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是吉姆·蘭德爾的《人際網絡》一書。
人生在世,我們不可避免與別人產生聯系。
如何避免各種關系中間可能產生的煩惱、如何維護經營不同的人際關系,是一種情商,更是一種智慧。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中這句膾炙人口的話,說透了人情世故的重要。
人生在世,沒有誰能活成一座孤島,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網絡,是每個成年人必備的功課。
那人際網絡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哈佛商學院教授吉姆·蘭德爾在《人際網絡》一書中提到,所謂“人際網絡”,就是發展和利用我們與他人的關系。
他通過大量幽默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如何建立聯系人制度、如何快速高效跟陌生人溝通等一系列干貨。
社交中不為人知的一些真相,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弱關系”原則:不常聯系的人,也能成為有效的社交關系
前段時間,小區的璐璐被裁員了。
她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自己的求職信息。
她想,說不定朋友圈的某個人能幫我找到一個潛在的機會呢。
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沒想到卻真的得到了回應。
在她公開求職幾天之后,一位朋友的朋友給她發私信說,自己的部門正在招聘她這個專業的員工。
最后,朋友圈的這位泛泛之交成為了璐璐的上司,更是和她成為了關系不錯的朋友。
生活中,我們也和璐璐一樣,常常會有很多和自己有一點聯系,但卻不算特別親密的熟人。
比如:加了微信卻幾乎沒聯系過的人,某次酒局上有過一面之緣的人,或者以前關系親密但現在聯系很少的朋友、同學等。
社會學家馬克把這類和自己聯系并不密切的熟人關系統稱為“弱關系”。
他在研究中發現,那些通過私人接觸獲得工作的人,絕大多數是從與他們并不十分親近的“弱關系”中了解到的。
這就是著名的“弱關系原則”:
那些與你聯系不那么密切的人,也可能成為你最有效的人際網絡。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人類智力允許擁有穩定的社交網絡人數大約是150人。
其中和我們有密切交往的大約只有30人,而剩下的120人則都是和我們有“弱關系”的人。
弱關系通常讓我們感覺不那么重要,所以也常常被我們忽略。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某些關鍵時刻,弱關系通常能起到重要作用。
當你想尋求某個專業領域的幫助時,弱關系往往會帶給你意料之外的收獲。
當你想銷售自己的產品時,弱關系也可能會積極為你牽線搭橋,促成成交……
弱關系不但能拓寬自己的人脈,成功鏈接到各行各業的人,增加更多的合作機會,還能提升自己認知,拓展自己的思維和視野。
就像有句話說的:人脈的實質不在于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于你認識了多少圈外的人。
維護好自己的“弱關系”,你的人生就多了無數種可能。
擴大社交圈的捷徑,在于成為或找到自己的“聯系人”
行為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曾做過一項研究。
他要求內布拉斯加州(A點)的200個人寫一封信給馬薩諸塞州(B點)一個他們不認識的人。
A點的每個人不得不先把這封信寄給一個他認識的人,希望這個人會認識馬薩諸塞州(B點)的那個人所認識的某個人。
實驗結果發現,平均需要六個人,就能讓這封信從A點傳遞到B點。
從米爾格拉姆的研究中,人們推導出一個結論:
地球上的每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連接,最多只需要六個中轉。
這就是社交關系中非常有名的“六度分離”理論。
然而吉姆·蘭德爾卻通過一些案例研究發現,這個“六度分離”理論其實并不嚴謹: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士兵保羅·里維爾和威廉·道斯被指派向某村鎮居民傳遞英軍要進攻的消息。
保羅·里維爾負責村鎮北邊,威廉·道斯負責南邊。
同樣的消息傳遞,結果卻大相徑庭。
保羅·里維爾傳遞消息的效率特別高,英軍到達鎮上,就遭到當地民兵組織的頑強抵抗。
而南邊的居民卻沒有人理會威廉·道斯傳遞的消息。
而產生這樣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實只是因為保羅·里維爾是一個特別合群、喜歡社交、興趣廣泛的社交圈“聯系人”。
