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感人肺腑的意思十篇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1

《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的入門課,藏象學說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學內容。但是由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產生于二千多年前,內容古樸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與現今不盡相同,這些都令初學者難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對本章內容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解,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此,筆者結合個人教學體會,談幾點粗淺看法。

1 講清西醫、中醫臟腑器官的區別

中西醫學是在不同指導思想、思維方式影響下形成的不同醫療體系,由于看問題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因此,中西醫學中所涉及到的臟腑或器官雖有共同的稱謂,但本質上兩者差別很大。所以,在給學生授課時,必須要將這一點強調清楚。以便同學在后面的學習中能夠更好理解相關知識。我們可以舉例講解這個問題:西醫中肝的本名應為Liver或hepar,西醫學傳入我國,借用了我們約定俗成的“肝”這一中文稱謂來表述西醫中的Liver這一器官。所以西醫中的肝是一個消化腺,是人體的化工廠;而中醫學中的肝則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調節血的蓄溢的一個臟。可見中醫的肝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雖然其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有很大差別。其余臟腑中西醫概念的異同與之相仿。通過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此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2 以氣為紐帶,系統介紹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中醫學中所講的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臟腑的很多功能活動都要依賴氣的運動變化而實現。所以在講授臟腑的功能時,可以初步講授氣的功能特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各臟腑的功能,同時闡發臟腑生理病理與氣的聯系。例如在講授肺的生理功能時,先講肺氣的運動特點:宣發、肅降,正是基于肺氣的這些運動,才產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應: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輔助物質的輸布代謝;脾氣的運動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運化水谷、統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氣以降為和,所以胃氣也助六腑傳化糟粕。在藏象學說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這些內容,所以在講授時應以氣的運動變化為主線,先講清臟腑與氣的這些聯系,然后再講解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的生理效應—臟腑的功能,進而延伸到各臟腑的病理變化。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使課程的內容更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可以兼顧講授內容的前后聯系性。氣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在這里講了氣與臟腑功能的關系,就可以增強學生對氣的感性認識,在以后講到氣的概念時,學生就會覺得確有其物,而且這樣做也能夠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氣的重要性。

3 以比喻方法講述各臟腑的功能

每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點掌握內容,我們在講授時都應該講解清楚,而且我們應該反復向學生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各臟腑功能的相互協調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臟來講,這個過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在講授時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來描述。例如:《內經》中對各臟腑的功能有這樣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倉稟之官。我們可借用這一比喻對各臟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進行闡發。相傅之官具有輔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將其對應于心肺的關系:肺可以朝百脈助心行血,主治節,治理調節全身各個方面的功能;脾胃,倉稟之官,要保證糧食的收集,收集后還要輸送給肺,肺為相傅,天下之財,用之于民,所以這些營養物質應交付給肺統一調拔,分發到全身各處,應于《內經》中“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這樣的描述可使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澀難懂的臟腑功能知識。

再如講六腑時,我們可以用做豆腐的過程與六腑對食物的消化這一過程作對比進行講述,做豆腐時,首先要將豆子磨成細末,這一過程正像胃對水谷的腐熟;而用濾網將豆漿與豆滓分離的過程正像小腸分清泌濁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時需要加入的關鍵物質——鹵水,正如在消化過程中離不了膽汁的促進作用一樣。這樣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與我們人體的整個消化吸收過程來對比講授。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增加其對所學知識的感性認識。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2

第三節陽儀

燥熱、剛強、明亮等,常稱為陽。顯示這種性質的思想、形態,稱為陽儀。

在自然界里,陽光的熱量將地表的水分蒸騰而起,在空中結成云,化為雨,滋養萬物,這是陽氣在人體內運行的形象寫照。植物靠吸收水分生長,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因此,陽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亦不能脫離這個范疇獨立存在。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當以日光明。”《內經知要》解釋說:“天無此日,則晝夜不分,四時失序,晦冥幽暗,萬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陽氣為要,茍無陽氣,孰分清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由何生?食由何化?與天之無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內經一百六十二篇,惟此節發明天人大義,最為切要,讀者詳之。”

如何才能體會陽氣在人體內運行呢?可以從下面一個小實驗體會陽氣作用于人體時產生的一種感覺。將一根導線一端接在電壓為36伏、電流為10毫安的直流電源的陽極上,導線的另一端接觸人體,這時皮膚會產生一種發麻的感覺,特別是手背等敏感部位猶其強烈。但導線接在同一個電源的陰極卻不會產生同樣的感覺,這是因為陰極的電壓與大地相同,為零值。

這種觸電感還能在練習氣功的過程中獲得。在練靜坐的時候,肌體會出現蟻爬、觸電感、真氣沖關、真氣循經行走等現象,這是人體自身陽氣于體內運行的真實體驗。

人體內的陽氣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

先天的陽氣,稟受于父母,故名元陽。它是人類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質,推動胚胎發育生長。現代醫學證明,男性的Y染色體秉承父系,代代相傳。胎兒離開母體后,元陽藏于玉環穴,這個部位為仙家丹道的結丹之所,《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曰:“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脊柱與玉環穴相對的部位就是命門,元陽通過它表現為命門之火。若胎元不足,嬰兒離開母體后必然發育遲緩、智能不全、頭頸無力、言語不清、語聲低微。

仙家常說:“先天之真元方能結丹。”故先天的陽氣助長一身的陽氣,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溫煦臟腑經脈、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先天的陽氣充足,則人體生長發育正常,生殖機能旺盛,臟腑功能諧和,免疫功能周全,生命力強勁,健康長壽,所以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后天的陽氣由飲食和呼吸產生。此時人已離開母體,故名后天。它包括宗氣、營氣、衛氣、臟腑經絡之氣,是功能各異的能量組合。人體通過正常的飲食補充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維生素、電解質和微量元素等,各臟腑器官組織按需獲得能源生產不同的能量,這是一種生物電,不同的臟腑產生的生物電電壓和電流各不相同,除了維系本臟腑的正常機能外,它們還通過經脈并聯、串聯組成的能量網合成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需的總能量,用祖國傳統醫學理論表述,它們就是宗氣、營氣、衛氣、臟腑經絡之氣。

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積于胸中。它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走氣道以助呼吸,二是貫心脈而行血液。故《靈樞》邪客說:“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它由肺貫入心脈,同時經肺的宣發、肅降,上出咽喉、鼻竅,下蓄氣海丹田,由氣街注入足陽明胃經散布全身,因此,語音、呼吸的強弱和嗅覺是否靈敏都與它的盛衰有關。在推動血液運行的過程中,它的盛衰亦關乎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知能力和心博的強弱以及節律等。

營氣是脈中之氣,起濡養的功能。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為營氣,由脾上輸入肺,與肺吸入的自然界中的清氣結合,下行貫注于心脈,在心陽的作用下赤化而成血液。脾胃是血液化生的源頭,所以被稱為后天之本。

