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君,一切來路皆可追。
每年的五一假期基本上都在谷雨之后,立夏之前,恰好春意闌珊,萬物漸長,溫度也宜人。不少人會選擇外出游玩,看名山大川,嘗各地美食;也有人踏上返鄉(xiāng)旅程,珍惜與家人相伴的時光。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段中,古代大詩人們在什么呢?
01
誒,就是玩兒
要說古代的旅游達人,李白絕對榜上有名。25歲只身離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李白宛如一匹撒了韁的野馬,在大唐的領土上橫沖直撞,任性地開啟了自己的徒步旅游計劃。
李白游歷過哪些地方呢?
據(jù)統(tǒng)計,李白一生去過18個省/市/自治區(qū),有206個州縣留下了他的足跡,80座山被他征服,60條河流他曾淌過,20多個湖潭飄過他的身影,總行程超過兩萬五千里,相當于走完了一個長征。
李白行跡圖
所以李白“五一”前后這段時間在干什么?
誒,告訴你,就是玩兒。
開元十四年的春末——從去年秋季出蜀算起,李白在金陵已經(jīng)逗留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個時節(jié)柳絮漫天飄舞,玩夠了的李白準備動身前往揚州。他的朋友正在酒店為他踐行,當壚的姑娘捧出新壓榨的美酒,“金陵子弟”涌到酒店后,場景更加熱鬧,這晚一群人喝得不亦樂乎。
開元十八年農(nóng)歷三月——李白得知偶像孟夫子要去廣陵,便火急火燎地托人代信,約他在江夏相會。
在春景中,李白與孟浩然同游黃鶴樓,傾訴相思之情。幾天后,孟浩然乘船而下,作為粉絲的李白小筆一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這樣誕生了。
天寶三年的初夏——李白與杜甫在洛陽游玩。
初次見面,杜甫就被李白迷得不要不要的,被他一通游說后,還約好了來年一起去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
李白的浪漫不僅在灑脫的性格、飄逸的詩歌和對美酒的眷戀上,旅游也是他的浪漫主義所在,他的一生甚至可以被概括為“在路上”的人生。
02
宅居草堂的快樂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終于結束了為時四年寓居秦州、同谷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來到了“天府之國”——成都。
這一年的春天顯得格外珍貴,杜甫開始在浣花溪畔建造他的新居了。
但是我們的杜甫很窮,安史之亂后一直在奔波,壓根沒存下錢。為了蓋好新房子,他開了一個眾籌建屋直播間,吸引了大批好友前來助力。
親友們的這些情誼都被他寫進了詩里: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
《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從韋二明府續(xù)處覓綿竹》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
《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
《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
《詣徐卿覓果栽》
有了資金和物質援助后,杜甫的草堂終于搭建完成,心情也越來越好。
他開始在詩歌中細數(shù)作為農(nóng)民的樂趣、賓客來訪的熱鬧、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愜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得空時還跑去武侯祠耍了一回,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
時間一晃,到了“五一”這個時候。
49歲的杜甫沒有像李白那樣去各地游歷,而是繼續(xù)沉浸在草堂營建后的喜悅中,并寫下詩歌《田舍》。在詩中,他欣喜地說道:
俺的房子在浣花溪水邊、柴門古道旁,草深不見市井,位置比較偏僻,但喜幽靜。現(xiàn)在天氣暖和了,俺也不用多添衣裳。
朋友送俺的櫸柳長得還比較纖細,但是枇杷樹上的果子已經(jīng)成熟了,黃澄澄的,那叫一個香啊!
夕陽西下的時候,遠遠的望去,一群鸕鶿在江面徘徊,漁人們的魚梁上還掛滿了各種魚翅。
河南人杜甫這一年的“五一”過得非常閑適,宅在成都家中,悠閑地吃著枇杷,對附近的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上了心。
杜甫的詩歌風格總被用四個字概括,即沉郁頓挫,讓人忘了他還有蕭散自然的一面。
其實,當這位大詩人的生活稍為安定時,比如在成都草堂的這段時間,蕭散自然的情懷自然流露于筆端,被他抒寫得極其從容和優(yōu)雅,讓人神往。
圖中綠色路線為杜甫760年左右的行蹤,形似一只展翅的大鳥,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中,在成都草堂這段日子里也算是難得的閑適自在的時光。
03
一肚子上火荔枝
“五一”假期怎么能少了題詩狂魔、旅游美食經(jīng)濟拉動第一人的蘇軾呢!
蘇軾一生多次遭遇貶謫,被動地在大半個中國上穿行。但好在他心態(tài)不錯,不同地方的貶黜任職反而讓他看到了更多的自然風光,品嘗到了各色小吃,在美食烹飪和書寫方面獲得了質的飛越。
想知道在“五一”前后這段時間蘇軾在干什么?不如換個思路,想想在這個時段里什么東西可以吃了。
將我們把目光投向嶺南時,成片的紅色荔枝已悄然掛上了枝頭。
蘇軾惠州打卡,滴~
紹圣元年(1094年)冬季被貶的蘇軾,在小東門橫水渡上岸,暫時居住在合江樓,正式踏上了惠州的土地。
很快,他發(fā)現(xiàn)惠州實在是個好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蘇軾愛上了這里的風情和食物。
第二年的初夏,蘇軾在吃荔枝;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第三年的初夏,蘇軾還在吃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當吃貨蘇第一次在惠州吃到了荔枝,就注定他將走上贊美荔枝的不歸路。
除了以上兩詩外,蘇軾在《新年五首》、《贈曇秀》、《和陶歸園田居》其五等詩中都表達了對荔枝的喜愛之情。即使吃它吃上了火,也念念不忘。
作家余光中說:“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xiàn)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嚴肅;而蘇東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我想說,但凡是個吃貨,必定會選擇跟著蘇軾過“五一”吧。
李白、杜甫和蘇軾以玩 / 宅 / 吃的方式度過了美好的“暮春—立夏”這一時期,你的“五一”準備怎么過呢?
圖片來源:
Pixabay;光明圖片;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仇英:《清明上河圖》。
撰文/編輯 滕賢慧
光明日報“文化溯源”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