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fā)展進程,以及不同政權國家的區(qū)域變化,往往因一次次的戰(zhàn)爭,以及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而改變。在世界范圍內,距離當今最近,影響力比較大的主權國家區(qū)域大變化,那便要數前蘇聯解體,以及南斯拉夫“一分為七”。
曾經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前蘇聯解體其中夾雜著諸多因素,暫且不必細說,而南斯拉夫的解體卻更加耐人尋味。這個曾經立于歐洲,有著很不錯前景的國家,為何會在現代文明潮流下,突然解體一分為七呢?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到底經歷過些什么?而解體后的七個國家,現在又過得怎么樣呢?
“南斯拉夫”作為國家第一次出現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來的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三個民族共同建立南斯拉夫。
世界上大多數政權國家的形成,幾乎都有著一段分分合合的融合過程,而這種過程也可以叫做“國家形成史”。曾經的南斯拉夫也有著這樣一段“國家形成史”。前南斯拉夫這個國家,從地理位置上看,屬于典型的西歐國家。國土南部瀕臨地中海,北部與歐洲大陸接壤。這里受地中海影響,這里氣候環(huán)境都很好,屬于歐洲比較好的宜居之地。
從民族屬性來看,前南斯拉夫的民族成分比較復雜,這也為日后南斯拉夫解體埋下了伏筆。而具體到前南斯拉夫這個國家的形成史,不得不提及一下曾經享譽全球的奧匈帝國。曾經在鼎盛時期的奧匈帝國,足以震撼世界,傲視歐洲。這個龐大的帝國擁有匈奴人好戰(zhàn)的性格,并且也從不缺乏開拓進取,擴張領土的野心。但伴隨著近代世界的變遷,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奧匈帝國逐漸走向了沒落。
在奧匈帝國沒落的時代,歐洲迎來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在上個世紀初的那場世界大戰(zhàn),讓歐洲大地上的國家紛紛卷入其中。殘酷的戰(zhàn)爭,不僅有令人恐懼害怕的死傷,同時也會改變參戰(zhàn)地區(qū)國家的命運走向。而奧匈帝國,便在這種背景下,直接發(fā)生了劇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過后,曾經榮耀歐洲的奧匈帝國一分為二,形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個國家。
即便如此,放眼歐洲,奧地利和匈牙利也是歐洲地區(qū)國土面積比較遼闊的國家,其國力以及民族戰(zhàn)斗力,依然不容小覷。但戰(zhàn)爭從來都不是單獨個例存在,往往還會伴隨相當多的連鎖反應。轟轟烈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除了改變歐洲格局,令奧匈帝國分解成兩個國家外,在戰(zhàn)爭余波未平的基礎上,讓之前屬于奧匈帝國,分裂后,該歸在匈牙利領土內的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三個國家,也相繼宣告獨立。而隨后,這三個小國家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南斯拉夫。
從南斯拉夫形成,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三個民族聯盟,原本內心想著大家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稍微強大點的南斯拉夫,為的就是避免再被強國欺凌。但三個不同民族形成的新國家,未來又會經歷哪些考驗呢?
