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外的差異,那簡直太太太多了。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食用油來說,外國人偏愛黃油,經常用來涂抹烤面包或煎牛排吃,而中國人則偏愛豬油,不管是炒菜還是拌飯都香噴噴的。豬油,似乎成了中國人餐桌上的專屬用油,有人說外國人不吃豬油,是因為豬油不健康,對心腦血管有很大的危害。
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說豬油不健康,外國人愛吃的黃油,又是否健康呢?豬油真是心腦血管“殺手”嗎?
過去的時候,豬油可是寶貝,尤其是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們,幾乎家家戶戶灶臺上都會放著一個盛放豬油的罐子,溫度低時,豬油凝成白白的;溫度高時,整罐子的油都化了。如今,雖然大家很少像以前一樣專門買大量的肥肉煉豬油,但日常炒菜做飯還是少不了它。豬油做的飯菜,用一個字來說就是——香,聞著香,吃著更香,隔壁小孩都饞哭了。然而,相比于植物油,豬油有一個很大缺點——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酸可以分為兩大類: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動物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多,常溫下呈固態,如豬、牛、羊油等(但少數植物如椰子油、棕櫚油等中也含有飽和脂肪酸),植物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常溫下呈液態,如大豆油。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形成等功效,對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飽和脂肪酸則含有較多的膽固醇,攝入量過高會導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各國的膳食指南都建議要減少攝入飽和脂肪。而豬油中所含的飽和脂肪酸高達高達 40% ,吃多了自然不利于健康。說到這兒,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一個疑問——以前的人經常吃豬油,怎么就沒事呢?
其實,那時候吃豬油,并不是人們喜歡動物油,而是物資匱乏不得不吃。那個時代,生活比較艱苦,并不是人人吃得起肉,豬油相對來說會便宜一些,而且能給人體帶來更多的熱量和脂肪,也保留了肉香的味道,簡直是一舉兩得。
彼時,人們主要靠體力勞動維持生計,吃了豬油也不容易出現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所以得心血管病的風險相對沒那么高。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資也很充足,人們想吃什么就能買到什么,不僅肉吃得多了,用油也不緊巴巴了,甚至出現了過度用油的情況。
調查發現,幾十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植物油的消費量增加了20克以上,目前平均每人每天烹調油消費量達到40多克,已經大大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25克或30克的建議量。再加上現在大多數人體力勞動都比較少,輔以不少的不良生活習慣,如愛熬夜、吃外賣、久坐、不運動等等,也會更容易被心腦血管疾病纏上。不過,大家也不必將豬油當做洪水猛獸,只要控制好攝入量,偶爾吃點解解饞,問題不大。但如果血脂本身就異常,那最好一口都不吃。外國人愛吃的黃油,到底是什么?健康嗎?
黃油,說白了,其實就是進一步脫水的奶油。牛奶里面的脂肪是一個個小球的形式,外面包裹著蛋白質和磷脂形成的膜,均勻地分散在水里。將牛奶用離心器進行加速分離,這時候脂肪球外層的膜沒有破,還帶著蛋白質和水分,把這一層收集起來就是奶油了。通過進一步加工后,使乳脂肪球的蛋白質膜發生破裂,讓里面的純脂肪釋放出來,再收集到一起,便成了黃油。從營養價值上來說,黃油富含豐富的氨基酸,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D、E等),以及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銅。
但黃油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其脂肪含量高達80%,一不小心熱量就會超標,脂肪攝入過高,就容易罹患多種慢性病,最常見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另外,黃油也屬于動物油,所以也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食用過多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本身血脂有問題的人,吃了更加雪上加霜。除了動物黃油,還有一種黃油叫植物黃油,也叫人造奶油。
植物黃油的原料不是牛奶,而是植物油。與黃油的本質不同,植物黃油是植物油部分氫化以后,再加入人工香料,來模仿黃油味道而制成的黃油替代品。它并非真正的黃油,而且其脂肪含量可不低,在80%以上,比黃油還高,也屬于高脂肪高熱量食品。在營養成分方面,植物黃油更是遠遠比不上黃油,后者是天然的奶制品,營養成分沒有遭到破壞,而前者將液態的植物油固化需要采用氫化法,得到的便是氫化油,這過程會破壞營養,并可能產生不利于健康的反式脂肪酸。
此外其色澤來自食用色素,奶香風味則來自人工香料,都不是天然成分,是活脫脫的人造食品,所以它又叫人造黃油、人造奶油。由于價格低廉,所以很受商家歡迎,很多蛋糕上的奶油,就是用植物黃油做的。總體來說,無論是黃油還是豬油,都不是什么特別健康的東西,淺嘗即可,不可大量攝入,否則百害而無一利。
(健康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