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中國女人配不上中國男人?
VS
還是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不缺有錢的男人,但缺尊重女人的男人
文/侯虹斌
講真,我覺得中國男人配不上女人。
當然會有很多人很生氣。不僅男性,女性也會偷笑,因為覺得沒有道理。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配”或“配不配”,往往是從硬件來說。就算是相親,也是你有房我有車,你是海歸我是碩士,你月入三萬我年薪二十萬,而且,還得“男強女弱”,男的經濟條件要比女的蓋過一頭,這樣的婚姻大家才覺得匹配,雙方才心甘情愿。
經濟上稍微“男強女弱”,女方,則用更年輕、更好看,在家務上、生育上承擔了主要責任,這些因素來達到平衡。
但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并不總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而且,這還是把雙方當作機器人、剔除了感情波動之后的理想狀態。
實際上,真正的“配”,應該是情感體驗與精神狀態上的。
中國女人未必有多美,但總體來說,在城市的女白領,始終伴隨著危機感。我們有無數的媒體、無數的廣告,以及各種社會觀念,教導她們如何穿衣打扮,如何舉止嫻雅,如何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打得過強盜斗得了小三;如何經濟獨立精神獨立,高工資高學歷,又要溫柔體貼事事順從,家務操勞帶小孩,樣樣都是一把手。
基本上,你既要是一個堅強能干能賺錢的女強人,又是一個賢惠體貼的好主婦;既要是個知情識趣會打扮的小美人,又要是個教育孩子呵護孩子的好媽咪——就這樣,萬一老公出軌了,大眾們還是會要求你反省:你是不是太強勢啦?你是不是忙于照顧孩子忙于工作忽略了老公呀?是不是你沒有心思好好打扮呀?如果以上你都做得很好,還可以追問:那你是不是太完美了給了他壓力啊?
怎么都是女人的錯。
你說,這樣的女人,會狂妄自大嗎?敢狂妄自大嗎?敢放松自己的要求嗎?
這個社會的問題在于,對男人的要求,卻很簡單,有錢就好。年齡長相人品性格,通通不是問題。有錢遮百丑。只要有錢了還沒有在外面有女人,或者就算外面有女人也不離婚,還是有家庭責任感,可稱得上是“有擔當的好男人”了。——這話是不是很熟悉?對啊,有些明星的家庭,就是在給我們傳遞這樣的信息。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男人需要提升自己嗎?需要修煉自己嗎?肥頭大耳又怎么樣,思想行為猥瑣又怎么樣?這個社會都寵著我呢,我不還可以挽著膚白貌美、胸大腿長的女朋友嗎?
更有甚者,男性的經濟收入不一定比女方更多,他們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仍然很強大,仍然牛皮哄哄的,覺得高人一等,自認為沒有追不上的女孩。
其實,過去很多年里,中國人因為經濟條件差,基于饑餓與匱乏的記憶,也基于“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太缺乏安全感了,所以,這個社會對男性的經濟要求,壓倒了其他的情感需求、審美需求,甚至性需求。這才造成了男性們不僅丑,而且以丑為美;要是一位男性太注重打扮了,反而還被人視為“娘娘腔”,沒有“男子氣概”。
古往今來,社會的輿論一直在教導我們,女性要注重家庭,要把婚姻排在第一位,要找份清閑的工作來養兒育女、照顧小孩;不結婚的女性是“沒人要的老女人”、沒有孩子的女性“人生是不完整的”——女性要強大,強大了以后還應該把家庭生活放在核心地位,女性應該感激男性賜予的婚姻,反復強化女性的依附地位。
所以,男性從哇哇落地開始就比女性要高貴三分。不僅沒必要尊重女性,尊重了還會被人瞧不起。