營氣行經五臟六腑、大腦、生殖器官,輸送和調劑各臟腑器官組織所需的陰津物質,協調各臟腑之間的氣機,將各臟腑的精氣輸送到本經經脈所屬的官竅、肌肉和皮膚。

衛氣是“水谷之悍氣”,行于脈外以保衛機體不被外邪侵犯,故而得名。《靈樞》本臟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它有三大功能:一、護衛肌表,抵御外邪入侵;二、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三、調節腠理開合、汗液排泄。衛氣行于脈外,循經絡貫通全身內外,一晝夜行五十周,晝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周而復始,運行不息。又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衛氣與脾肺二臟密切相關,故脾肺功能的強弱決定衛氣的強弱。

營衛二氣俱由水谷精氣化生,《靈樞》營衛生會說:“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氣為陽中之陰,衛氣為陽中之陽;營氣主營養,衛氣主衛外,兩者相輔相成,維持機體正常活動。若營衛不和,將導致機體出現各種病態。

臟腑之氣由兩者合成,一為臟腑自生之氣,二為元氣分布于臟腑及經絡之氣。臟腑之氣細分為心陽、心氣,肝陽、肝氣,脾陽、脾氣,腎陽、腎氣,胸陽、肺氣,膽氣,胃氣和膀胱之氣。臟腑之氣通過各自所屬經絡與五官九竅相連,可以由體表官竅診察臟腑之氣的盛衰。《靈樞》脈度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臟腑之氣充盈調和,則臟腑功能正常,各臟腑之間協調配合,內毒無法興起,外邪不能相侵,人體各項機能正常,活動能力強,精力旺盛,官竅聰明,神采飛揚。反之則神疲力倦,百病叢生。

經絡之氣特指奇經八脈的陽氣,由元陽分布于其中,是人體元陽的一部分。奇經八脈中,督脈、陽維、陽蹺為陽脈,命門居督脈之中,元陽通過它表現為命門之火,命門為元陰的居所,命門之火就是水中之火即真火,所以,督脈為陽脈之海。陽維脈、陽蹺脈是督脈的輔助,把元陽的作用向外延伸。

后天的陽氣雖由水谷精微與呼吸化生,但須受先天的陽氣助長方能強盛。而先天的陽氣亦須得到后天的陽氣滋養才不致枯竭,故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陽氣主宰生命的活動。而在陽氣的組合中又有根本的分別,通常人體的元陽、心陽、腎陽、督陽相互協調,統領一身之陽氣。元陽為先天陽氣的根本,督陽為后天陽氣之根,腎陽為后天陽氣之本,心陽為諸陽之首。一般來說,陽氣的盛衰與陰津密切相關,人體的陰陽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只有在兩者協調平衡的狀態下,陽氣才能發揮正常機能,所以陰津是陽氣的能源。

第四節三奇

修真之士通過入定,將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陰陽兩儀從互根、消長、轉化這一系列運動中暫停,就連呼吸這種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亦降至最低點,達到蛇眠龜息的境界,在“滅盡定”的狀態下回到陰陽互根的原始無極狀態,這種逆向的行為超越了《陰陽學說》的范疇,代之以“精、氣、神”三奇為主導。這就是前人所說的“不事百草而事守一,不尚九候而尚三奇”。

父精母血合而為一,孕育生命。胚胎成形,始生一穴,藏太一之元陽真氣,為一身臟腑之總俞,因其狀如玉環,故名玉環穴。復生兩穴,居其前后。一穴在其前,藏元神,謂神闕;另一穴居其后,藏元陰,謂命門。此即太一生兩儀,合而為三奇,先天精、氣、神也。

武家奉精、氣、神為三寶,在武學修為中由始至終都想方設法使它們強盛不衰,“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是武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祖國傳統醫學體系將精列為陰、氣分為陽,神則不知列在哪里。《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謂之神。”故武家醫道將陰陽不能囊括之神,列為陰陽之外的第三類物質。

神亦有先天與后天之分。

先天之神,又稱元神。元神同樣稟受于父母。《靈樞》本神篇曰:“兩精相搏謂之神。”人出生后,元神藏于神闕。元神統攝后天之神,主宰人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當元神耗盡時生命就走到盡頭。所以,元神充足,人的生命力就旺盛,不過度損耗元神是養生保健的根本。

人出生后,心識逐漸成長。《靈樞》天年篇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這種以心為舍的神就是后天之神,又稱識神或欲神。它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精神系統,由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組成。這個系統的主從關系就如《靈樞》本神篇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古人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后天所染氣稟之性也。”元神與識神的關系猶如一對父子,在母體時只有元神活動,出生后在元神的統攝下識神漸長,如父攜子;識神成長后,蒙蔽元神,猶子侮父。如果識神不懂得為人子之道,任由元神衰亡,則識神亦不長久;若明白反哺之理,行“煉神還虛”之道,如孝子供養父母,則元神日壯,長壽可期。

這是一個逆向的過程,所以需要修煉。修煉的步驟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虛”的狀態,類似處于母體時元神獨一的狀態,只有在這種狀態下元神才能日益壯大,這是武家之醫由術入道的途徑。正如《武術匯宗》所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仿佛似見元神懸照于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由“兩精相搏謂之神”可知,神由精所化生,所以組成精神一詞,故武家有“精足則神完,神完則氣充”之說,《易筋經》更加肯定“精乃壯之本”,也就是說元精化生元神,后天之精化生后天之神,先天和后天是兩個不同的循環系統,它們的交匯點就是“精”這種基礎物質。

后天之精由飲食水谷在先天之精的推動下與吸入的清氣共同作用所化生,先天之精亦需后天之精的供養才不會枯竭。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呢?古人說:“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由此可見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系,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素問》六節藏象論說:“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體的神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盛衰是可以通過神態表現出來的。在望、聞、問、切四診中,辨神被列為望診第一要訣,通過眼神可以審察五臟六腑之精氣是否調和、充盈。《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精。”這些精氣與眼神結合,就是精神的表現。臉面的神態同樣反映五臟六腑精氣的盛衰,@是因為心之華在面。《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宮,神明出焉。”《靈樞》邪客篇還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中醫學基礎》認為:“心神主持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并統領協調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氣血津液的運行。心神的作用,實際上是大腦的機能,是大腦對機體的統帥作用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映。”這里所說的心神當然是后天之神,即識神。現代醫學史上不乏病人腦死亡后依然可以在渾渾噩噩的元神驅動下生存一段時間直至完全死亡的記載,亦有報道稱個別長期練氣功者在不吃不喝的無意識狀態下可以生存一段時間。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3

