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低血壓的定義,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
病因
治療
預測因素
定義:體位性低血壓(OH)是指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或長時間站立時發生的低血壓,根據其病因是否明確又分為繼發性和特發性兩種。
臨床表現:輕微OH患者可出現頭暈、頭痛、食欲不振、乏力、暈車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直立性眩暈、四肢厥冷、心悸、呼吸困難、共濟失調、發音含糊、暈厥、跌倒等癥狀,暈厥、跌倒等癥狀大大增加了骨折和猝死發生率。對于老年患者,這些改變還加重了癡呆!
老年人發生OH的兩大原因是:①功能性OH,多由失血、脫水、使用降壓藥、活動較少或長期臥床等因素所致;②神經源性OH,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原發神經源性OH多由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型多系統萎縮(Shy-Drager)綜合征、多發性神經系統萎縮等疾病引起;繼發神經源性OH多由糖尿病、酒精性神經病變、帕金森病等引起。
老年人因神經調節功能差、動脈彈性下降、體質虛弱等原因而較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特別是在一定因素誘導下,體位性低血壓就更容易發生,餐后體位性低血壓(主要見于糖尿病患者)、體位性低血壓合并臥位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臨床類型。
1. 衰老退行性相關體位性低血壓。立位時血管內的大部分血液(500-1000毫升)因為重力的關系而流到了內臟和下肢,突然地體位改變血壓需要調節才能保持正常。人衰老以后,動脈硬化了,這些反射都減弱了,不能很好地調節,從而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2. 藥物相關體位性低血壓。常見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α-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抬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利尿劑、某些抗心律失常藥物(奎尼丁、普魯卡因酚胺等)、鎮靜催眠藥物、抗抑郁藥物、交感神經節阻滯劑(如胍乙啶)、氯丙嗪等可誘發藥物相關的體位性低血壓。
3. 疾病相關體位性低血壓。餐后胰島素的升高誘發體位性低血壓。糖尿病患者可合并自主神經病變,干擾站立后交感神經反射弧,影響正常腎上腺素能反應;高胰島素血癥可引起腎上腺素能反應加強,致使血壓上升;胰島素也可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對腎上腺素不敏感,致胰島素介導的血管擴張作用占主導地位,導致低血壓的發生。
Shy-Drager綜合征(SDS)是類以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主的多系統萎縮疾病其最突出的癥狀為病人取直立位時血壓顯著降低而引起全腦供血不足病人頭暈眼花甚至昏厥。
帕金森病患者后期也可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艾迪森病,原發性假裝腺功能減退癥等內分泌疾病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高度主動脈瓣或二尖瓣狹窄、心包大量積液、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用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等由于心輸出量減少,也可伴有低血壓,并且有各自典型的臨床特征。
部分腫瘤如類癌綜合征等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當然也有人查不到原因,稱之為特發性體位性低血壓。
藥物治療可于早晨、午休睡醒、臥位狀態時給予鹽酸米多君片2.5 mg口服,30分鐘后方可起床;為避免引起夜間血壓升高,晚餐后及就寢前4小時起不給予藥物;夜間睡眠時可給予經皮吸收硝酸甘油貼片,降低臥位血壓。
預測因素:體位性低血壓識別的五個要點:65歲以上、前一年發生跌倒事件、患高血壓、卒中或心絞痛,同時每點1分,最高5分,評分越高者未來10年全因死亡風險越大。當患者存在以上高位因素以及臨床癥狀中提到的部分表現時,因及時就診,進行全面評估,降低患者跌倒猝死,骨折及其他并發癥的概率。
同時這類高危人群也需做好防護,做到起床,臥倒,站立,坐下,蹲下等動作過程中各停頓30秒,急不得!
我們的努力需要您的支持,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浙江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