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家學寶主筆團 | 彥廷
來源| 家學寶( ID:jxb579)
01
上周末,跟老朋友們一年一度的聚會,如期舉行。不出意外,話題都是圍著孩子們轉,自從有了孩子,生活總結下來,就一個字:累!
大家都紛紛感嘆這一年過的像打仗一樣,雞飛狗跳,轟轟烈烈。說實話,這種心情,也只有親身當了老父親老母親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在養娃這件事上,我的朋友小陳,可是下了一般人不敢下的血本。他的心里經歷著從未有過的跌宕起伏,不夸張地說,就像坐了回跳樓機一樣:緊張、刺激,落差大!
6年前,小陳生活在一所五線城市,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小日子穩定而美好。但在2013的時候,他選擇賣房,舉家遷走,頂著巨大的現實壓力,前往上海。
小陳無奈地表示:
“一個人的時候,想怎么玩都行,但有了娃就必須有所取舍,必須與時俱進。”
畫風之所以有了180度的轉變,主要源自發生在他孩子身上的一件小事。
他說,沒生孩子之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出色的表現完全無感,像什么“4歲小男孩教英語爆紅網絡、5歲男孩簡歷刷爆朋友圈”,覺得這些離自己挺遠的。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別說是明星家的娃了,看到身邊朋友發的視頻,足以讓他的內心受到一萬點暴擊:
8歲的孩子,參加小主持人競賽全程飆著英文;6歲的孩子,在詩歌大會上流利背誦百首詩詞;還沒上小學的娃,鋼琴就已經達到業余滿級......
小陳深刻地意識到:絕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有一次,當自己6歲的兒子表現出對英語有強烈的興趣時,他跑遍了當地縣城所有的培訓機構,卻發現當地的英語班沒有一家適合6歲孩子的課程。為此,他連續幾天都沒睡好覺,商量來商量去,他和妻子最后決定,辭職賣房,去大城市生活。
為了兒子讀小學,老婆要買學區房,他咬牙借了100多萬,再貼上賣房的錢,勉強換了一套房子。又為了讓兒子能進入好的中學,不惜砸鍋賣鐵培養孩子,補習班一個也不落下,6年下來,負債竟達200多萬。
兒子好不容易進了名校,結果各種不適應,成績跟不上,性格變得內向,情緒也越來越不穩定,一點小事就大吵大鬧,產生了厭學反應,甚至有了休學的打算。小陳向我訴苦,對自己當初的決定表示痛惜,折騰了這么多年,到頭來一場空。
像小陳一樣,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被整個氛圍推著向前走的家長不計其數,小陳的故事也是無數個中國家庭的縮影。
如今,在白熱化的升學競爭中,家長真的太難了。父母、孩子都在擇校的大鍋里熬煮著,付出的代價之大,不禁讓人反思: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教育嗎?如果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作為家長,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撥開云霧找到正路?
02
在今年7月,傳來了一個重要消息: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到“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方向上禁止幼升小、小升初擇校。簡單點說就是“公民同招、全民搖號”。
消息一經公布,有人狠狠地松了口氣,也有的人心情跌至谷底。
受政策影響最深的是明年幼升小、小升初的家庭。
有很多家庭在多年前就規劃了孩子的升學目標,為了就讀附近的好學校,拿命買學區房。
有些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家長送進了補習班,按以往的政策,孩子憑借好成績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心儀的民辦中學是有把握的,但現在全成了拼手氣。
然而,對另一部分家長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因為他們可以預見到,在這個全民搶跑,把孩子不斷往前推的社會,終于可以稍微地放慢一點腳步了。
按過去的擇校模式來看,好生源被集中在少數幾所優質的民辦學校,普通的中小學沒有了優質生源,就越來越沒有人去。
好學校令人趨之若鶩,說到底還是教育資源的稀缺,但我們一直說的教育資源,最重要的不是政府政策,也不是老師,而是生源。
如果沒有優質的生源,再好的教師也會漸漸地找不到價值,再好的硬件也發揮不出它最大的作用,所以準確來說,應該是“ 牛娃 ”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 “ 牛娃 ” 。
民辦學校是教育產業化的結果。最初教育局放開民辦的初衷是非常正確的,希望民辦中小學走出一條素質教育的新路。
但事情的發展顯然出乎預料,民辦學校完全沿襲著公辦學校應試教育的老路,且走的比公辦更徹底。之前出臺的減負政策,也大多作用在了公立學校頭上。
瘋狂的應試教育模式,讓民辦比公辦更容易出成績。學生的整體成績好,升學率起來了,家長趨之若鶩,于是學校可以挑選更好的生源。
教育部重招整治的意圖也很明顯,就是針對民辦學校“掐尖”招生而制定的。這一舉措雖然會讓民辦的生源大受影響,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把頂級的生源一網打盡。公辦學校也必然會招收到相當一部分優質生源。
但我們必須得明白的是:
即使公民同招,即使搖號入學,中考淘汰的學生依然是那么多。在這個前提下,應試在所難免,即使是素質教育,也要在保證分數的前提下才會考慮。
而且,民辦學校的生存基礎是升學率。假如沒了生源,公辦學校依然存在,但民辦學校不同,它不屬于9年義務教育,是需要家長真金白銀掏錢的。去民辦學校的學生,家長一般都會全力配合學校教育孩子,升學率起不來,試問它存在的必要性還有多少?
沒了擇校,大家都會雙手一攤不管孩子了嗎?當然不會。
擇校需求降溫,但教育需求并不會降溫。
周末該補的課還是會補,該讀的書一本也少不了,為了孩子以后能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家長依然會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推著孩子往前沖。
03
起跑線焦慮,真的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看過一篇文章叫《牛蛙之殤》,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為了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在孩子3歲時,開始了“牛蛙模式”的教育。
孩子被剝奪了童年的快樂時光,馬不停蹄奔波于各種培訓機構。結果,孩子不堪重負患上了抽動癥,未能進名校。不得已,全家決定用移民來改變孩子的求學命運。
凡是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其實都是短跑。賽程短,起跑線的遠近對比賽結果影響不小,但你要知道,人生是一場長跑,在漫長的拉鋸戰中,起跑線的影響真的微乎其微。
那些先出發的孩子,不一定就能一路領先。
近年來,“三年級現象”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和反思:
“原本在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了三年級卻突然成績下滑。一部分孩子因為接受超前教育,導致一二年級時厭學,結果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學習方法,到了三年級終于暴露出基礎差的問題
另外一部分在幼兒園游戲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個性能力全面發展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反而更加亮眼,有開始超過其他孩子的趨勢。”
客觀事實證明: 家長用力過猛,不僅累壞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知識的學習在個體成長發育的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會晚,而不好的行為習慣則在時間的堆積下會變成孩子的頑疾,阻礙智力、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得足夠久,就一定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后的人。
教育最終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某個具體的人,從事某種具體的職業,或進入某所學校,而是順應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適當引導,讓孩子擁有讓他們受益終生的品質。
end
家學寶,您手邊的中小學家庭教育專家。600 余篇原創深度好文伴您育兒,每周免費專家直播。關注家學寶公眾號(ID:jxb579),后臺回復:【學習】,即免費可獲得 10 門家庭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