【關鍵詞】 小兒;五臟;情志

情志活動屬于心理活動,是人體為反映客觀事物所進行的一系列復雜的內心體驗。中醫理論將人的這一心理活動稱之為心神。《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除心主神明之外,《內經》還將精神情志活動分屬于五臟,即《素問·宣明五氣篇》所云“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1]并認為情志活動是五臟對外界事物的一種能動反映,是各臟腑機能活動的一種表現。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小兒的致病因素“惟較之成人,無七情六欲之傷,外不過六淫,內不過飲食、胎毒而已”。然小兒雖少七情傷害,但并非無情感。錢乙早在《小兒藥證直訣·變蒸》中就指出:“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明·萬全亦認為“兒性執拗,凡平日親愛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則心思,思則傷脾,昏睡不食;求人不得則怒,怒則傷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謂客忤成病也。平日未親愛之人,未見之物,不可使之見,見則驚,驚則傷心;凡未見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則恐,恐則傷腎,令兒成間 。此皆客忤病也”。[2]《溫病條辨·解兒難》亦有“小兒但無色欲耳,喜怒悲恐較之成人更專且篤,不可不察” [3]之說。本文僅從五臟機理的角度對小兒情志致病因素作一粗淺探析。

1 情志活動的生理基礎

情志活動作為人體對外界事物的內心體驗,它的產生是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之精氣又有賴氣血之濡潤,同時氣血的運行又有賴于氣機調暢,恰如王冰說的“氣和則神安”。血液充盛和調,則精神充沛,思維敏捷,情緒穩定[4]。由此可見只有在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人的情志活動才能正常。

2 情志活動與五臟關系

不同的情志變化,會產生不同形式的氣機變化,進而對內臟有不同的影響。而情志為病多是由于精神刺激過于強烈或過于持久,以至于個體不能調節適應。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5]。故情志為病時不僅會有精神情志的改變,亦會有五臟功能的改變。小兒一方面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好比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另一方面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萬全喻之為“草頭之露,水面之泡”。由于出生前母體失養,或分娩過程中對胎兒損傷,或嬰幼兒時期喂養調攝不當以及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等,均可影響小兒的臟腑功能,進而對其情志健康造成損害。

2.1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1.1 心

心主血脈,主神志,為臟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故有“君主之官”之稱。《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由此可知心在五臟系統中居統治地位,為人體的調控中樞。故“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舍也”。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對外界信息反應靈敏而正常。而心主神志功能異常,不僅會出現意識、 思維和情志活動的異常,而且還可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甚至危及生命。誠如《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外《素問·六節臟象論篇》謂:“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根本發榮之謂生,變化不測之謂神,心主藏神變化之原也[6]。

2.1.2 神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心藏神”,《靈樞·本神》謂“心藏脈,脈舍神”,《靈樞·本神第八法》指出“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有生命的形體方可稱“精”,“積精全神”,進而有志、意、魂、魄以及動作行為等表現謂之“神”。在病癥方面,《靈樞·本神》謂:“心休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炯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7]

2.1.3 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心在志為喜”,是以因事遂心愿或自覺有趣而心情愉快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積極性情緒。《素問·舉痛論篇》謂“喜則氣緩”,喜則氣緩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精神緊張,使心情舒暢。如《素問·舉痛論篇》謂:“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喜則徐緩和順為正常。另一方面暴喜過度則氣過于緩,又可使心氣散而不收,神無所歸藏。“樂極生悲”,喜樂無極,火克金,害肺傷魄,出現精神不集中,甚至失狂亂的癥狀,恰如《靈樞·本神》謂:“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2.1.4 心常有余

就小兒體質特點而言,“小兒心常有余”一方面指小兒發育迅速,心氣旺盛有余,呈現生機蓬勃之象,故《萬氏家藏育嬰秘訣·五臟證治總論》謂:“心屬火,旺于夏,所謂壯火之氣也。”另一方面,由于小兒臟腑經絡柔嫩,精氣未充,感邪后易化熱化火,引動肝風以及由于腎陰不足,心火易炎。此外由于心火亢盛,心神不寧,加之火盛灼津,煉液成痰,痰滯血澀,淤阻不行,就容易導致痰瘀互結,形成惡性循環。故現心神不寧、失聰健忘等情志異常。

2.2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2.2.1 肝

肝主疏泄,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郁,體陰而用陽,故有“將軍之官”之稱。《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者壯勇而急,故為將軍之官;肝為東方龍神,龍善變化,故為謀慮所出。《素問·六節臟象論篇》謂:“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筋勞曰罷,主筋之臟是為罷極之本,肝主藏魂[6]。

2.2.2 怒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肝在志為怒。”怒,以性情急躁易怒或無故善怒為主要表現,是一種積極性情緒。郁怒則是一種極不愉快的情感。怒動于心則肝應之。《素問·舉痛論篇》謂“怒則氣上”,憤怒過度使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同時發怒又可抑制正常的思維活動,以致出現急躁激動、神思煩亂。《靈樞·本神》中云:“盛怒者,迷惑而不治。”盛怒不止,土克水,害腎傷志。

2.2.3 魂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肝藏魂”,《靈樞·本神》謂“肝藏血,血舍魂”,《靈樞·本神第八法》指出“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魂”是建立在神氣活動基礎上的較高級的精神心理活動,具有興奮性、主動性,是后天逐步發展、完善的精神心理活動。在病癥方面,《靈樞·本神》謂:“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7]

2.2.4 肝常有余

就小兒體質特點而言,“小兒肝常有余”一方面主要指小兒時期肝主疏泄,具有升發疏泄全身氣機的功能,如《幼科發揮·五臟虛實補瀉之法》謂:“云肝常有余,蓋肝乃少陽之氣,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陽生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余也。”另一方面小兒肝常有余,有余則易升發太過而橫犯脾土,脾土受制,運化不及,最易生濕生痰,痰氣交阻,又易致氣血營運不周而血瘀,也可形成痰瘀互結。由于氣血不能上榮髓海,或痰瘀攻于心腦,故現性情急躁、學習困難等情志異常。

2.3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2.3.1 脾

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可受納,脾可運化,皆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脾實轉輸,故曰五味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篇》謂:“脾胃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皆受水谷,故均有倉廩之名,血為營,水谷之精氣也,故為營之所居[6]。

2.3.2 思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脾在志為思”。思,以思緒不寧、煩悶不適為主要表現,是一種積極性情緒。思動于心則脾應之。一方面思可以凝神定志、意守中宮、喚起欲情,另一方面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郁結。誠如《素問·舉痛論篇》云:“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過度思慮,則暗耗陰血,心神失養。同時氣機郁結阻滯,脾的運化失常則見脘腹痞脹、納食不佳、甚則泄瀉等。思慮過度致病以脾運不健之變為主。休惕思慮,水克火,則害心傷神。

