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幫到我們更好地化解面臨的教育問題。
以下是12種比較常用的科學教育方法,家長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靈活地加以運用。
這種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場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具體做法是,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正面行為,也就是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就要當著孩子的面把他的良好行為給描述出來,并加以肯定,這等于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原來我做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就起到了鞏固孩子良好行為的作用,孩子以后的良好行為也會越來越多,而不好的行為會越來越少。
每個孩子都要有規則意識,而給孩子規則意識最好從孩子剛學會爬就開始,從最簡單也最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游戲規則做起,再逐漸從游戲規則延伸到健康安全規則、社會交往規則、生活規則、做事規則、學習規則直至做人規則為止。不要小看這些規則,孩子規則意識建立得越早,家長后期在教育上就越輕松。
這里以生活規則為例,比如讓孩子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不隨便亂丟垃圾、物有定位、按時睡覺等等,這些規則最終通過習得變成一種固定的好習慣。
當然,父母不能只是滿足于幫孩子制定規則,還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方面是可以做的,哪些方面是不可以做的,這樣孩子就能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界限感。
制訂明確合理的規則,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約束孩子行為的作用,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制定規則不是父母一方的權利,而是父母與孩子雙方共同的權利,孩子也有參與規則制定的權利。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定規則,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就要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大約在4歲以后,就可讓孩子參與制訂與自己相關的規則。包括學習計劃、每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等等。
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體現了孩子的意愿和自主性,由于規則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在心理上就不容易產生排斥感,會更容易遵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做事計劃性。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容易跟孩子發生沖突的場景,孩子大約兩三歲后可以使用。
父母可以給孩子兩到三個不同的選項,而且這些選項都在父母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因此,不管孩子做出哪種選擇,都和父母最初的想法大體一致。
有限選擇法既給了孩子一定的決定權,又巧妙地把孩子的行為限定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能夠減少孩子因為爭奪權利帶來的爭端。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做了錯事或者把事情搞砸了的情況,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翻,把書撕壞了,發脾氣時把玩具摔了等。
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不要過度地指責,只要求孩子承擔因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比如,孩子把水杯打翻了,導致水灑了一地。父母對孩子如果是劈頭蓋腦的一頓責罵,只會造成孩子情緒的對立,如果換種方式,這樣問孩子:“水灑了應該怎么辦?你會用什么方法去解決它……”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問題,并承擔因自己的過錯而產生的后果——自己動手把地上的水漬給擦干凈。
讓孩子承擔自然的后果,這對孩子來講就是一種難得的自我教育,孩子從中將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減少了父母的嘮叨斥責以及親子之間的矛盾等。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做了錯事,自然后果無法及時顯現,或者是孩子自己無法承擔后果的情況。
針對以上這種情況,暫時性剝奪孩子最看重或最喜歡的東西,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在犯錯誤之前,不得不認真做一番權衡。對愛犯錯誤的孩子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做了錯事、需要批評指正的時候,比如孩子說話沒有禮貌,欺負別的小朋友等等。
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只要針對孩子錯誤的行為本身批評就可以了,盡量不要擴大批評面,比如針對孩子的性格、人格和能力等方面作出批評,比如對孩子說:“你真是討厭!”“你怎么這么沒用,盡給家里惹事!”“你就是被大家討厭……”等等。
行為性批評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但是不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這種方法適用于任何的場景。
當孩子需要贊揚的時候,父母要具體地描述出孩子做得較好的行為,比如說:“你這次的作業寫得很工整,你一定很用心……”等等,這種只針對具體行為的贊揚方式,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些行為做得好,并在以后把這些好的行為給鞏固下來。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因為缺乏正確的技巧和方法,做錯了事情或者不會做事情時父母的指導。父母要明確地、具體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要做什么,而不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么。
正面的具體的指導,能讓孩子學會做事的方法,還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心理。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想用不良言行吸引大人注意的場景。當孩子出現不良言行時,父母可假裝沒有看到或聽見孩子的不良言行,這樣可避免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不斷重復錯誤的言行。
比如孩子講臟話罵人,父母就采取故意忽視的方式,假裝沒聽見孩子罵人的話。過不了多久,孩子自己都覺得沒有意思,就會停止了。
父母若能合理運用選擇性忽視,可以減少孩子的很多不良言行。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提出不是必須滿足的需求時,適當延遲滿足可以讓孩子體驗等待,培養耐心。
適當延遲滿足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但是不適用于生活必需品。對于生活必需品,父母要盡可能地及時滿足。
這種方法適用于父母希望孩子完成一些事情的場景,父母用向孩子求助的方法來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直接命令的方式相比,請求孩子幫助,充分體現了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平等和尊重,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父母若能合理運用以上這12種常用教育方法,可大大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發生,幫助父母更好地解決與孩子在成長中的教育問題,同時,科學的教育方法還能進一步促使親子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