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一定要有度有節,過度,則為人所不敬,失節,則為人所不恥。客觀地講,所有人都會看重自己的尊嚴,都不希望自己的尊嚴被人侵犯或踐踏,但如果你在為人處事上一味地放縱內心的欲望,不去理會別人的感受和評價,你的所謂尊嚴也會在眾人的漠視下蕩然無存。
貪心乃人之本性,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會有,只不過有人能自我約束,有人卻難以自我控制。而貪婪則不同,它是異化了的貪心,一旦發作,會吞噬人心喪失人性,將人引入萬劫不復之地。故為人之道,可以有貪心,但不可以貪婪,一定要恪守本份,不能有過度失節之言行。如某國企領導曾在大會上痛斥一些中層干部,貪心太重,無恥至極,連員工給孩子買奶粉的錢都敢收,但這位領導后來也因貪污侵占國有資產而鋃鐺入獄。索取下屬的禮金固然有失道義,但攫取國有資產更是大逆不道。前者為貪心,后者則為貪婪,過與罪,本質上都不光彩,但所受懲辦的法度和力度卻大不相同。
生活中,總會有人說一些過頭話做一些過頭事,別人的善意規勸被其視為敵意,對自己的過度失節的言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樣的人絕不是個例,有些人的結果歷史早有定論,有些人暫時雖看不到風吹草動,但時間卻能證明一切。我們總是強調人與人之間應和諧相處,倡導與人為善與己方便的道理,做到強大時不盛氣凌人,弱小時不奴顏婢膝。可就是這樣淺顯的道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或者就是裝糊涂,說話做事毫無氣節和分寸,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心,在私心的驅使下為所欲為、飛揚跋扈。比周圍人強時就高高在上,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對他頂禮膜拜,對與錯,是與非,全然任性為之。這樣的人,在度上已謬之千里,在節上亦聲名狼藉,久而久之,自己就會成為大家的對立面,甚至攻擊點。
人活著固然很累,但不能因為活著累就動歪腦筋打起邪主意,靠一些非常規、非理智、非人性的手段去達到個人目的。社會最講究的就是秩序井然,而人類最注重的就是公平道義,任何人都不能因其過度失節行為而擾亂了秩序和褻瀆了道義。每個人在堅持內心正義的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去監督和警告那些“另類”人群,也許經你的點撥或教化,會讓他們認識到自身言行的偏頗或齷齪,從而改正過來。當然,別人的幫助都是一些外力,而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思想覺悟才是內因所在,在說話辦事上“謹言慎行”,不說過度的話不做失節的事。
行路須有道,穿鞋須有碼。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道德,共同構建和諧安樂的生存環境。王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