2.3.3 意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脾藏意”,《靈樞·本神》謂“脾藏營,營舍意”,《靈樞·本神第八法》指出“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大多與注意記憶思維和推測等心理活動有關,亦是情感欲念賴以萌生的前提。在病癥方面,《靈樞·本神》謂:“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7]

2.3.4 脾常不足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發育迅速,生長旺盛,對營養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為多,但小兒脾胃薄弱,飲食稍增,即易引起運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故脾運失職,則精血無源以生,神失所養;或痰濁內生,蘊而成熱,痰熱互結,擾動心神;或氣失調暢,血運受阻,瘀于腦絡。故現心神不寧、行動不協調等情志異常。

2.4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2.4.1 肺

肺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主治節,故有“相傅之官”之稱。《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為華蓋,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為相傅之官。肺主氣,氣調則臟腑諸官聽其節制,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謂:“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肺統氣,氣之本也,肺藏魄,魄之舍也[6]。

2.4.2 悲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肺在志為悲”。悲,以心境凄楚為主要表現,是一種消極性情緒。悲動于心則肺應之。《素問·舉痛論篇》謂“悲則氣消”,是指過度悲傷,造成肺氣抑郁,意志消沉,進一步使肺氣損傷。《素問·舉痛論篇》云:“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故悲動于心而應于肺。動于心則心系急,應于肺則肺布葉舉,是為氣消。悲憂不解,木克土,則害脾傷意,出現心急肺舉病證。《靈樞·本神》謂:“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轉貼于

2.4.3 魄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肺藏魄”,《靈樞·本神》謂“肺藏氣,氣舍魄”,《靈樞·本神第八法》指出“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魄”,是較低級的神經精神活動,具有抑制性、被動性,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在病癥方面,《靈樞·本神》謂:“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2.4.4 肺常不足

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腠理。肺臟嬌嫩,則衛外不固,而易為外邪所侵。肺之氣賴脾之精微而充養,脾胃健旺,則肺衛自固,而小兒脾亦不足,故肺氣亦弱。由于小兒肺常不足,衛外功能薄弱,邪氣不論從口鼻吸入或由皮膚侵襲,均能影響肺的功能,肺虛不足,易感外邪,引動內風,升降失調,以至諸臟不平,陰陽逆亂,氣機不暢,氣滯津虧,痰濁內結,郁而化熱,涉肝動風,犯及神明。恰如《靈樞·大惑論》在談及記憶病證時所言:“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故善忘也。”[8]故現神情郁悶、胸悶不舒等情志異常。

2.5 “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

2.5.1 腎

腎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素問·靈蘭秘典論篇》謂:“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處北方而主骨,宜為作強之官,水能化生萬物,故曰伎巧出焉。《素問·六節臟象論篇》謂:“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位居亥子,職司閉藏,猶之蟄蟲也,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精之處也[6]。由于腎臟所藏的精氣,參與腦的構成,是構成腦的基本物質。腎中精氣的盛衰,必然直接影響到腦的功能。腎精充足,髓海滿盈,腦得其養,則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記憶力強;反之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必然會影響到腦的功能。

2.5.2 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謂“腎在志為恐”。恐,以過度懼怕、膽怯恐嚇為主要表現,是一種被動性情緒。恐動于心則腎應之。《素問·舉痛論篇》謂“恐則氣下”,恐懼時氣機收引于下焦,則胸中空虛,心無所主,畏懼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血隨氣下,氣不攝津而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靈樞·本神》云:“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2.5.3 志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腎藏志”,《靈樞·本神》謂“腎藏精,精舍志”,《靈樞·本神第八法》指出“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志”,主要指有著明確目標的意向性心理過程,即動機和意志,亦與伎巧有聯系。在病癥方面,《靈樞·本神》謂:“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7]

2.5.4 腎常虛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元陰元陽為生命之根,關系到人的稟賦體質與成長,各臟之陰取之于腎陰的滋潤,各臟之陽依賴于腎陽的溫養。小兒生長發育和功能的完善都與腎有關。小兒初生正處于生長發育之時,腎氣未盛,氣血未充,腎氣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充盛,此即小兒“腎常虛”之義。由于腎虛,則腦髓不充而發育遲緩,腎精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火上亢,不能下交于腎,以致心神不寧,故現動作笨拙、協調性差等情志異常。

伴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與發展,人們在獲得日益豐富的物質體驗的同時,也正困惑于日益激烈的內心情感體驗。尤其是近年來小兒情志病亦有日漸增多之象,究其原因恰如《內經》所云“時勢異耶”。可以說現今的孩童正處于一個非常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社會環境中,如獨生子女受到縱容嬌慣,情志心理防線異常脆弱,但卻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從而使孩子很小就背負上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離婚率的不斷上升更使孩子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凡此種種,均可引起其情志的異常變動[9]。所幸中醫歷來強調身心統一,重視情志與健康的關系,并早已認識到情志變化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中醫學對情志病的獨到見解以及具有中醫特色的綜合治療體系,必將能更好地提高小兒的生活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尤永超.如何看待中醫的“心主神明”理論[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7,29(3):8-9.

[2]萬全.幼科發揮[M].北京:出版社人民衛生,2006:64.

[3]劉昌玉.兒童情志病中醫治驗3則[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7(7):1063-1064.

[4]金曦,金冬.論情志病發病機理[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7):20-21.

[5]杜懷鋼.談中醫情志病[J].中國醫藥導報,2008,5(9):67-68.

[6]李念莪.內經知要[M].北京:出版社人民衛生,1982:33.

[7]閻兆君.精神行為病中醫論治:詮釋志意辨證[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30.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4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穴位貼敷;療效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2 年 3 月至2015年 3月在本科住院的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隨機分組,其中男 42例,女38例,年齡55-79歲,病程最短 3年,最長 25年以上。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0例)。對照組男34例,女6例,年齡64~95歲;治療組男32例,女8例,年齡65~93歲。2組病例性別構成、年齡、病史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選取大椎、 定喘、肺俞( 雙) 、腎俞( 雙) 、脾俞(雙)、膻中、天突 等穴位。貼敷中藥配方及制備: 將白芥子、蒼耳子、半夏、公丁香、肉桂、麻黃等藥按一定比例研制成細末,再配以生姜汁調勻,操作方法: 將調好的藥放在敷貼上置于所選穴位上,每次貼敷 4-6小時,皮膚敏感者酌情縮短貼敷時間; 貼敷期間,若局部疼痛或起泡可隨時取下,貼敷當天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吹對流風。

1.3 療效觀察

臨床控制:咳、痰、喘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咳、痰、喘癥狀明顯改善或其中一項消失。有效:咳、痰、喘癥狀有好轉。無效:咳、痰、喘癥狀減輕,但未達上述標準,或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采x2檢驗,p

