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現在有34個省級行政區,你能準確說出每個省的名字嗎?相信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松記住的,其實半個世紀前就有高人給出了非常簡單的記憶方法。事情還要從金庸先生寫的一副對聯開始說起。
1955年,金庸開始創作他的第一步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后宣布封筆,18年間一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成為笑傲“俠壇”的金大俠,被稱為武俠小說“四大天王”之首(另外三位是古龍,梁羽生和溫瑞安)。
不過書多了也有多的煩惱,這15部小說怎么能快速記住每一部書名呢?還是人家金庸先生貼心,全心全意為讀者考慮,他用每本書的第一個字巧妙作了一副對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上聯7部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下聯7部分別是《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雕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再加上一部短篇故事《越女劍》,就輕松記住了金庸先生一生創作的15部武俠小說。
這幅對聯讀起來朗朗上口,合轍押韻,讓人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文化修養之高,可很多人并不知道,金庸這可不是原創,其實他是在向一位偉人致敬呢!
這位偉人就是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傳說中“美貌與智慧并重,英雄與俠義的化身”的周總理。
自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子孫在中華大地上綿延萬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天下共和,地大物博的中國根據歷史文化等因素劃分為30個省。不得不說,怎么快速記住全國30個省的名字在那個時代就難住了大多數中小學生。
于是周總理挺身而出,利用自己淵博的文化知識頃刻間就化解了這一難題。周總理的老家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研究室主任秦九鳳說,周總理告訴自己的行政兼警衛秘書何謙怎么巧妙記憶當時中國30省級行政區的名字: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四西二寧青甘陜,還有內臺北上天。
第一句是兩湖(湖南和湖北)兩廣(廣東和廣西)兩河(河北和河南)兩山(山東和山西),第二句是五江(江蘇,江西,浙江,黑龍江和新疆'諧音江’)云南、貴州、福建、吉林和安徽。
第三句是四川、西藏、二寧(遼寧和寧夏)、青海、甘肅和陜西,第四句是內蒙古、臺灣、北京、上海和天津。
仔細觀察這4句地名詩,同樣是合轍押韻,讀出來也是朗朗上口,每句話的最后一個字都押韻不說,最重要的是把中國地理的一些特點運用到詩中,比如湖,河,江,山,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內臺”和“北上”,又表達出希望祖國兩岸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
這樣一首既能幫助學生記憶地理知識,又能表達熱愛祖國期待統一感情的“地理詩”,怎能不讓人拍案叫絕?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周總理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和國家總理,只是擅長治理國家和處理外交問題,可事實上人家的文化素養是絕對不輸于近現代任何一個文化“大家”的。
比如有2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
1,在1945年,周恩來前往重慶和國民黨政府和談,當時一個國民黨官員無理地對中共代表吼叫:對牛彈琴!在場的周恩來絲毫沒有生氣,只是淡淡地回了四個字:對!牛彈琴!就這么簡單而巧妙地把國民黨無禮官員的四個字拆開后原物奉還,把對方比作一頭蠻牛,真的不由得不讓人拍案叫絕。
2,建國后的1954年,周總理去日內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要放映一部中國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怕老外看不懂中國戲,負責人決定寫一個15頁的劇情說明給老外參看。周總理看過后很不滿意,批評說:不看對象,對牛彈琴!負責人冤枉地回答:給洋人看這種電影,那才是對牛彈琴呢!
周總理解釋道:
那就看你怎么個彈法了,你要用十幾頁的說明書去彈,那是亂彈,我給你換個彈法吧,你只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您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行了。
果然,放映過程中,老外觀眾一個個看得如癡如醉,掌聲不斷。
這2個小故事充分顯示了周總理高超的文化和藝術修養,近現代無數名人都視周恩來為偶像絕對是有原因的啊!不過,有沒有人發現這四句話其實有2個問題呢?
1,小問題:仔細觀察這四句詩,第三句里的四并非是數字,而是指四川。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四西二寧青甘陜,還有內臺北上天。
可第一句第二句里的兩河五都是數字,從詩文的角度來說,第三句里的四也必須是數字才可以,周總理那可同時也是詩人呢,比如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
無題(東渡抒懷) 周恩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這是1917年,年僅19歲的周恩來即將東渡日本留學時揮筆寫下的抒情詩,字里行間噴薄而出的豪邁之情完全可以與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相媲美。(原詩無題,東渡抒懷四個字是筆者根據《念奴嬌·赤壁懷古》起的副標題)
所以,我們推測周總理的4句“地名詩”是在轉述過程里出現了變形,原詩可能是這樣的: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二寧川藏青甘陜,還有內臺北上天。
這樣全詩就變得更加和諧一些了,川藏(四川和西藏)也比四西更符合語言習慣了。
2,大問題:周總理的“地理詩”好是真好,可時代變化了,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已經從當年的30個變成了現在的34個,那么現在的學生還可以用這四句詩來幫助記憶嗎?