在古代社會里,女人被剝奪了獨立生存的資格。男人施虐,女人認命、受虐,是正常的,也算是“丑人自有丑人愛,破鍋自有破鍋蓋”吧。
但現在時代已經變化了。女性普遍越來越自我了,也讀過書,留過洋,她們的知識與能力,收入與地位,甚至比同年齡段的男人還高,早就自己可以賺錢買花戴了。自己一個人,可以過上充實又精致的生活;她們對婚姻的渴望,對依附的需求,顯著降低,更需要的是平等與愛。
蠢人會說,優秀的女人容易剩下,所以女人不能優秀。聰明一點的會補充:優秀的女人容易剩下,是因為同樣優秀的男人數量本來有限,他們還有可能向下挑選不那么優秀的女人;所以,好女人也該放低身段。這話并非沒有道理。但我想,優秀,并不是僅僅是經濟條件或者外貌、身高等硬件;更重要的是,是否尊重女性,是否愿意付出真感情。經濟條件或者硬件不錯的男性,固然不多,也有;而能夠發自內心尊重女性的男性,在今日之中國,簡直是鳳毛麟爪。這才是不少優秀女性寧愿剩著的原因。
韓寒夠優秀嗎?王思聰夠優秀嗎?但他們打心眼里看不起女性。
當然,還有太多外在條件連他們一根寒毛都比不上的男人,歧視起女性來,也以為自己是三宮六院任其挑選的皇帝似的。
很多女性早已進步了,放開了裹著的小腳,解下了旗頭;但男性,除了把辮子剪掉、換上西裝,兜里多了幾個小錢之外,腦子還是大清的腦子。他們完全不認為女性值得尊重。
現在的社會壓力,還在勸誡著女人趕緊結婚、趕緊生子、趕緊生二胎;雖然還有不少女性在走這條路,但顯然,持相反意愿、不婚或不育的女性也越來越多了。就算是走進婚姻的女性,她們對平等與尊敬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但男性根本沒有動力去改變。他們在男權制里獲得足夠的好處,享受到性別的紅利,他們很難去歡迎一個平等的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不樂觀。我覺得,配不上中國女人的男人,不是他們窮,不是他們丑,而是他們不愿意把女人當作是平等的、與他們一樣的人。王思聰也不行。
侯虹斌:
作家,資深媒體人,自媒體人,古代文學碩士。微信公號“閱微閨房筆記”,是有影響的女性主義作家;同時在騰訊直播上開有“親密客廳”直播節目,是“女性版的鏘鏘三人行”。現為騰訊大家、騰訊娛樂、騰訊時尚的簽約作家,并在多個平臺上均開有專欄。現已出版長篇小說《長信宮詞》,散文集多本。
有智慧,有態度,有趣味
是誰培養了這樣不堪的中國男人?
還不是中國女人
文/唐映紅
今天是三八節,支持女人,支持女權在今天尤其顯得政治正確。所以,如果今天講一個命題,“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很容易得到共鳴;而它的反命題“中國女人配不上中國男人”,可能就只能收獲到一片憤怒的嘲罵。
事實上,在一個社會中,在一個具有特異性的歷史、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社會中,男人和女人不過一體兩面,當我們主張“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的同時,反命題也應該成立。
兩性的分別,從生物學角度其實并沒有那么大的分歧。當一個受精卵在母親的子宮中孕育,它缺省值是發育成一個女嬰;如果這個胚胎有Y染色體,那么Y染色體上的性別決定基因會促使胚胎分泌雄性激素,然后才會使胚胎產生性別分化,激素環境使胚胎一路向左,最終發育成男嬰。可以這么說,男性是女性的副產品,衍生品,大自然僅僅為了彌補單性繁殖的弊端,所以進化出了不具有懷孕功能的男性。在其它的動物物種中,雄性的這個作用可能更為明顯一些,雄螳螂的意義就是為雌螳螂提供精子和能量,在交配的過程中雌螳螂扭頭咬掉雄螳螂的頭,一邊嚼食一邊繼續完成交配,然后獨自去生育。
由此觀之,《圣經》里的上帝肯定開了個玩笑,祂率先造出的應該是一個女人,然后用這個女人的肋骨造了個男人。否則,就無法合理解釋人類學千辛萬苦尋覓到所有人類共同的祖先,Lucy,非洲南部的一只母猿,又被稱為“線粒體夏娃”。至于誰是人類的“亞當”,who cares?