2結果

表180例慢性支氣管炎急發作期穴位貼敷治療結果

表2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注:p

3討論

本病屬于祖國醫學“咳嗽”“喘證”“痰飲”等范疇,其發生與外邪侵襲、年老體弱、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凡外邪侵襲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則氣機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反復感邪后,積寒不除,造成脾陽不足,則運化無權,水谷精微無以化生為氣血,反而聚濕生痰,痰濕上壅于肺,進而加重肺失肅降而致咳嗽、痰多;久咳不愈肺氣受損,肺腎不能相生,從而腎氣虛,腎不納氣則喘[1]。中醫先賢有“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的論述,可見治療本病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很重要。《素問?氣府論》將穴位解釋為“脈氣所發”。穴位歸于經絡,經絡屬于臟腑,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能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故穴位與臟腑脈氣相通。而臟腑和經絡之氣輸注到人體表面的某一部位稱之為穴位,可通過針灸推拿、點按、艾炙刺激特定的穴位治療相應的疾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穴位對藥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經絡系統是低電阻的運行通路,藥物貼敷于特殊經穴,迅速在相應組織器官產生較強的藥理效應,起單相或雙相調節作用[2]。

本研究所用貼敷藥物主要為白芥子、蒼耳子、半夏、公丁香、肉桂、細辛、麻黃等藥。白芥子辛溫入肺經,溫肺利氣豁痰,散結通絡,溫中散寒;細辛歸肺、腎、心、肝、膽、脾經,祛風散寒,溫肺化飲,止痛,通竅;公丁香性辛味溫,入肺、脾、胃、腎四經,溫中暖腎降逆,止痛助陽;肉桂味辛甘性大熱,歸心、肝、脾、腎經,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絡;主治腎陽不足,脾陽不振;蒼耳子性溫味苦、甘、辛,歸肺、肝經,宣通行散,具有散寒通竅,除濕止痛,祛風止癢的功效;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姜汁味辛性溫,歸肺、胃、脾經,溫中散寒。諸法合用共奏溫肺化飲,止咳平喘,疏通經絡,調整肺脾腎臟腑陰陽之效[3]。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丁香能減輕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并可凈化空氣,利用擴香器及呼吸可增加身體的抗菌能力。半夏中生物堿能抑制咳嗽中樞產生鎮咳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用酚紅法測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鄒積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貯存時間越長,祛痰作用越強。麻黃多種生物堿對足跖炎癥性水腫有抑制作用。麻黃提取物對實驗性炎癥有抗炎作用。麻黃堿有中樞性鎮痛作用,并可顯著增強嗎啡的鎮痛作用。細辛可明顯抑制組織胺釋放,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白介子可以促進呼吸道粘液分泌,有利于痰液排出,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可以緩解支氣管痙攣,降低氣道高反應[4]。

《素問?咳論》明確提出:“治臟者,治其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本治療選取大椎、定喘、肺俞( 雙)、 膻中、天突、腎俞( 雙)、脾俞 等穴為主,并根據個體差異辨證取心俞及腰俞穴。大椎,為督脈腧穴,益氣壯陽,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能提高免疫功能; 肺俞,為足太陽經背部的腧穴,有解表宣肺、肅降肺氣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感冒等肺系疾患;,現代研究肺俞對改善肺臟功能,增強呼吸功能,增加肺通氣量,明顯減少氣道阻力,消除肺臟功能失常所產生的生理證候;定喘穴為經外奇穴,定喘穴在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大椎穴左右約二厘米處的凹洼中),可以止咳平喘,通宣理肺,主治咳嗽、哮喘、羅枕等;脾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健脾利濕,開清止瀉,主治嘔吐、瀉泄、脅痛等;腎俞為足三陽經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滋陰補腎,主治腰膝酸軟、耳鳴、咳喘少氣。天突穴為任脈腧穴,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療咳嗽、哮喘、失音、咽喉腫痛、嘔吐、呃逆、癭瘤等。膻中為任脈腧穴,位于胸部,兩連線的中點,為心包絡經氣聚集之處,是任脈、足太陰、足少陰、手,太陽、手少陽經的交會穴,又是宗氣聚會之處,主治咳嗽和哮喘等關于肺部癥狀,緩解肺部和胸腔不適,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能啟動或激發機體免疫系統,通過經絡輸注達到治哮定喘作用; 脾俞穴,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心俞穴位足三陽經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行氣活血,清熱理肺,主治心痛、咳嗽、失眠等[5]。以“治病求本”為指導思想,選取穴上也注重了調理肺脾腎臟腑功能。

4.小結

綜上所述,采用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急性發作患者,將藥物通過穴位滲透皮膚進入經絡,導入臟腑直達患處,刺激體表穴位,激發全身的精氣,溝通表里,調和營衛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機能,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它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激發經氣,發揮經絡穴位本身的理氣血,調陰陽,補虛損的作用.另一方面,藥物透皮吸收,達到臟腑經氣失調之所,發揮其藥理作用、產生很好的臨床療效[6]。通過藥物、經絡、穴位的綜合作用調節肺脾腎三臟功能,從而達到調整機體整體功能,有效改善肺功能。符合中醫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療效滿意,可減輕臨床癥狀,增強體質,而且方法簡便,易掌握,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曲齊生,于相麗,逄全彩,等.針刺、穴位貼敷配合藥物治療單純型慢性支氣管炎[J].針灸臨床雜志,2009 25(lO):8-9

[2]謝洋,余學慶.試述穴位貼敷的作用機理及其臨床運用[J].中國醫藥指南,2008,6(24):320-322

[3高學敏.中藥學[N]. 第 2版.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72-73,80-81,397-398,416-417,479-481.

[4]張利英.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9,16:1476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5

關鍵詞:臟腑寒熱;相移;氣機

中圖分類號:R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2)07-1978-02

收稿日期:2012-01-26

作者簡介:王華楠(1973-),女,河北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中醫教育。 《素問·氣厥論》以“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開篇。移,即遷移,為去此而之彼,新處有而原處無之意。邪氣移易以后的病癥是被移臟腑的病癥,原臟腑的病癥已不明顯或已消失。因何而導致臟腑的寒熱相移,在全文末尾以“得之氣厥”做了明確的回答,既照應了篇首的設問,同時也回答了臟腑之間發生寒熱相移的基本病機——臟腑在生理功能失調時,臟腑之間氣機逆亂,導致了臟腑寒熱病證的轉化。

1 五臟的寒相移

1.1 五臟的寒相移的規律

五臟之氣,以腎為本。腎寄元陰元陽、是一身陽氣之本,腎在五行屬水,通于冬,易受寒邪,如果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一是可以產生內寒;二是容易招致外寒侵襲。故諸寒邪所導致的病證皆與腎有關。寒邪傷先天之本之腎陽,致腎不化水,寒水內盛反克脾陽之土,即寒邪由腎傳之于脾,脾陽被耗傷,由脾繼傳之于肝,又由肝傳心,由心傳肺,由肺復傳之腎,周而復始,五臟之陽皆被耗傷。

