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家庭讀書在行動———少兒素質風采大賽”活動中,主辦單位向廣大讀者推薦的家教類優秀暢銷書《發現母親》(作者:王東華)、《享受成長》(作者:陳暉)、《每天進步一點點》(作者:吳章鴻)、《做人做事故事叢書》(作者:盧勤)等,都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這些也是中國婦女出版社近年來出版的有關家庭教育的好書。4月9日下午,記者在“少兒素質風采大賽現場”決賽現場,對該社副總編賈秀娟進行了專訪。
父母不是無師自通
關鍵句:家教類圖書的暢銷說明,我們的家長已經開始自覺接受家庭教育理論的學習。學習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論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們在學業上和各方面的進步,應該會遠遠超過那些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學習的父母。
中國婦女出版社從1996年就開始關注家庭教育方面的出版選題,盧勤的第一本家教書《寫給母親》就是我們出版的,當時全國印了230萬冊,這應該說是個天文數字。三年之后,《寫給世紀母親》也印了60多萬冊。2003年以后,我們基本確定了選題方向,家教類圖書占我們出版總量的50%,這里面有一些是我們本土家教專家寫的,也有一些是翻譯引進的國外家教書,還有一些成功父母寫的書。
從大的方面說,現在婦聯的工作承載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出版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圖書是我們的使命。同時,家教類圖書的暢銷也說明,我們的家長已經開始自覺接受家庭教育理論的學習。
我個人感覺,現在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大的反差,那就是對孩子極高的期望與自己實際的教育能力的矛盾。一方面,殘酷的社會競爭、獨生子女、有限的高考升學率,都迫使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將來有本事在社會上立足。另一方面,這一代的孩子,他們所獲得的信息量是家長不可想像的,當家長的管理方法、知識層次、思想觀念落后于孩子時,就會感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感”在一點點喪失,他們想教好孩子但不知從何下手,碰到具體問題就束手無策,這樣的現狀就使得大批家長求教于家教報告和家教圖書。
我覺得能夠走進書店,為教育孩子買書的家長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從來沒有無師自通的父母,學習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論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們在學業上和各方面的進步,應該會遠遠超過那些沒有接受過家庭教育學習的父母。
可以預測,以今天家教類圖書的熱銷之勢,同類的其他圖書很快也會紛紛登場,家教書的熱浪撲面而來。我建議家長們在選擇家教類圖書時,應該首先選擇相關專業的出版社,比如婦女、少兒、教育出版社,這樣比較對口,專業性也強。另外選書時還要看作者,看你自己需要的是學術類的專著,還是成功個案的經驗之談,哪些適合你,就選擇哪些。
避免學習恐懼
關鍵句:現在的家教誤區,最明顯的還在于重智輕德。其實,學校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識方面的學習,而家庭教育則應側重品德、行為習慣等的教育。
說到現在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誤區,我覺得最明顯的還在于重智輕德,在孩子智力教育上家長不遺余力,而忽視了孩子最基本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很多孩子上了大學以后卻要補在幼兒園里的課程,比如不能自理生活,不懂與人相處。這當然也是社會大環境所致,我看過一份數據,現在中學生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可以升入大學,那五分之四的孩子呢?難道都沒有出路?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著“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大學,將來就只能當藍領,永遠當不了白領。”在這種理念和環境中的孩子,心里是充滿著恐懼的,怎么會對學習產生愉悅感?怎么能有堅定的學習毅力和動力?
現在家庭教育往往和學校教育混為一談,學校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識方面的學習,而家庭教育則側重于品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談學習,回到家還是談學習,這樣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陰影。
我感覺理想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在孩子幼兒時期應該是關愛、管教式的關系,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對家長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應該是那種朋友式的關系。但是,父母要有做孩子朋友的“資格”,他才能服你。這就需要家長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跟孩子有效地溝通。
孩子需要和諧家庭
關鍵句:孩子進步、家庭和諧,則我們的社會也就和諧了。作為家長,傾全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必須盡到的責任。
一個和諧的社會,是由一個個和諧的家庭組成的,而孩子的成長,除了遺傳、自身努力以外,周圍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非常重要。
現在社會正處在轉型期,作為家長,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壓力和困惑,他們要工作,要實現自我價值,也要享受人生,但是不管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要了孩子,就要承擔起撫養和教育孩子的重擔,就應該想到,你面臨著壓力和困惑,而這一代孩子所面臨的壓力和困惑比我們更多,更大。家長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一起走過這些困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家庭多是一個孩子,有人說,如果這個孩子教育失敗了,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沒有再從另一個孩子身上彌補的機會。現在社會、學校、家庭都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教育,作為家長,傾全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必須盡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