)系闡述“道”和“德”的關(guān)系的,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會注解說:“宥物于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體現(xiàn)于“物”之中的屬性——“仁”。唐代李榮注解說:“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夢,畢竟清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庇肿⒎Q:“圣人無心,不起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則道流遐邇;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因此,人能歸道,也就歸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辦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帶的道教卻大多從一般的“道德”觀念闡述“德”。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要求個人“積善陰德”,這個“德”解釋為“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災”,而治國之君以及忠臣輔佐則應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代,道教教義體系逐漸充實完備。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吳筠認為:“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jīng)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這就將天地陰陽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視為“德”成之物,包括“靈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義著重探討人的問題。宋徽宗注《西升經(jīng)》有《序》稱:“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边@就將“道”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稟賦。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為:“德者,”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潛跡,抱樸含光,專氣致柔,如嬰兒也”,而“下德”的賢人,“執(zhí)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論揚于己德,以被聰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應該“含養(yǎng)德性,純純樸樸,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認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唐代內(nèi)丹家們多將“道”和個人的內(nèi)丹修煉相結(jié)合司馬承禎說過:“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庇址Q:“養(yǎng)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后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zhì)也?!币虼耍按笕?/strong>含光藏暉,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清代道士、著名的內(nèi)丹家柳華陽則稱:“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體,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現(xiàn),體乎其道,而沖和自運,是之謂寂然不動,感而遂能也。”又稱:“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則無著,道非德則無主。道外覓德,其德遠矣;培德體道,其功切矣。”柳華陽在內(nèi)修實踐中曾經(jīng)以“道德體用觀”指導其內(nèi)修實踐。另一些內(nèi)丹家則從內(nèi)修角度認識和解釋《道德經(jīng)》,將內(nèi)修理論置于道教教義系統(tǒng)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內(nèi)丹家劉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強調(diào)內(nèi)丹修煉必須“積德修行”,認為“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感嘆“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劉一明在《修真辯難》中,對“上德下德”則完全從內(nèi)丹學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先天全,則為上德;先天虧,則為下德?!彼^“先天全”,就是“體全德備,乾陽未傷之人”,就是“未傷先天之陽”。所謂“先天虧”,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諸般寶物皆失”。劉一明還批評了當時某些內(nèi)丹家的謬指,即稱“精漏者為下德,精全者為上德”。由此可見,在內(nèi)丹家的修煉理論系統(tǒng)中,“德”已經(jīng)衍化為“精”和“先天之陽”的同義語了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去發(fā)展社會,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
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
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xiàn),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
是我們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
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guān)系。
破解老子《道德經(jīng)》為天下式常得不忒
老子《道德經(jīng)》道經(jīng)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復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于樸。
樸散為器,圣人用為官長。是以大制無割(故大智不割)。【解讀】
"為天下式。常得不忒"重新下標點為"為天下式常,得不忒","為天下式"這一句應是沒有重復的。
"為天下式常,得不忒":
【直譯】
治理天下深入開展遵循法度的工作,
從而得到庇佑并深入人心。
【注釋】為:馴服,引申為管理、治理。式:深入開展……工作。常:常=尚。遵循法度。得:獲得,得到。
不:庇佑。忒:深入人心。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動詞:遠行拾貝 dé。
得,行有所得也。
------《說文》
不得不 粗心不得 哭笑不得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論語 . 微子》
進退不得,為之奈何
------《吳子 . 應變》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史記 . 項羽本紀》
故無術(shù)者得于不用。
------《韓非子》
道:起點。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開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為起點。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譯文:
「博學的起點,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行為,使人改邪歸正,以臻圓滿善境。」
《大學》起始的「道」只有一種翻譯:「起點、出發(fā)點」,即「從頭開始行走到尾」。
《道德經(jīng)》現(xiàn)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nèi)容、章節(jié)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xiàn)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xiàn)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jīng)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引自百科)為例:“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p>
對其中“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圣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而是“絕智棄[下+又],民利百[人+不]”,如圖: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第一簡
從通行本與《郭店楚墓竹簡》的諸多對比中可發(fā)現(xiàn),文字內(nèi)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會導致意思全變,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變成相反含義,可見通行本已發(fā)生了很大的流變,與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沒有多少關(guān)系,現(xiàn)代人以通俗通行本為基礎(chǔ)解讀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后人以老子之名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偽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礎(chǔ)上的空中樓閣,是以玄解玄、故顯高深的自娛自樂;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從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礎(chǔ)才能正確識讀,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遠是少數(shù)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