1.2 五臟寒移導致的病證

當寒邪轉移至某個臟器,就會使這個臟的功能失調,發生相應的病證。按原文順序分以下5類。

1.2.1 腎移寒于脾 原文“腎移寒于脾,癰腫,少氣。”這里的癰不是瘡毒之癰,而是壅遏之癰。張景岳將癰腫釋為壅腫,腎主水,腎陽最易被寒邪耗傷,致腎不化水,寒水泛濫,腎中寒水之氣,反傳所勝,侵侮脾土,致脾陽亦被寒水所傷,而不能運化水濕,寒水由內而外壅為浮腫。寒為陰邪,最易遏傷陽氣、阻礙氣機,當寒邪從腎轉移至脾時,脾陽被遏,運化失常,致使水液停蓄體內,水濕壅而成腫。脾陽被遏,脾運失常之后,不能把胃腸道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氣轉輸于肺,致宗氣乏源,不能行使“行呼吸貫心脈”的功能,故產生“少氣”。

1.2.2 脾移寒于肝 本篇中“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此“脾移寒于肝,癰腫……”有兩種解釋:一為肝藏血主筋,寒邪傷肝,阻遏、凝滯肝經的氣血運行,而致筋脈中的氣血壅滯不通而發為“癰腫”。進而寒凝血滯可壅而化熱,也是導致癰腫的病機;此外王冰從肝脾并受寒邪,脾寒則肌肉寒,肌肉寒則在內的經脈、筋脈中的氣血受到凝滯亦可見到癰腫。

“脾移寒于肝,……筋攣”為寒邪客于肝經血脈凝滯,血不養筋,加之寒性收引,損傷筋脈,產生筋脈拘急攣縮病癥。臨床上寒凝肝脈出現的筋脈攣縮強急,少腹攣急、陰囊收縮、小腿肚轉筋等表現,可以用暖肝煎或天臺烏藥散治療。

1.2.3 肝移寒于心 “肝移寒于心,狂,……。”心為陽臟,在五行屬火,主血脈,主神明。一種解釋為當寒邪轉移到心,郁而化火,上擾神明,就可出現狂躁不寧,罵不避親疏等表現。病機上和臨床上狂證確系屬陽熱者及由陽熱之邪導致狂證的居多;但臨床上也有因實寒或虛寒閉阻心神,虛火上擾,而致神亂發狂的病證。如狂疾而本身體質虛弱,用清泄之法不效,兼脈不是滑數有力而是遲緩虛耎者,后世名醫即有用參芪等用溫開補益以治療狂證而獲效的。

“肝移寒于心, ……隔中。”王冰注為膈寒不通之意,系又一病癥,《靈樞》也中確實有此病名,是由中焦脾胃被寒邪凝滯阻塞,氣機阻滯,脾失運化、胃失和降可見到食后復吐的病證;寒邪阻隔中焦,亦可見到膈上寒邪太盛,阻隔不通,寒凝心脈、心血不暢的當心痛——心口痛的表現。在內經時代,心痛和胃痛是不分的,故這里的膈中也可能包括了現代胸痹和真心痛的內容。

1.2.4 心移寒于肺 原文:“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張景岳的注釋為:肺為水之上源,主氣而通調水道,布散津液到達全身組織器官,參與人體的水液代謝。寒邪從心轉移到肺,肺受寒邪,寒邪阻遏肺中的陽氣,則不能宣化、布散津液到全身,使津液從肺直趨膀胱排出體外,即下有溝瀆而上無雨露布散滋潤,故飲一溲二,入不抵出。又肺金生腎水,由此肺寒而致的肺消,使元氣隨津液的耗傷而日漸耗竭,成為難治之癥。故此因寒而致的消證,治療上應以溫陽理氣為主,如仲景的消渴“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腎氣丸主之”的治法,且腎氣丸至今還是日本治療輕型糖尿病的主方。另一種更似于飲一溲二之消渴病的尿崩癥,后世多有醫家仿此選用溫陽化氣的方劑五苓散加味,溫煦陽氣使水液復上蒸為雨露,結果也確對渴飲多尿的癥狀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故“心移寒于肺,肺消……”的病機探討,對后世的臨床治療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1.2.5 肺移寒于腎 原文:“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涌水:內經水腫的類型之一,按說文:涌,騰也。涌水,是水上行的意思。水本應下趨膀胱而反上逆行于腸間,故注為上涌是有道理的。濯濯,水流動聲。指水積腸間,就像用皮囊包裹水漿,疾行則晃動有聲一樣。通條注釋:腎主水,司開闔,今肺寒移腎,腎氣化不行,水道不利,開闔失司,水液停蓄,積而上涌,停蓄于大腸,水邪潴留于大腸,則腹大脹滿,按之不堅說明沒有瘀血積聚,快步行走的時候自感腹中水液振蕩有聲。由于此大腸中水的潴留起源于腎中陽氣不足,根源在下焦,由下向上,如泉之涌故名涌水。根據本文經旨,涌水的表現有全身浮腫,腹水,水行腸中瀝瀝有聲。從現代臨床觀察,多是水腫合并腹水的病情。此證屬陽虛陰盛,本虛標實,治療多先用控涎丹,禹功散逐其水飲,再用溫腎散寒的金匱腎氣丸、真武湯之類固本。

2 五臟的熱相移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6

全國婦聯“健康與我同行”特聘專家組成員。2008年被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評定為中國26位民間名中醫之一。

健康與長壽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在人的生命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要經歷生、長、壯、老、死這樣一個歷程,人的衰老、死亡是無去避免和阻止的,我們能夠做的是延緩它的到來。

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春季飲食

春季養生要注意肝臟的保養。春天與人體五臟中的肝相應,春天應是肝陽生發的季節,若肝陽生發的不足或過旺,會影響到肝臟功能,引發各種肝病和與肝相應的疾病癥狀。春季養生肝為先,故應該睡眠好,喝酒少,怒氣消。

飲食:春韭、豆芽、春筍、野菜、香椿、薺菜等。溫陽滋補,以助肝氣(春一肝)。多吃溫陽滋補的食物助肝的生氣,如雞、鹿肉、羊肉、狗肉。

春季女性如何保健?