塞爾維亞人與其他民族的矛盾也愈發(fā)加劇。
一個政權國家的形成,往往要經歷一個民族融合,思想統(tǒng)一,信仰一致的過程。但南斯拉夫這個國家,是幾個小國家“抱團取暖”形成的。在這之前,這幾個國家中的不同民族之間,其實思想層面,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民族信仰,這也為日后南斯拉夫國內不斷發(fā)生的民族沖突,以及后來分裂埋下了隱患。而這種植根于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也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徹底爆發(fā)。
1939年,由納粹德國發(fā)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很快席卷了整個歐洲。而在這場大戰(zhàn)之中,南斯拉夫國內三個不同民族之間也很快產生了裂痕。當時南斯拉夫國內的克羅地亞人,屬于親納粹德國的一方,而塞爾維亞人卻是反納粹。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初期,克羅地亞人憑借納粹德國的支持,開始瘋狂地屠殺塞爾維亞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讓本就有內部民族矛盾的南斯拉變得更加混亂,并且在不同民族內心里,也埋下了深深的仇恨。
第二次時間大戰(zhàn)之后,南斯拉夫誕生了一位領導能力超強的領袖鐵托,并且在鐵托的鐵腕治理下,這個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表面上似乎得到了調解。但實際上,鐵托的高壓政策,不僅沒有效化解內部民族矛盾,反而在壓抑之下,讓矛盾進一步發(fā)酵。后來隨著鐵托下臺,南斯拉夫國內民族矛盾徹底爆發(fā),從1991年到1999年,在這短短的八年時間里,人口數量居多,且實力比較強的塞爾維亞人,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前前后后發(fā)動了規(guī)模較大的四次內戰(zhàn)。在一次次的戰(zhàn)爭內戰(zhàn)里,之前屬于南斯拉夫的波黑,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相繼脫離南斯拉夫,正式獨立成為新的國家。
除了內戰(zhàn)之外,著名的科索沃戰(zhàn)爭,似乎就像是一劑催化劑一樣,直接加速了南斯拉夫的分裂瓦解。在那段戰(zhàn)爭頻繁的歲月中,科索沃,馬其頓,以及后來的黑山,紛紛宣布獨立。在這種情形下,曾經輝煌一時的南斯拉夫,正式瓦解分裂成,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馬其頓,七個小國家。而分裂后這七個國家的命運又會走向何處呢?
獨立后的七國發(fā)展史天壤之別
南斯拉夫分裂之后,不同的小國家也走上了命運不同的道路。這其中,位于南斯拉夫北端的斯洛文尼亞,依靠地中海港口優(yōu)勢,以及國內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搭上了歐盟的發(fā)展快車,成了實至名歸的發(fā)達國家。
相比較于斯洛文尼亞,曾經在南斯拉夫里比較強勢的塞爾維亞,卻顯然走上了一條迷途。當年塞爾維亞深受蘇聯思維影響,獨立之后,國內政治一直不穩(wěn)定,至于國家該走什么樣的發(fā)展道路,近年來才形成統(tǒng)一認識。目前塞爾維亞同我國貿易往來頻繁,逐漸走向發(fā)展快車道。
另外,像黑山,馬其頓,波黑等小國家,也由于自身國家面積小,人口少,而且也沒有優(yōu)勢產業(yè),以及穩(wěn)定的社會政治局面,所以發(fā)展情況和民眾生活水平,不如南斯拉夫時期。
而當年克羅地亞和黑山組成的南聯盟,曾在足球領域取得過輝煌成績,也被世人所熟知。但經濟和政治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后來隨著南聯盟解散,克羅地亞后來加入歐盟,成為發(fā)達國家,而黑山的國力遠不及南斯拉夫時期。
從現實情況來看,解體后的南斯拉夫,也就斯洛文尼亞發(fā)展比較好,而其它六國,基本都不及當年輝煌。
民族、宗教、國際形勢,成為南斯拉夫解體的主要原因
從表面上看,南斯拉夫的形成,以及后來的解體,似乎都跟戰(zhàn)爭有關。但戰(zhàn)爭的背后,卻包含著民族宗教信仰,地緣政治,以及變換莫測的國際形勢。所以人們常說,戰(zhàn)爭是個很復雜的事情。而具體到南斯拉夫解體,其背后根本原因,也是因沒有用統(tǒng)一的民族思想認識,以及西方歐美一輪接一輪的地緣政治打壓所導致。
并且在蘇聯時期,南斯拉夫作為歐洲社會主義強國,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西方歐美等列強,也會在國際局勢的變化中,不停地挑唆,推動南斯拉夫解體,從而解除南斯拉夫在地緣政治上對歐美列強的威脅,這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背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