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8 16:18 來源:好大夫教育 5200人
子母補瀉是針刺補瀉法之一。將井、滎、輸、經、合五輸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屬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據病情的虛實,用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小編整理了子母補瀉法的表格,大家可以配合表格記憶。
子母補瀉取穴表
臟
腑
金
水
木
火
相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相
火
土
本
經
子
母
穴
經
脈
肺
經
腎
經
肝
經
心
經
心
包
經
脾
經
大
腸
經
膀
胱
經
膽
經
小
腸
經
三
焦
經
胃
經
母
穴
太
淵
復
溜
曲
泉
少
沖
中
沖
大
都
曲
池
至
陰
俠
溪
后
溪
中
渚
解
溪
子
穴
尺
澤
涌
泉
行
間
神
門
大
陵
商
丘
二
間
束
骨
陽
輔
小
海
天
井
厲
兌
他
經
子
母
穴
母
經
脾
經
肺
經
腎
經
肝
經
肝
經
心
經
胃
經
大
腸
經
膀
胱
經
膽
經
膽
經
小
腸
經
母
穴
太
白
經
渠
陰
谷
大
敦
大
敦
少
府
足
三
里
商
陽
通
谷
足
臨
泣
足
臨
泣
陽
谷
子
經
腎
經
肝
經
心
經
脾
經
脾
經
肺
經
膀
胱
經
膽
經
小
腸
經
胃
經
胃
經
大
腸
經
子
穴
陰
谷
大
敦
少
府
太
白
太
白
經
渠
通
谷
足
臨
泣
陽
谷
足
三
里
足
三
里
商
陽
五輸穴的補母瀉子法:五輸穴補母瀉子法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五輸穴五行配屬中的生克規律,按“生我”、“我生”的關系,制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補瀉法則,在臨床中有廣泛應用。五行生克關系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輸穴的生克規律有兩種,一既是本經病癥以本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例如,肺屬金肺虛之癥,則取本經之母,輸土穴太淵補之(土為金母);肺實之癥,則取本經之子,合水穴尺澤瀉之(水為金之子),余可類推。另一是異經補瀉法,本經病癥以它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仍以肺之虛實為例:肺虛之癥,除本經補瀉外,倘可取其母經母穴,那脾經之輸土穴太白補之(土為金之母),肺實之癥,則瀉其子經子穴,即腎經合水穴陰谷瀉之(水為金之子)。余可類推。刺井以瀉滎,補井當補合;這是五輸穴子母補瀉的又一種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為井為木,滎為火,滎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瀉法時,可用滎穴代之,作了進一步說明:“井為木,是火之母;滎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實瀉其滎,肝木氣慮不足,補其合。瀉之復不能補,古言不可以補也”。故為臨床需要瀉井時可瀉其滎穴,需要補井時則補其合穴,五輸穴結合四季五臟,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將五輸穴氣血流注特點,結合四時氣候變化時五臟生理功能的影響而加以運用,并以此作為分類治療的準則。
以上就是“子母補瀉表”相關內容,更多醫學資訊,考試動態可關注好大夫教育網。
中醫針灸必看,子母補瀉取穴表
來源: 好大夫教育 時間:2020-02-18 16:18瀏覽: 5200人
子母補瀉是針刺補瀉法之一。將井、滎、輸、經、合五輸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屬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據病情的虛實,用補母或瀉子的取穴方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小編整理了子母補瀉法的表格,大家可以配合表格記憶。
子母補瀉取穴表
臟
腑
金
水
木
火
相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相
火
土
本
經
子
母
穴
經
脈
肺
經
腎
經
肝
經
心
經
心
包
經
脾
經
大
腸
經
膀
胱
經
膽
經
小
腸
經
三
焦
經
胃
經
母
穴
太
淵
復
溜
曲
泉
少
沖
中
沖
大
都
曲
池
至
陰
俠
溪
后
溪
中
渚
解
溪
子
穴
尺
澤
涌
泉
行
間
神
門
大
陵
商
丘
二
間
束
骨
陽
輔
小
海
天
井
厲
兌
他
經
子
母
穴
母
經
脾
經
肺
經
腎
經
肝
經
肝
經
心
經
胃
經
大
腸
經
膀
胱
經
膽
經
膽
經
小
腸
經
母
穴
太
白
經
渠
陰
谷
大
敦
大
敦
少
府
足
三
里
商
陽
通
谷
足
臨
泣
足
臨
泣
陽
谷
子
經
腎
經
肝
經
心
經
脾
經
脾
經
肺
經
膀
胱
經
膽
經
小
腸
經
胃
經
胃
經
大
腸
經
子
穴
陰
谷
大
敦
少
府
太
白
太
白
經
渠
通
谷
足
臨
泣
陽
谷
足
三
里
足
三
里
商
陽
五輸穴的補母瀉子法:五輸穴補母瀉子法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五輸穴五行配屬中的生克規律,按“生我”、“我生”的關系,制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補瀉法則,在臨床中有廣泛應用。五行生克關系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輸穴的生克規律有兩種,一既是本經病癥以本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例如,肺屬金肺虛之癥,則取本經之母,輸土穴太淵補之(土為金母);肺實之癥,則取本經之子,合水穴尺澤瀉之(水為金之子),余可類推。另一是異經補瀉法,本經病癥以它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仍以肺之虛實為例:肺虛之癥,除本經補瀉外,倘可取其母經母穴,那脾經之輸土穴太白補之(土為金之母),肺實之癥,則瀉其子經子穴,即腎經合水穴陰谷瀉之(水為金之子)。余可類推。刺井以瀉滎,補井當補合;這是五輸穴子母補瀉的又一種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為井為木,滎為火,滎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瀉法時,可用滎穴代之,作了進一步說明:“井為木,是火之母;滎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實瀉其滎,肝木氣慮不足,補其合。瀉之復不能補,古言不可以補也”。故為臨床需要瀉井時可瀉其滎穴,需要補井時則補其合穴,五輸穴結合四季五臟,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將五輸穴氣血流注特點,結合四時氣候變化時五臟生理功能的影響而加以運用,并以此作為分類治療的準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