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常年寫書評,總會被人問:哪個作家的書,是你相見恨晚的。
這時候,我總是會想起一個人。
他是中國百年一遇的大家。
因為早幾個月去世,而錯失198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一生坎坷而落寞,讓諾獎評委心生戚戚:
“我越是知道他的偉大,越為他一生的寂寞傷心。”
不到40歲,出了作品集,他卻在書的序言上寫到:“我和我的讀者,都行將老去”。
意思是,不過多久,我和我的讀者都將被遺忘。
慶幸的是,70多年過去,這句傷感的預言,并沒有應驗。
著名導演侯孝賢在訪談上說,因為讀了他的自傳,他知道了怎么拍電影。
賈樟柯說:正是受了他的影響,我拍出了聚焦小人物的《小武》、《站臺》、《三峽好人》。
美學家蔣勛直言:他的力量,遠遠超過魯迅。
△1981年2月沈從文在美國斯坦佛大學講學
他是中國第一個鄉土作家。
當五四時期幾乎所有的作家,把鋒利的筆鋒,投向農村和底層。
這個真正來自農村的“鄉下人”。
懷著悲憫和博愛,把一生的溫情和詩意,給予了他身后的故鄉。
△沈從文八十歲重訪自己出生的鳳凰舊居。
在他筆下,故鄉那些最最尋常的“小人物”——
逃跑了的士兵、愛說野話的船夫、住在吊腳樓上的妓女、一生漂泊的水手……
不是愚昧落后的中國代表,而是自然、自在生活的普通人。
△1983年北影廠拍攝的電影《邊城》海報
他筆下的文字,也不是來自書本。
而是來自大自然。
在大自然里,他看到了花的開放,草的生長,牛的交配,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狀況,懂得了生命的狀態。
△1982年,80歲的沈從文與妻子張兆和在鳳凰沱江邊的合影,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鳳凰
賈平凹說:最偉大的作品,不是筆寫出來的,是天地間原本就存在的。
沈從文的小說,便給人這樣的感覺。
在他的作品里,你看到的不是書本的知識,而是生活的智慧。
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斜坐倚靠在墻頭旁,帶著氈帽,抽著煙袋,娓娓道來逝去的故事。
讀來讓人格外平靜而溫暖。
沈先生一生創作500萬字,生命的態度和智慧,全部凝結在了自己筆下的文字。
任何人,倘若能在經歷一些世事后,走進他的文字,無論是做人,處世,還是尋覓內心的自由,都將終身受益。
△開明書店《沈從文著作集》原版封面
每一冊,均由沈先生親自編選、校訂、擬名。是沈先生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合集。
多年再現,被許多沈迷爭先入手。
△《阿金》包含名篇《三三》《丈夫》
全套13冊,包含:
全篇無節選的《邊城》。
沈從文寫給愛人和故鄉的至誠情書《湘行散記》。
蔣勛、侯孝賢、賈平凹等諸多名家的摯愛之作——《從文自傳》。
△《從文自傳》目錄
以及其他沈先生在小說、散文、書信方面的代表性作品:《春燈集》《黑鳳集》《阿金》《黑夜》《春》《月下小景》《邊城》《神巫之愛》《長河》《廢郵存底》和《湘西》。
2021全新上市,函套禮盒,尺寸便攜,紙張順滑。
全套13冊原價398元,讀書369團購價只要179元。
01
他一生溫潤良善
以赤子之心,捍衛自由和人民
無論是生前,還是生后。
許多名家,都對沈從文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但最令我動容的,是他的妻子張兆和的一段話。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
他不是完人,卻是個稀有的善良的人。”
這最后一句,可謂是沈從文人格的一生注解。
△晚年的沈從文和張兆和
1923年夏天,沈從文從——湘西,來到北平追求知識和理想。按他自己的說法,那時的自己,是“鄉下人”。
剛到北平,有人便對他說:“既為信仰而來,千萬不要把信仰失去,因為除了它,你什么也沒有。”
他把這句話記在了心里。
艱難困頓中,為了維持生計,他一面在北大旁聽,一面在霉濕的小屋里,沒日沒夜地伏案寫作,以換得一點稿費。
△晚年的沈從文
但沈從文只讀到小學四年級,連使用標點符號都有問題,投稿的結果可想而知了。
不僅沒通過,還被出版社編輯公開羞辱、嘲笑。
但他不氣餒,一篇接著一篇地寫。
掙扎了兩年后,接連發表了170多篇作品。
他還很莊重地給破舊的小屋取了名字“窄而霉小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家,就在這個小齋里起步了。
△青年時期的沈從文
而因為學歷問題,他的名聲越大,受到的譏諷越大。
幾年以后,成為西南聯大教授。他依舊遭到同行譏諷。說他“不是正途出身”。
這些經歷,讓作為教授和日后做編輯的他。
對學生和作者,總是耐心溫和、循循善誘。
△看他留下來的照片,也總是一副笑臉盈盈的樣子。
而他的溫潤,良善,還不止是順遂歲月的柔情。
更是艱難歲月的樂觀和從容。
有一次,他和表侄黃永玉遭到批判,兩人在一條胡同相遇,卻不能互相言語。
可是,在轉彎的時候,他把背挺直,頭揚老高,長長地說了句:要從容啊!
這一句話,一字千斤,黃永玉的眼淚瞬間就奪眶而出了, 他知道即便在這種時刻,表叔也關心著他,也依舊和他在一起。
這種暖流流進黃永玉身體后,迅速化成了一股溫暖的力量。
混沌已久的黃永玉,在自己房子的墻上畫了一個兩米多寬的大窗子,窗外是絢麗的花草,還有明亮的太陽,頓時滿屋生輝……
正如其妻妹張充和所評,沈先生一生,“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02
文風清新,人物絕妙
沈先生的文字,讀一次而愛一生
如果說中國現當代文壇,有許多作家是被高估的。
那么沈從文,屬于那極少數被低估的。
在大師輩出的五四時期,他是胡適眼中“中國最好的小說家”。
他對漢字的貢獻,被馮唐評價為:勝過所有中文博士。
他對文字的駕馭,讓學生汪曾祺臣服:每一句都 '鼓立 ’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一部《邊城》,更是被譽為“一部田園詩的杰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
畫家蔣勛常年把沈從文的書帶在身邊旅行。
談及理由,他說:一是沈從文的文筆非常優美,二是讀他的東西,心里的感覺是美好的。
這話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他的文字,有《詩經》之美,純然原生,讀來讓人心生美意。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
——《湘行散記》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黃昏時天氣十分郁悶,溪面各處飛著紅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熱風把兩山竹篁吹得聲音極大,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多少人不愛看寫景的文字,卻醉在了沈從文筆下的鳳凰城。
而他寫人也是一絕。
《邊城》里的翠翠在燈光下跑來跑去的身影,讓人一眼難忘。
《湘行散記》里的水手,也是一妙人。
能罵人,能玩笑,做事也有干勁。
“遇到天氣較差,討得酒錢喝幾杯,倒也能讓船飛起來,一輩子在和水和石頭做斗爭,縱使天上落刀子,也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