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濃厚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一部小說化的家族史。全書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斗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它的主人公(另一個是孫少安)之一孫少平形象,深深地震撼著所有讀者,那種對困境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今天的正在成長和面處困境的年輕朋友仍有啟迪。
人物形象一般來源于生活,但往往又高于生活。國學大儒王國維曾說:“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①作為現實主義作家的路遙,總是希望把生活的真實變為藝術的真實,在作品中力求真實地描寫生活,塑造更趨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尤其在兩兄弟的對比和共同成長中,作者運用高超的技藝手法,攫取生活中在許多人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加在孫少平身上,使孫少平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完美和生動,使鮮活的生活形象在作品中再現,使讀者更能強烈感受到現實生活的氣息,好像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現實主義手法歲強調的生活原型帶來的巨大魅力和強大張力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來。
形象分析一:雖生活困窘,但依然意志堅強
小說里剛出場的孫少平,是一個為每頓飯必須到食堂領兩個黑饃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窮學生。他穿著不能保暖僅能遮羞的破爛衣服,每天啃著兩個黑饃維持在學校的半勞動半學習的生活。
“他那身衣服盡管式樣裁剪得勉強還算是學生裝,但分明是自家織出的那種老土粗布,而且黑顏料染得很不均勻,給人一種骯骯臟臟的感覺。腳上的一雙舊黃膠鞋已經沒有了鞋帶,湊合著系兩根白線繩;一只鞋幫上甚至還綴補著一塊藍布補丁。褲子顯然是前兩年縫的,人長布縮,現在已經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虧襪腰高,否則就要露肉了。”
“他獨個兒來到饃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彎腰拾了兩個高粱面饃。”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
無論是并不整齊的衣著,還是那兩快被稱為“非洲”的高粱面饃,都使他不得不“怔”這么一下,這樣的境況的確使他自卑。
但古老質樸的黃土鑄造了他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貧困并沒有成為他頹廢的借口。他抓緊所有能利用的時間和機會讀書、看報、學習,以武裝骨骼瘦長,身架單薄的自己,精神上的優勢與滿足使他支撐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倒下。不久,他便從饑餓、貧寒、自卑的煎熬中挺了過來。
孫少平被田曉霞引到了另外一個天地。他貪婪地讀她帶來的一切讀物。
他現在可以用比較廣闊一些的目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因而對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審視的能力,并且開始用各種角度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某種情況和某種現象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十五章
如果說少年孫少平在求學時所遇到的困難是家庭所致,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他自愿出去當出賣勞力居無定所的攬工漢,則是“自討苦吃”。孫少平高中畢業后,當上了雙水村的小學老師,雖然三年后被辭退,身份依然是農民。可是這時已經是八十年代初,農村全面改革,生產責任制的浪潮席卷了整個黃土高原,農民只要肯下些力氣,就不必為衣食擔憂。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正趕上好形勢,開辦的磚廠初見起色,孫少平完全可以“厚待”自己,到哥哥的廠里做幫手,在村里過著安逸無憂的生活。可他偏偏選擇了“苦難”,在外面從頭開始。
可是,到外面去闖蕩世界的想法,還是一直不能從他心靈中勾銷。隨著他在雙水村的苦悶不斷加深,他的這種愿望卻越來越強烈了。
他為什么要去不屬于自己的世界自尋生路?那個陌生的天地會給他帶來多少好處?這恐怕只有天知道!
經過不斷的內心斗爭,孫少平已經下決心離開雙水村,到外面去闖蕩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通過書“走”了很多地方的孫少平,知道除了雙水村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那里人聲喧嘩,燈火闌珊。他開始懂得有意識地去思考人生的價值,生命的內涵,對于苦難與生活有他獨到的見解。他最終選擇了出去闖蕩世界。他背著破爛的被褥,迎著城里人的冷眼,站在東關大橋頭,等著包工頭像買“牲畜”一樣來挑上自己,被挑選為小工后又必須忍受著非人的待遇。剛踏進社會的孫少平就在黃原城嘗盡了人情的冷暖。但他從踏進黃原城那一刻開始,就打算以著苦行僧般的方式,他表現出來的堅強與忍耐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繁重的勞動、非人的生活條件和身體上的倍受折磨從沒有使他產生過動搖或放棄的念頭,在困難面前反而更加堅忍不拔、昂揚奮發。
半月以后,孫少平已經開始漸漸適應了他的新生活。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三章
少平認識到,只有一個人對世界了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高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靜地對待歡樂和幸福。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九章
他已經開始獨立地生活,獨立地思考,并且選擇了一條艱難的奮斗之路。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形象分析二:雖飽經磨難,但依然充滿熱情
