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得寵,股票失寵的時代來臨
近幾年歐美國家債券得寵,股票失寵,中國必然步其后塵。
1、股市大擴容,將有限的資金趕往了債市。
2、目前利率仍然是下行趨勢。美聯儲2014年前維持利率不變,制約國內利率上升,隨著通脹回落,國內 只能降息而不可能加息。
3、債券投資收益、流動性均優于銀行理財產品。
債券本輪上升的幅度將輕易超過今年6.7月份的高點。
資金面是10月份債市行情的風險因素之一,但巨大的到期規模可能倒逼央行降準。由于9月份逆回購操作規模巨大,10月份公開市場到期量為-6110億,與此同時,10月份財政存款季節性增加,規模預計在3000億到4000億。盡管美元走弱可能帶來人民幣貶值預期減弱,進而促使外匯占款的重新回升,但對緩解資金面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雖然使用28天逆回購將資金缺口轉入下個月可以成為應急辦法,但就規模而言,要求每周有2000億的資金缺口轉入下一個月,才能基本維持資金面的穩定。相比而言,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或許更直接有效。
不過,即使央行不降準,逆回購操作的長期化也有利于資金面的整體穩定。14天逆回購常態化始于8月中旬,當14天逆回購中標利率3.6%,7天逆回購中標利率3.35%,兩者利差25個基點。而當前14天為3.45%,7天仍為3.35%,兩者利差收窄到10個BP。這表明央行試圖用增大市場對長期逆回購品種的需求來穩定資金面。9月中旬以來,28天逆回購也開始常態化,發行利率維持在3.6%的水平。28天逆回購常態化有利于牽引長期限回購利率回落,這對穩定資金面大有裨益。
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盡管政府投資項目仍在加大力度推進,但經濟數據依然疲弱,這可能意味著財政政策的邊際作用在降低,貨幣政策的放松是突破這一困局的唯一途徑。歐美量化寬松政策的預期一直限制著國內貨幣政策的放松。在貨幣政策無法放松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積極投資必然會帶來利率水平的上升。城投債發行規模的增加,債券收益率持續攀升正是這一邏輯的體現。隨著市場利率的上升,私人部門投資受到的擠壓更加明顯。PMI指數與工業增加值增速的低迷證明,政府投資回升正在被私人部門的收縮抵消。擠出效應在9月份PMI指數中也能找到論據。今年以來中采大型企業PMI與中型企業PMI指數走勢基本一致,但是9月份兩者出現背離,大型企業PMI反彈到50以上,而中型企業PMI回落到49.8的水平。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適度放松貨幣政策成為經濟企穩的必要條件。
貨幣政策放松最大的制約因素是通脹預期。由于歐美相繼推出無上限量化寬松政策,市場對通脹的擔憂明顯增強。美國前兩次量化寬松都帶來國內通脹預期的增強,也是2009年和2010年債市整體下跌的原因。不過,當時國內通脹預期的上升與四萬億投資關系更為密切,而當前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歐美量寬出臺之后,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停止上漲甚至出現下跌,也反映出在缺乏新興經濟體需求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難以再次騰飛。短期看,國內通脹壓力并不大,9月份CPI預計基本持平甚至低于2%,10月份也難以回升到2.5%以上,短期通脹預期的弱化給貨幣政策以空間。
供給壓力的緩解也成為支撐債市的有利因素之一。經過過去兩個月的發行井噴之后,信用債供給壓力在10月份得到緩解。9月底,發行人紛紛推遲債券發行,這反映出發行人對融資成本的不認可。另外10月初,中票注冊余額已經回落到四個月的低點,潛在供給壓力得到緩解。利率債方面,地方政府債基本額度基本用完,國開債全年發行計劃也接近完成。
等級:溫飽戶 積分: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