這里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周總理真的太偉大了:原詩的第四句開頭兩個字是“還有”,這不就是告訴人們后來還有新的省級行政區出現嗎?原來周恩來也是“預言帝”啊!
答案其實很簡單,只要知道新增加了幾個省級行政區,然后把周總理的四句“地理詩”稍作改動就可以適應今天的學生了。
1988年,國務院宣布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是中國的地31個省級行政區;
1997年,重慶直轄市政府正式成立,重慶在歷史上第三次成為直轄市,成為第四個直轄市,是中國的第32個省級行政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這是中國第33個省級行政區;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這是中國第34個省級行政區。
這就是新增的4個省級行政區,按照時間順序為海南省(簡稱瓊1988年),重慶市(簡稱渝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1997年)以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1999年)。我們可以把這4個新地區加入周總理的原詩:
兩湖海廣兩河山,五江川貴福吉安;
四南藏蒙青甘陜,港澳內臺北重天。
這樣第一句就加進了海南,同時把第四句里的上海嵌入,變為“兩湖海(上海和海南)廣兩河山”。第四句改為“港澳內臺北重天”,把重慶,香港和澳門都包含了進去。
這樣稍微做一下改動,就解決了中國省份名字的記憶問題,可問題是這么一改,讀起來比原詩就差了很多,有沒有更好的改法呢?當然有: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二寧川藏青甘陜,四島內渝北上天。
這樣就是前三句不動,只改第四句,首先把臺灣用渝(重慶)代替,然后把海南、臺灣、香港、和澳門并稱“四島”代替原詩的“還有”兩個字。這樣改的好處是讀起來依然朗朗上口,而且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首字都變成了數字,全詩結構更加統一。
不僅如此,我個人認為還有更加完美的改法: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二寧川藏青甘陜,五島內渝北上天。
這樣第一句開頭的“兩湖”對第二句開頭的“五江”,第三句開頭的“二寧”對第四句開頭的“五島”,簡直是天作之合啊!可是有人會說,你不能為了配對而配對呀,這里“五島”的說法有什么道理嗎?
大多數人對中國的總面積還停留在960萬平方公里的概念上,很多人都忽略了我國還有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在21世紀的今天,其實海洋和土地是同樣重要的。尤其在國際貿易發達的時代,海洋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甚至更大。
1,很多人容易弄錯,其實香港,澳門,海南和臺灣這四個省級行政區其實都是群島,并非是單獨的一個半島或者全島。比如澳門由澳門半島和氹仔島以及路環島組成,香港由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組成,海南由海南島和南海眾多島嶼組成,臺灣由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組成。
這里必須說一下今天的日本沖繩,其實本是中國的琉球群島(歷史上和臺灣有重疊),后來被日本人強占改名沖繩,希望不久的將來琉球就能回到祖國懷抱。
此外,金庸先生的《鹿鼎記》里說,韋小寶流落到一個荒島住了很久,后來起名叫做“釣魚島”。雖然韋小寶是小說中人物,但是釣魚島卻真真實實的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人這些年也一直都妄圖強占,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答應的!
2,2012年6月2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地為西沙永興島。南海諸島的地位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南海地區發現豐富的可燃冰資源,據說南海海底可燃冰儲量價值至少為80萬億美元,超過100個大慶油田。
3,從世界范圍來看,海島的價值非常大。比如美國太平洋的珍珠夏威夷州的價值不輸給任何一個美國本土洲,其他像馬爾代夫群島、斐濟島、加勒比海Guana島、普吉島、濟州島等等,這些海洋里的寶島在未來會越來越重要,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軍事價值。
出于海島對國家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考慮,我大膽預測三沙市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升級為省級行政區,當然,福建沿海島嶼和浙江沿海島嶼也非常有可能出現省級行政區的。這就是把第四句的“還有”改為“五島”的原因: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
二寧川藏青甘陜,五島內渝北上天。
“五江”和“五島”完美呼應,豈不美哉!當然,就現有的省級行政區而言,還是“四島”更合適。
回到開頭的話題,金庸先生的對聯雖然非常棒,可惜有一本書不在對聯里,還要另外記憶,就不是特別方便了,有沒有辦法把《越女劍》也放進去呢?
當然可以,其實也非常簡單:
狐越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只需要把把第一句的“飛雪”改成“狐越”即可,狐指代《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兩本書里都有同一個狐字,所以可以用一個“狐”字替代,“越”就是《越女劍》了。14個字,15本書,不知道金庸先生是否會同意呢?
小編有話說:對于周總理的《地理詩》和金庸先生的對聯,你有什么與時俱進的改法嗎?歡迎大家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