上蒼似乎并不“眷戀”孫少平,除了家人與朋友,社會與命運對他幾乎都是冰冷的。還在雙水村時,家庭極度貧困;少年的愛情夭折;教師職位被辭退……到外面當攬工漢時;親戚冷落;旁人冷眼;待遇不公;身體受到創傷……當煤礦工人后,環境危險惡劣勞動極度繁重;工友欺辱;尊敬的師傅死去;親愛的曉霞犧牲;容貌被毀……但孫少平并沒有因一連串的不幸而意志消沉、玩世不恭或憤世嫉俗,不幸反而鑄造了他更為成熟的思想,他心里默念著的是葉塞寧的詩句:“不婉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我已經再不是青春少年……”②他對生活有了更為深沉的看法:“生活總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間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地活……即便是痛苦,也應該看做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組成我們人生幸福的一個不可欠缺的部分。”③“不幸”未嘗不是生活對孫少平的眷顧,正因為“不幸”,當幸福來臨的時候,孫少平才會最早體會到。
幸運之神降臨的過分慷慨,他生怕好景在最后一剎那變為海市蜃樓——他的心已被命運折磨怯了。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五十四章
也許這是命里有緣,使他不論走到何處,都會遇上對他特別關照的人家。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九章
生活的磨練使孫少平對生活的態度像是一個大度的智者,雖然生活迫得他無路可逃,但他永遠都是微笑面對的。經常象一個苦役投身寫作的路遙是極為推崇這種精神的,他認為:“不管怎樣,作家沒有熱情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個人遭到不幸的時候,更需要對生活抱有熱情。”④ 孫少平遇到的“不幸”是特定的生活環境賦予的,“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永遠也不俗套,特別是處于陜北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更是面臨著許多的生存的挑戰:生命與自然的斗爭;生命與命運的搏斗;生命與生命自身的相殘……人生的道路上潛伏著許多艱險,“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動輒就輕言放棄,是懦夫的行為。昨天已成為過去,明天的路還得走下去,唯有熱情樂觀地面對生活,才能點燃生命的希望之火。
溫暖的季風吹過了綠黃相間的山野;藍天上,是太陽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聽見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滿活力的歌在耳邊回響。這是贊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四章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永不止息的奮斗”⑤這是路遙對人生定義性的回答。孫少平的思想與行動就如一臺永動機里兩個互相咬合的齒輪,相互促進,永不停息。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對生活永遠抱有熱情,永不言棄,這既是孫少平的生活態度,也是路遙的人生理想。這種熱情使他們對生活孜孜不倦,促使他們極力完善自我,追求一種更為崇高的生活境界。
形象分析三:雖出身貧寒,但依然保持崇高
孫少平從“毆打顧養民事件”之后他就開始認識到“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許一輩子就是個普通人,但他要做一個不平庸的人,在許許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應該表現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來。”⑥確實,在此后的生活中,孫少平依然是個普通的人,做著平常的事情,但卻表現出真正的不平常的看法和舉動來。他對親人與朋友有著無比真摯的愛戀,即使是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或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也是如此。他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無論何時,他的身上都表現出一種高貴的人格。奮不顧身地從洪水中救出經常羞辱他的侯玉英;不計前嫌幫曾傷害過他感情的赫紅梅處理“偷手帕”事件;不惜失掉工作用自己全部的儲蓄援救受辱的弱女;舍身救出身陷險境的工友……他的坦蕩,他的無私,他的寬厚無不給予人莫大的感動。
跛女子為此感動得不得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三十七章
昏暗的路燈下,紅梅無限感激地看著他,嘴唇顫動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孫少平身上有著土地賦予的淳樸、善良與倔強,除此之外,又有著城市人的溫雅與銳意進取。他在黃原城經歷了非人的磨練后,總不能永遠在黃原城的攬工的路上徘徊,他開始思考著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歸宿。那孫少平的出路將如何?與曹書記的女兒結婚,做上門女婿,成為城里人?可他不是《人生》里為了進城而不擇手段的高加林,孫少平的目的不是成為城里人,他的理想是希望不枉青春年少的激情,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進城”只是他追求理想的一個途徑。退一步說,路遙也不會讓自己所鐘愛的寄予理想的主人公墜入世俗的巢臼。依然維持現狀,每做完一個工程后接著去東關大橋頭等著包工頭來招小工,象其他攬工漢一樣攢到錢后回家娶妻生子嗎?這也是一條沒有出路的出路,無論孫少平精神境界有多么低下,這也不會是他最終追求的目標。還是象高加林一樣回到雙水村?若然如此,接下來的敘述或許就會演變成《人生》的續集了,這也與作者的初衷不符合。路遙在他的創作隨筆言:“人類常常是一邊戀棧著過去,一邊堅定地走向未來,永遠處在過去與未來交叉的界線上,失落和歡欣共存。”⑦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在過去與未來交叉的界線上,人物是怎么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的。最終,孫少平被作者“安排”進了城里。
他抽空去了一趟曹書記家,把戶口落在了陽溝。