道理是如此簡單,所有的男人都是女人孕育出來的。人類比螳螂更為復雜的是,除了孕育,所有男人都應該是母親培養出來的。哪怕是一個單身父親帶大一個小孩,人們說法都是他“又當爹又當媽”把孩子拉扯大;而如果是一個單身母親帶大一個小孩,人們就不會這么說,她是母親,當然就應該把小孩拉扯大。換言之,一個家庭之所以是“家”,必不可少的配置是“母親”,而“父親”在很多時候只是選配,而不是標配。
所以,當我們談到“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的時候,問題的癥結其實就應該歸結到,誰培養出這樣不堪的男人?從心理學角度,在一個家庭中,母親的角色對于塑造孩子的人格以及社會性發展起著遠比父親角色更為重要的作用。
我們很容易指責現時代的一個婚齡中國男人,“直男癌”,“媽寶男”,配不上現時代的婚齡中國女人。且慢,問題出來哪?造成一個男人“直男癌”的因素比較多維,家庭的,社會的,媒體的,包括CCAV春晚的,等等。
而“媽寶男”顧名思義“媽媽的寶寶”,問題就出在母親身上。直白的說,支配型的母親是問題的根源。
中國特色的支配型母親既是一眾“媽寶男”的根源,也是讓勤奮的底層青年娶不到老婆的根源。沒車沒房沒戶口沒積蓄,中國就算有同樣出身底層的奧巴馬,他也未必有機會娶到中國的米歇爾,第一關就卡在支配型的準丈母娘那里。
在四川,一個家庭生兒生女被比喻,“生女兒杠上花;生兒子杠上炮”,為什么?因為要給兒子討媳婦就需要男方家庭買車、買房,村里的得在縣城買;縣城的得在市里買;市里的得在省城買;兒子萬一爭氣,還得在北上廣買。支配型的母親得幫兒子置辦好這一切,才能令兒子從支配型準丈母娘那里得到允準娶她的女兒。
支配型的母親把兒子培養成“媽寶男”,把女兒培養成潛在的下一代支配型母親。然后又是下一個循環,孫子成了“媽寶男”,孫女成了潛在的再下一代支配型母親。下一代的女作家繼續感喟,“現在的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
當我最好的朋友向我吐槽,夫婦倆,其實主要是他太太為獨生兒子操碎了心。兒子還在小學校,他太太就開始為兒子未來討媳婦攢錢。關鍵是現在還不知道攢多少夠,在樂山買,80萬夠了,好房好車;在成都買,得300萬;萬一兒子爭氣到北上廣,攢不夠1000萬對不起兒子。
我只能這樣安慰他,別急,把攢的錢用來支持兒子到國外讀書,爭取定居國外,娶個外國媳婦,就沒這么大壓力了。關鍵一點我還沒告訴他,娶個外國媳婦,還不擔心兒媳婦成為下一代支配型母親。在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里,孫子一出生就呼吸自由的空氣,享受自由的教育,培養獨立的人格,再無擔憂成為“媽寶男”。
你看,我只有用“中國女人配不上中國男人”這樣的方式才能寬慰到焦慮的朋友。
唐映紅:
專欄作家,高校教師,自媒體人,中國涉獵最為廣泛的心理學人。微信公號“曬愛思PsyEyes”,結合心理學談人性,人民性;另一個公號“坐談風月”,用性心理學、愛情心理學來詮釋兩性關系,幫助天下妖精終成眷屬。現在騰訊大家、新京報、南方都市報、財新周刊、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助理 | 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