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團隊劉伯瘟,無授權禁轉!
近來印巴空戰,梟龍首殺,印巴克什米爾沖突再度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可能許多人至今并不清楚,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為何有這樣的深仇大恨?僅僅是因為爭奪克什米爾?事情當然沒有這樣簡單。
當年因英國策動印巴分治之后,印度事實上一直不承認巴基斯坦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存在。巴基斯坦的存在,當然是印度稱雄南亞的最大障礙。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甘地就曾痛心疾首地說:
“巴基斯坦是一個具有不可能實現的神權政體的概念的中世紀國家。它根本不應該成立。而且要不是英國人支持真納的愚見,這件事就根本不會發生……盡可能與巴基斯坦密切合作,那是當然的。我們愿意合作,并為此而努力。因此,總有一天合并必然會到來。”所以說這是印度幾十年一貫的野心也好,大戰略也好,印度一直在朝這個方向走。
由此可見,印度深層次的野心相當驚人:實際是要恢復英國殖民時代所謂印度斯坦的領土規模,即將巴基斯坦重新合并進去,形成一個獨占南亞次大陸的“大印度”。眾所周知,巴基斯坦的實力遠遠不如印度。為了尋求在南亞次大陸的生存和發展,巴基斯坦全力與印度抗爭,爭取一席之地。而在印度的眼中,現實階段中巴基斯坦是唯一有能力向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霸權構成挑戰的國家。而且巴基斯坦也的確有能力與印度尋求勢力的平衡。就這樣,多年來印度要不惜代價削弱巴基斯坦的實力,讓巴基斯坦無法與自己抗衡。
正是出于這樣的動機,印度才于1971年主動發起第三次印巴戰爭,擊敗并肢解了巴基斯坦,讓東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大為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實力。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的確是以絕對的優勢取得勝利。當時印度在進攻東巴時,投入的總兵力達16-17萬人,包括3個軍,7個師,共26個旅。空軍14個中隊的200架飛機參戰,還有海軍的20余艘艦艇。而當時巴基斯坦軍隊部署在東巴的總兵力不過9萬人。最終印度軍隊以傷亡1.1萬人的代價侵占整個東巴,讓巴基斯坦損失了60%的人口、50%的外匯儲備和20%的稅收。
即便如此,當時印度國內還有很多所謂鷹派人士對印度政府大力抨擊,質問為何印軍沒有乘勝回師西巴,攻入巴基斯坦腹地,一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徹底摧毀巴基斯坦的戰爭機器,讓其再也無法構成對印度的軍事抗衡能力?他們似乎忘了,當時印度已經動用了陸軍的80%,空軍的96%,哪還有力量再回師西巴?
當時美國人也評價說,印度已經憑借其國力和軍事實力成為南亞次大陸“無可爭議的大國”,《華盛頓郵報》干脆說:從此只要印度聳聳肩,周邊的小國都會感到惴惴不安。然而,此后幾十年的事實,連同最近的印巴空戰、梟龍首殺,都把印度乃至美國給狠狠打了臉。參考資料:南亞烽煙 三次印巴戰爭紀實
有什么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