無論如何,他已經成了一名黃原人。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一章
因為曹書記對孫少平甚為喜愛,把他當作自己的未來女婿推薦到煤礦工作。孫少平由此擁有了城市戶口,成為掏“黑金”的工人,留在了城里。孫少平真正入了“公家門”,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有些公開而又隱蔽地進行了他和田曉霞的愛情。但心思成熟縝密的孫少平在他與田曉霞的愛情面前不可能沒有掙扎。社會地位的懸殊,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感性和理性的斗爭,讓孫少平經常想著“他們也許將以悲劇的形式結束一切,到時,他大概也會象金波講他和那位藏族姑娘的故事一樣,對他講述自己和曉霞的悲劇故事……”⑧他們的愛情注定也只是促使孫少平思想更為成熟的一種磨練。關于他與田曉霞的愛情的悲觀想法,最后都不幸成為現實,他們的愛情就如玫瑰綻放般燦爛熱烈,但結局是“以悲劇的形式結束了一切”。孫少平與曉霞的愛情也因此成為永恒的悲劇美,但愛情的悲劇并沒有使孫少平的生命從此黯色,反而把他推向一個更高的生命層次。
經過苦難的錘煉與愛情的洗禮,孫少平最終成為一塊“黑金”,沒有黃金的奪目,亦沒有黃金的浮華與高傲,只是默默地在鮮為人知的地方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平凡中實現了自己最崇高的人生價值。至此,孫少平的人格形象臻于完美。
形象分析四:人無完人,避免不了的存在缺陷
其一,從藝術源于生活的角度來看,孫少平的形象過于理想化。孫少平是由勞動和苦難滋養出來的,從一開始闖蕩世界就表現出年青人少有的成熟。藝術構建中的孫少平所走的每一步都小心謹慎,他堅持認為人應捉住生命黃金段落中的一分一秒,而不管要付出怎么樣的代價。所以作者對孫少平的人格進行了一定的提純,并賦予了孫少平和自己同樣的追求人生的境界,只是這是年輕的孫少平難以達到的高度。
其二,從人物塑造過程看,作者打磨的痕跡顯而易見。把孫少平初涉社會的稚氣人為地磨去了,這無疑是在打造一個無論肉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鐵人,因而過于理想。孫少平僅憑著一股意志在黃原城攬工接受苦難的磨練亦有“作者有意而為之”的意味。而對于孫少平所表現出來缺點,作者往往會忍不住為其辯護,表達自己的看法,無意中容易扼殺讀者的審美意向。
其三,從美學的角度看,并不完全符合美學要求。美學意義上的人物靈魂的完美性,是指“人物的人性及其靈魂的無限豐富性,無比深刻性與不可重復的獨特性”。⑨作者側重于塑造具有美好靈魂的人物形象,有意忽略人物內心的缺陷,所以人物形象有著雷同化和單向化的傾向,亦有著道德教化及思想較為保守的一面。總之,孫少平的形象并不符合美學意義上的完美性。
當然,我們力求全面、客觀地把握世界,可最多也只能不斷接近真理,而不能窮其真理。毋庸諱言,作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人,歸根結底最熟悉的也就是中國人。作家路遙最擅長的也只能是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人和事。他描繪的雖是最為平常的生活,但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演出驚心動魄的故事,塑造出深入人心的典型形象。孫少平的形象,純真、美好而崇高,沒有被社會的不良風氣所侵襲,也沒有因命運的作弄而倒下。盡管當今很多人懷疑這種精神的存在,盡管放在現在社會中也不是很現實,但處于八九十年代社會轉型時期的路遙依然執著地相信,即使在動蕩的歲月,這種美好與崇高,依然是人類生活的主流,他無悔地,忠貞不移地指導人們走向自己心中理想純美的王國。
結論:人物形象結論及對現實生活的啟示或意義
從上面幾點對孫少平形象的分析,是乎不止這些,比如:還有勤奮好學的形象——即使是在艱苦勞累的工作后仍堅持讀書學習;助人為樂的形象——在曹書記工地打工,經常幫他家挑水干雜活;充滿正義感的形象——無私幫助受欺負的小翠;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形象——自始至終一直愛著田曉霞。孫少平式的人物,也許在今天這個二十一世界的農村現實中幾乎不再存在,但依然激勵了許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凡的、普通的人們,鼓勵他們腳踏實地,憑自己的勞動,奮斗不息,以實現自己崇高的人生價值。盡管,孫少平的形象并不惟美,但在讀者的心目中,其美好的理想性已足以成就其完美性。
記得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有這樣一段自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愧疚。”⑩對于當今時代我們這樣年輕人,這些言語有著巨大的鞭策力。我們不一定會有保爾或孫少平他們的經歷,但我們應多感受苦難,因為任何人的成長、成才、取得成就的過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成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歌詞也許正是這些形象的另一個縮影。
注 釋:
① 王國維,《人間詞話》,第6頁
②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二章
③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四十二章
④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第45頁
⑤路遙,《人生》,第82頁。
⑥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十八章
⑦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第32頁
⑧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四十三章
⑨王朝聞,《美學概論》,第84頁,2005.10.
⑩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第43頁,2003.11.
參考文獻:
1、《人間詞話》,王國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2、《路遙文集》(一至五卷),路遙,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
3、《美學概論》,王朝聞著,人民出版社,2005.10.
4、《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北京出版社,2003.1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