這里的聯系人,指的是擅長與各類人打交道,并擁有豐富人脈資源的社交達人。
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社牛癥”,或在某個領域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的名人或成功人士。
而要想真正實現只用6步,就聯系上任何你想聯系的人,關鍵在于一開始,就要找到一個像保羅·里維爾一樣,社交關系網絡特別寬廣的“聯系人”。
這類人通常喜歡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擅長結交各行各業的不同人群,或者積極融入一些社團或群體。
他們通常在人群中顯得魅力四射,讓很多普通人都忍不住想要成為那樣的人。
而想要成為自己社交網絡中的“聯系人”,就需要不斷擴大我們日常聯系人群的廣度和寬度,需要我們走出自己的社交舒適區,嘗試和完全不同的人群建立聯系。
比如通過學習某項技能或拓展某個愛好,去認識跟自己同頻共振的群體,或通過參加一些公益組織,社工團體認識各行各業的愛心人士。
但是如果你嘗試了無數次,都發現自己確實不擅長建立社交網絡,那最好的策略,就是找到你圈子里人脈關系最好的“聯系人”。
然后再嘗試通過層層關系,與他取得深度聯系。
要么成為自己的“聯系人”,要么找到自己圈子里的“聯系人”。
這就是普通人擴大自己社交圈的最佳捷徑。
擁有足夠的“社會資本”,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
昨晚聚餐,表姐一落座就向我吐槽她小區的一個奇葩鄰居:
“這位大姐剛搬來不久,我都不認識她,不知道她從哪里知道我是教語文的,竟然一開口就要求我給她女兒免費補作文課,你說好笑不?”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發現這種“交情淺、要求深”的人。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他們的這些要求,大概率都會被干脆地拒絕。
在《人際網絡》一書中,吉姆·蘭德爾通過3個水杯,告訴了我們“社會資本”的概念:
桌子上放著的三杯水,代表了社會資本的不同層次。
第一杯水最多,代表你與親密朋友的關系。
第二杯水次之,代表聯系稍微緊密的熟人關系。
第三杯水很少,代表和你剛認識的人的關系。
社會資本就如同這3杯水,是你同另一個人之間的關系所具有的力量的多少。
玻璃杯中的水可多可少,社會資本的多少也可增可減。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人際網絡創造社會資本,也可能因為索取過度而失去社會資本。
比如,像表姐的鄰居一樣,冒冒失失地請一個你剛認識不久的人幫忙,那別人往往會覺得為一個新結識的人做這件事并不值得。
因為你要求得太多、太急,遠遠超出了你和他之間累積的“社會資本”。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賬戶,每一次你做了一些讓對方高興的事,就是在對方的賬戶里存款;每次你讓對方不爽和痛苦,就是在向你們的賬戶中提款。
如果本身“存款”充足,很多問題都能夠妥善解決。
但如果賬戶里本身就一貧如洗,那你要求他做的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變成大事。
你在一段關系中存儲的情感越多,你擁有的社會資本也就越多,就越容易在對方那里獲得更多的幫助。
所以,一個優秀的人際網絡建設者,通常終生都在存儲他們的“社會資本”——積極幫助任何一個他們能夠幫得上的人。
建立人際網絡從來都不是你投資A,馬上就能收獲B,而是你今天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橋,而有朝一日,你剛好需要從這座橋上通過。
你攢夠了多少“社會資本”,就為自己鋪就了多少座在關鍵時刻可以獲得幫助的“橋”。
寫在最后
著名演說家安東尼·羅賓說:
“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人脈關系,它能為你開啟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門。”
建立人際關系就如挖井,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活水。
最好的人際關系,一定是雙贏的:自己可以收獲良多,別人也能回報豐厚。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價值交換,更是一場以心換心的珍貴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