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精心締造的梯田,從溝底蔓延至山頭,從東山延伸到西山,層層疊疊,橫無際崖,像時光的枕頭,像歲月的年輪,深沉而內斂,有點高深莫測,有點曲高和寡。
田因水秀,人因田實,這片“塞上”地,這方“江南”人,是受著這梯田的恩賜。每座梯田下的村莊,一片祥和的景象。雞犬相聞、男耕女織、擊波嬉戲、稻香蛙鳴、山歌起伏,這是寧夏六盤山人自己創造的一個世外桃源。它與陶淵明筆下的桃園所不同的是,梯田多了一種人向自然的挑戰精神。
一片千姿百態的梯田,就是一曲感動天地的酒歌;一條條牢固的田埂,就是大自然的五線譜;一雙雙好動的手,彈響了天地,彈奏了血汗斑斑的過去,譜寫今日如火如荼的生活,試唱遠方的鳥語花香。
因了這梯田,孕育了這片充滿希望的高天厚土,孕育了這塊生機勃勃的青山綠水,孕育了這幀五彩斑斕的畫卷,孕育了這首繼往開來的詩篇。
駕車行走在彭陽縣的陽洼流域、大溝灣流域、南山流域等小流域梯田景觀點上,漫山遍野都是望不到盡頭的梯田,一座山從山梁到山腳,依次而下,另一座山又是如此,梯田依山賦形,大如廣場,小若火炕,一層層、一片片,遠遠望去,藍天如洗,白云如絮,梁嶺起伏,梯田千層萬疊,如詩如畫,疑是“元陽”落六盤。
梯田上種植的玉米泛起千層綠浪,中間成熟的麥地金黃耀眼,地梗上山桃、檸條、山杏整齊成行,峁頂上的紫花苜蓿盛開得如火如荼,偶有紅瓦村舍點綴其間,整個高原猶如一卷巨幅山水畫。
火石寨方圓百平方公里范圍內,世代在此居住的村民開辟出了一片片梯田,無論是在山下,還是站立山頭,耀入眼簾的是氣勢磅礴、壯觀無比的梯田,半個多世紀,幾代人夢想將山坡陡地變成肥田沃土,眼前層層疊疊盤山繞梁的梯田,是家鄉父老多年汗水和心血鑄造的奇觀。
紅色的山峰,翠綠的冬小麥,黃燦燦的油菜花、粉紅色的蕎麥花、淡藍色的胡麻花、紫色的土豆花......形成了絢麗多彩的丹霞田園。
山的文明,水的文明,因這種精神而交匯、融洽、滲透,形成了獨特的六盤千年梯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