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創作者 | Dr. Chen
黃磊講到過這么一個觀點:
“我非常反對夫妻就變成親人。親人就是親人,我媽是我親人,我爸是我親人,我閨女是我親人,但我老婆是我的情人,是我的愛人,是我的情侶,她是不一樣的!”
“我覺得我們依然是情侶,一生都應該是情侶才對。”
“你丟掉了這個美感跟浪漫,生活就沒有滋味了。”
黃磊一家,和和暖暖,很讓人喜歡。
然而,他的這個乍聽沒毛病的觀點,卻能折射出婚姻關系中一種傷害性巨大的理解誤區。
01
「浪漫之愛」vs.「懂得之愛」
我們首先需要區分開愛情的兩種不同質地。
第一種,稱為「浪漫之愛」[Romantic Love]
這種質地的愛情往往和“情人”、“浪漫”聯系在一起,通常出現在感情初期。
在這個階段,我們對彼此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充滿吸引和渴望。這份相互吸引和激情是浪漫之愛的核心。
第二種,稱為「懂得之愛」[Compassionate Love]
這種質地的愛情往往和“親人”、“責任”聯系在一起,通常由浪漫之愛轉化而來,以彼此的親密、信賴、包容、責任為基礎。
在婚姻初期,夫妻間浪漫之愛的比重會更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彼此有幸,懂得之愛的成分會變得越來越重。
許多朋友誤以為,唯有浪漫之愛才是真愛。當關系中浪漫、激情的成分減弱,他們會覺得這樣的轉變意味著感情變淡,非常驚恐焦慮。
比如,剛在一起時,時刻都想和對方膩著,只要和ta待在一塊兒,就覺得特別幸福快樂。而婚后,這種渴望和沖動似乎不那么強烈了。
再比如,剛在一起時,自己隨便說什么,對方都會全神貫注地傾聽,特別有興趣。而婚后和對方說話,ta有時會心不在焉、有一句沒一句地回應。
遇到這類情形,有的朋友可能會懊悔當初被對方的假象所蒙蔽,或者怪對方變得太快,非常傷心失落。
于是他們不停地要求對方、折磨自己,希望能回到感情之初的某種特定狀態。
02
破解對「懂得之愛」的誤會
「懂得之愛」雖然溫暖、珍貴,卻往往不如「浪漫之愛」那么受人待見。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懂得之愛」有些誤會。
(1)“把對方視作親人,就是對感情聽之任之、疏于維護。”
在親密關系的語境里,「親人」的標簽,似乎帶有一些負面意義。
有的朋友可能會想,把對方當“親人”,似乎就等于對彼此的感情狀態聽之任之、疏于維護,等于承認彼此的關系正在慢慢僵化、失去活力,是一種非性感的定位。
事實上,過分強調給婚姻保鮮,反而容易造成一種誤導:如果婚姻不能維系在浪漫之愛的狀態,就意味著感情質量的下降或者是衰退。
然而讓婚姻始終維系在浪漫之愛的狀態,既不符合感情關系發展的規律,也容易使我們在求而不得的失望中,對彼此的關系做出不夠公正的負面評斷和回應。
這就好比我們可以積極維護自己的身材形象,但如果我們鐵了心要永遠停駐在18歲時的模樣,就很容易自苦折磨。18歲有18歲的美麗,30歲也有30歲的韻味。
與其反對夫妻變成親人,不如反對對親密關系抱理所當然、疏于維護的態度。
(2)“責任,等于勉強。”
前面說到,懂得之愛建立在責任、包容上。有的朋友誤以為這份責任、包容,等于勉為其難和對方維系,等于接受彼此關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態。
李敖在和胡因夢離婚后,回憶說婚后有次撞見太太便秘時的狼狽模樣,覺得她一掃女神的形象,讓他很難接受。
事實上,兩個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彼此的缺點也好、尷尬也好,都會逐個顯形;再美好的婚姻中,我們也多半會有對對方不滿意的時候。
擁有懂得之愛的兩個人,會更善意地看待ta的言行,而不是時時挑剔、評判對方的一舉一動。
我們對對方的不完美,不再是勉強忍耐、惡毒打擊,而會是理解、包容。
(3)“成了親人,就不再是愛人。”
有的朋友誤認為和親密關系中的對方,要么只能做親人、家人,要么只能做愛人、情人。
事實上,愛得溫和平緩,并不等于感情變淡;珍惜感情中的火花,也不等于拒絕感情中的責任和承諾。
《摩登家庭》里的 Claire 和 Phil 夫妻倆,拖著三個可愛卻不省心的孩子,家里常常雞飛狗跳。
同為父母的夫妻倆,在二十多年油鹽醬醋的婚姻歷練中,相依相偎,首先是彼此的親人、家人。
但他們也是彼此的愛人、情人。
即使生活雜亂如麻,他們仍會努力給對方驚喜,會在情人節時和彼此神秘約會,會很在乎對方是否被自己吸引。
當我們在做親人或是愛人這道假性單選題中掙扎糾結時,往往忘了做對方的親愛之人便好。因為在親人和愛人的角色間,本不存在明顯的界線和必然的沖突,而是兩種角色相互融合。
03
寫在最后
從浪漫之愛到懂得之愛的轉變,是婚姻關系的一種深化。
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不用執意找回過去的某種狀態,而需要學會多欣賞、珍惜當前關系所擁有的特質。
比如:
浪漫之愛也好,懂得之愛也罷,都值得我們珍惜、欣賞;全心把握當下便好。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