女性要靠血液的供養。肝主疏泄,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而女性要有充盈的氣血,必須依賴正常的肝功能。肝的功能失調不僅會引發各種婦科疾病,也會帶來情志疾病,如焦慮、心悸等。肝腎同源,而沖任脈屬肝腎,女性健康與肝腎密不可分。無論是從生理或心理而言,女性肝腎雙補是保健的主要方法。

女性“以血為本”,在日常生活中又肩負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往往比他人更容易受到外邪,如風、寒、暑、濕、火和燥的侵害,造成氣機失調。加上女性較敏感,容易急躁、過度思慮等內在因素,會擾亂氣血運行,更易造成健康毛病。

“肝”在女性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若肝經通暢無阻,就能氣血充盈,身心康健。相反,一旦氣滯血瘀的程度嚴重,人就有病變。

夏季飲食

夏季由于人體出汗多,鈣、鉀隨汗液流失嚴重,因此夏季勿忘補充鈣鉀以及蛋白質。應多吃去暑除濕、清火除煩的食物,如苦瓜、苦蕎麥、薏米、荷葉、蓮子、綠豆、綠茶等。夏季人體脾胃較為虛弱,因此飲食宜清淡、溫熱、易消化。

飲食:綠豆:清熱除濕、健脾,白扁豆、四季豆:健脾,赤小豆:健脾、養血、養心,紅飯豆:健牌養血,薏苡仁:健脾利濕,荷蘭豆:健脾益氣,青豆、豌豆:滋養肝脾,黑豆:養脾益腎,可與大米一起熬粥,或燉肉吃均可。

夏季如何調理保健?

小腸之氣亦通于心。心火過旺時,除表現口爛,舌瘡外,還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亦可順經上于心,則可出現心煩,舌尖糜爛等癥狀,治療上即要清瀉心火,又要清利小腸之熱,相互兼顧,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則氣血生化有源,運行全身以營養各臟腑器官。脾之統攝作用,以維持其正常的運行。心脾兩臟亦常互相影響,如脾氣虛弱,運化失職,血的來源不足,致心血虧虛。若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思則氣結,思傷脾。思慮過度連累了脾,會使其方寸大亂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這時人的身體就會出現食欲不振、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郁悶不舒等現象。

秋季飲食

秋季轉涼,氣候干燥,一切生物的新陳代謝機能開始由旺盛而轉為收斂。若不能適應外界氣溫的變化,體表肌膚及擔負呼吸機能的肺臟稍有不慎便會發生感冒、咳嗽,特別是素有哮喘、支氣管炎等病史的人,易在秋季復發或病情加重。故秋天最易肺燥陰虧,養生貴在益肺、潤肺。

飲食:藕或藕粉(藕有養肺陰、通肺氣的雙重作用)、杏仁、百合、燕窩、銀耳、荸薺、秋梨、蜂蜜、香蕉、獼猴桃、秋……或用麥冬、桔梗、甘草適量泡水飲。

秋季如何保健?

肺氣受水谷之氣的滋生,而水谷之氣,也賴肺氣為之輸布,其水液的運化,亦需肺氣的通調。若脾氣虛弱,可致肺氣亦虛而出現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等證;水濕停留,聚結成痰,影響肺氣的宣降而見咳嗽、痰多;若肺失通調而致水濕困脾,則可見納呆,腹脹等證。

內傷咳嗽常涉及其他臟腑,因肺為嬌臟,任何臟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發生咳嗽,如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擾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氣上犯;肺本身氣虛、陰虛,皆能影響肺氣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

不論外感與內傷咳嗽,病機均屬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氣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屬于邪實,日久不愈,可損臟腑,發展成為內傷咳嗽,而內傷咳嗽多邪實與正虛并見,肺衛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

冬季飲食

冬天天寒地凍,寒氣通于腎,要注意保暖,以避免陽氣的流失;冬季與腎相應,冬季養腎、調理腎病會事半功倍;冬天是極陰的時期,人體陰陽易失調,宜陰陽同養。

飲食:燉雞湯、牛奶。氣虛可用人參、西洋參泡水飲;枸杞燉肉、山藥、何首烏片燉肉,或桑椹子、龜、鱉、墨魚、黑棗、黑芝麻、黑豆、黑米。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7

一、A型題:單選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臟與血液生成關系最密切:(C )

A.心 B.肺 C.脾 D.肝 E.腎

2.氣機的含義為:(A )

A.氣的運動 B.氣的運動形式 C.氣的運動變化

D.氣的升降運動 E.氣的出入運動

3.主腐熟水谷的臟腑是:(B )

A.小腸 B.胃 C.大腸 D.脾 E.膽

4.月經的來潮與以下哪一組臟腑、經脈關系密切:(E )

A.心、肝、脾、沖脈、督脈 B.心、肺、腎、陽明脈、帶脈

C.心、腎、沖脈、任脈、督脈 D.沖脈、任脈、帶脈、心、脾

E.心、肝、脾、腎、沖脈、任脈

5.下列不屬于奇恒之腑的是:(E )

A.腦 B.髓 C.脈 D.膽 E.命門

6.誤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項:(D )

A.體實者用攻法 B.實證用攻 C.虛證用補

D.虛證用攻 E:體弱者用補法

7.下列中哪一項不屬于飲食不潔:(E )

A.不清潔食物 B.不衛生食物

C.陳腐變質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種食物

8.氣在中醫學中的基本概念是:(E )

A.泛指機體的生理功能 B.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

C.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 D.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E.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9.“為胃行其津液”的臟是:(B )

A.肺 B.脾 C.腎 O.三焦 E.肝

10.《內經》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機,是指:(D )

A.氣不攝血 B.氣機逆亂 C.血隨氣脫 D.血隨氣逆 E.血隨氣結

二、D型題雙選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五臟發生病變時,按相生關系傳變可出現哪兩種傳變:(AD )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勝 C.克其所勝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勝

2.以下哪兩個臟腑有表里關系:(AD )

A.脾 B.大腸 C.小腸 D.胃 E.肝

3.下列哪兩項既屬“五體”,又屬奇恒之腑:(AD ).

A.脈 B.膽 C.腦 D.骨 E.髓

4.分別循行于軀干前后正中線的是下列中哪兩項:(BD )

A.沖脈 B.任脈 C.帶脈 D.督脈 E.腎經

5.十二經脈分布于上肢內、外側中線的兩條經脈是下列中哪兩項:(CE )

A.手太陽 B.手少陰 C.手少陽 D.手太陰 E.手厥陰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質、致病特點中,哪兩項是相對應的:(AD )

A.寒邪 B.濕邪 C.其性數變 D.其性凝滯 E.易致瘡瘍

7.用氣與津液的關系來說明臨床病理變化,下列各項中,哪兩項相互有關:(CE )

A.氣能生津 B.氣能行津 C.津能載氣

D.氣虛導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過,導致氣脫

8.哪兩種情志因素最易影響心:(AB )

A.驚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屬于大腸的生理功能:(CE )

A.分清別濁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糞便 D.進一步消化飲食物 E.排泄糟粕

10.陰盛格陽,其病證的寒熱本質是:(AC )

