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天賜的,是不變的。我們必須以素直之心探究人性的本質。
人有智、情、意,三者的協調和成長就是人性的成長。人人都必須立足于人的本性,努力追求人性的進步。
民族性和國民性是人性的表現,不考慮民族性和國民性的政治、經濟和教育,絕不會給人們帶來幸福。
毫無疑問,餓了就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累了就要休息,這是維持人類生存的一面,但人類還有非常清晰的另一面,比如渴不飲盜泉水
(盜泉水:出自中國典故。原文來自西晉詩人陸機《猛虎行》中的詩句:“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意為再渴也不喝盜泉之水,再熱也不在毒樹下乘涼。盜泉為古泉名,相傳人喝了盜泉水就會起盜心。——譯者注。)
由此可見,人類既有動物般的欲望,又有判斷正邪善惡的理智。這就是人類的本質,上天賜予的,永遠不會改變的。這是人類的行為無法干預的。
人類擁有動物一樣的欲望,同時又可以仰望超越了人類的無限世界,一邊腳踏大地,一邊抬頭望天,這就是人類。
基于這一本質所展現出來的人類活動,就是人性,有時是動物性的一面更強一些,有時則是在理智控制下堅守德行的一面更強一些。
沉溺酒色者有之,靜賞名畫者有之,私欲縱橫者有之,為路旁孤兒流淚者有之。
因時因地,人性都在變化。但人類的本質不會變。
人絕不會永遠像動物一樣依賴本能生活,也不會像神仙一樣永遠都有完全的理智,無論何時何地,人永遠是人,既成不了神,也不會變成貓狗。
再看看今天的世界,也許是變革太激烈,有人竟想改變上天賦予人類的本質,或者認為人類的本質是可以改變的。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們還往往是社會上位高權重的人,或是一些看似很懂道理的人。
無視人類本來的欲望,強制推行走過頭的計劃經濟,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抹滅人類的欲望是徒勞的,是浪費精力。如果這種徒勞之事是由位居高位的人在政治、經濟、教育上施行的話,它的影響就更大得驚人了。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老老實實地承認人類的本質是絕對不容改變的,另一方面又要探究能夠變化的人性并盡可能地讓它提高。
我們既要承認人的動物性,又要教化它,讓人的理性得到伸張。
古代圣賢說,“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衣食缺則忘榮辱”。它道破人的本質。
事實上,即使在學問有了很大進步,文化水平也得到提高的今天,依然存在因衣食不足而禮儀難全的現狀。
可以說,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從事政治的人,必須認真領會這一點。要努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滿足國民的衣食需求,還要通過教育努力提高人性,讓人們在衣食不足時也能知榮辱。
我們既不能過分強調人的理性而忘了動物性,也不能讓人平白地流于動物性的一面而懈怠了理性的磨煉。
本文摘自《天心:松下幸之助的哲學》
作者:松下幸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