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幡每天下午六點半與您相約
追尋西藏歷史文化 印記藏途旅行風采
感受雪域風土人情 感悟圣地佛法人生
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快5000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而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茶葉在唐以前亦稱“荼”,《爾雅·釋木篇》中說:“木,苦荼(茶)也。”藏語稱茶為“莢”,是當時漢語茶樹的譯音。
茶葉具有消食、止渴、去膩等特殊的功能,對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來說,確實是不能一日無茶。
藏茶傳說
青藏高原本是不產茶的地區,史料記載,早在囊日松贊時期,吐蕃民間就開始嗜茶。把茶葉當作開胃、養身之藥由來已久。
相傳: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場重病,靜養之時,王宮屋頂的欄桿角上飛來一只以前沒有見過的美麗小鳥,口中銜著一根樹枝,枝上有幾片葉子,在屋頂上婉轉啼叫。國王派人查看,將小鳥銜來的樹枝取來放到臥榻上。國王發現這是一種以前沒有見過的樹枝,于是摘下樹葉放入口中品嘗其昧,覺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飲料。于是派出眾大臣及百姓去尋找這種奇妙的樹,歷盡艱辛終于在漢地找到了,是為茶葉樹。從此,茶葉被引進藏族地區,并逐漸成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
茶馬貿易
據說,西藏高原盛行飲茶之風,是從松贊干布時期與唐朝之間的茶馬貿易開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經獲得許多內陸的名茶。松贊干布統一西藏,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業貿易興盛起來,而茶馬貿易成為吐蕃與唐朝的主要貿易。隨著茶葉傳入西藏,茶文化也隨之在西藏廣為傳播。
茶葉一經傳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使之成為肉食乳飲的藏民族的飲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飲茶成風,嗜茶成性,紛紛竟相爭求。于是,系于兩地之間的茶馬古道也應運而生。
漢地與藏地之間的茶馬貿易,以及中原地區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對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西藏飲茶日益成風。久而久之,一種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漸形成,飲酥油茶也日益成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酥油茶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歡喝的是從吐蕃時期就己開始流傳的酥油茶。酥油茶有御寒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復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
奶茶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還有奶茶。奶茶有兩種,一種是茶水燒開后直接加牛奶放鹽(或者不放);另有一種在拉薩等城鎮最為盛行,因為要加糖,所以人們稱之為甜茶。這種茶必須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說甜茶傳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如今轉經的老人會進去喝上幾杯,遠來朝圣的男男女女會在那兒休息一下或就著甜茶吃上一些從家鄉帶來的干饃或別的食品。
茶具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 銀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潑”等。按藏族傳統,民間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這種木碗一般用樺木、雜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燙嘴、喝茶香、攜帶方便等特點。
敬茶禮儀
藏族人民把敬茶作為遠別的一種重要禮儀,祝愿親朋好友一路平安。不管是在農區、牧區,還是在城鎮,無論是遠方來客,還是常住的友人,一踏進主人家門,首先端出的是香噴噴的酥油茶,主人雙手捧上,恭敬地請你喝一杯,接著再寒暄議事。請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為主體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內涵發展到了極致,共同構成中華茶文化的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