A.假熱象 B.實寒證 C.很重的虛寒證 D.寒熱錯雜證 E.真熱假寒證

三、X型題多選題(每小題1分,共5分)

1.下列聲息中哪幾項屬陽:(ADE )

A.語聲高亢 B.呼吸微弱 C.語音低怯 D.呼吸氣粗 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幾項是血液的生理功能:(ABC )

A.濡養全身臟腑組織 B.滋潤全身臟腑組織 C.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D.推動全身臟腑功能活動E.促進人體生長發育

3.以下哪幾項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點:(AC )

A.藏而不瀉 B.都不勺臟相為表里 C.不與水谷直接接觸 D.都沒有五行配屬 E.實而不滿

4.情志內傷的病變可見:(ABCDE )

A.化火 11.濕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

5.氣逆最常見于下列哪些肌腑:(ABD )

A.肝 B.胃 C.脾 D.肺 E.心

四、填空題(每空().5分,共15分)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_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2.精氣乃氣中之精粹,是生命產生的本原。

3.血為氣母的意義為血能生氣和血能載氣。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氣的推動力和固攝力兩者的協調平衡。

5.營氣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

6.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和泌別清濁。

7.六淫中,暑邪每多挾濕,火(熱)邪易生風動血。

8.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交感,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平衡和陰陽相互轉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點,一般多表現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間益甚。

10.正氣與邪氣之間的矛盾斗爭關系,主要體現為疾病虛實變化和病勢的趨向與轉歸兩個方面。

11.肺主治節,指肺有治理調節呼吸運動,全身氣機,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代謝的生理功能。

12.七情影響臟腑氣機,常見的是:喜則氣緩,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怒則氣上,悲則氣消.

五、判斷題(每題1分,共10分)

1.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是消極的、被動的。(X )

2.陰陽之間的轉化屬于陰陽運動的異常變化。(X )

3.屬于土的有:脾、肉、濕、化、黃、思、歌。(√ )

4.心主血、肝藏血,臨床上心肝血虛常同時并見。( √)

5.腎主納氣是指腎有主持呼吸運動的功能。(X )

6.一臟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據是解剖位置臨近。(X )

7.血液歸藏于肝,故稱肝為“血府”。(X )

8.暑邪傷人,易致氣津兩傷。(√ )

9.陰陽偏衰主要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 )

10.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創傷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氣脫所致。(X )

六、名詞術語解釋(每小題2分,共10分)

1.正氣:即人體的生理機能,主要指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復能力。

2.癘氣 : 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

3.乙癸同源 : 即肝腎同源。古人根據五行學說把臟腑與天于相配,則肝屬乙木,腎屆癸水,故稱。

4.亡陽 :指機體的陽氣大量亡失,致使屬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出現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5.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七、簡答題(每題4分,共16分)

1.膽為什么既為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

答:①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膽汁是肝之余氣所化,為精汁。膽貯藏精汁,本身無傳化飲食物的生理功能,與六腑有別,故屬奇恒之腑。②但膽也為中空性器官,膽汁直接有助于飲食的消化,故為六腑之一。

2.何謂金破不鳴?其常見病因有哪些?

答 :肺在五行屬金,肺的虛證影響及喉而致失音,謂之“金破不鳴”。常見病因為肺陰虛或肺氣虛。

3.何謂內傷病因?

答:內傷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為不循常度,直接傷及臟腑而發病的致病因素。內傷病因是與外感病因相對而言的。包括七情、飲食失宜、勞逸過度。

4.何謂基本病機?

答:基本病機,即是:①機體對于致病因素侵襲或影響所產生的基本病理反應;②是病機變化的一般規律;③是系統病機和具體病證病機的基礎。

八、論述題(共24分)

1.試述肺、脾、腎三臟在津液代謝中的主要作用。(6分)

答:①脾胃:脾胃運化,脾氣散精轉輸。·②肺:肺主行水。③腎:腎為水臟,主津液。④津液代謝,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展開論述,

2.試述結石的致病特點。(8分)

答:結石的致病特點表現在四方面:①多發于六腑等臟器,如膽結石、胃結石、膀胱結石,因六腑為空腔性臟器,易導致結石形成與停留。②病程較長、癥狀不定:結石是濕熱氣血瘀阻,日久煎熬而成,形成過程均較長,并根據結石的大小和停留部位的不同,可產生不同的癥狀。③易阻滯氣機,損傷脈絡:結石為有形病理產物,停留在臟腑器官內,多易阻滯氣機,影響氣血、水谷、水液等運行和排泄。如膽內結石,影響肝膽氣機疏泄及膽汁的正常排泄。④甚則發生絞痛:結石停留體內,影響氣血運行,可見局部的脹痛,酸痛等證,一旦結石梗阻不通,可發生劇烈的絞痛,如膽結石發生梗阻可見右脅腹絞痛牽及右肩部。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8

關鍵詞:心咳;是動病;所生病;五臟咳;內傷咳嗽

中圖分類號:R256.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2-0009-02

咳嗽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岳美中先生曾感慨“咳嗽一證,雖非大病,治不得法,亦纏綿難愈”,欲效如桴鼓臨證須探其病因究其病機為先。縱觀中醫典籍,論述肺、肝、脾、腎者不勝枚舉內容詳盡,而心咳僅散見于少數醫籍,《中醫內科學》教材對咳嗽亦是言其主臟在肺,與肝脾相關,久則及腎。而在查閱期刊文獻時發現論及心咳均引用內經原文“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文下所論述及醫案則與內經原意相去甚遠。心咳出自《素問?咳論》,該篇主要論述外感咳嗽,并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現今則多將其與內傷咳嗽等同,而使后學對于該病的論治思路困惑不明,故筆者試從“是動”“所生病”闡釋心咳古今內涵淵源流變及治法的不同之處,為心咳治療提供思路。

1是動、所生病含義

最早見于《靈樞?經脈》,但未明確其內涵。歷代各家對于“是動”“所生病”立論各有所據,丹波元簡認為“蓋是動、所生,其義不明晰,亦未知孰是”。如張景岳《類經》認為是動之動言變也,變則變常為病,所生病候為凡在五臟則各言臟所生病;張志聰《靈樞集注》提出“夫是動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內”;鄭桌人《靈樞經白話解》則認為是動為本經經脈因外邪引動而發生的疾病,所生病為與本經相連屬臟腑所發生的病候;郭靄春《黃帝內經靈樞經校注語譯》持“是動系經氣發生的病理變化而言,所生病系指經穴所主之病證而言”;石學敏等認為“是動病多是疾病發展的早期階段或急性階段,所生病多是疾病的中后期,慢性階段或較重階段,是邪氣入里損及臟腑的表現”。[1]綜上,“是動”即邪氣直接作用于經脈,經脈感應而病,初起和急性期,屬經脈病,類似現代醫學原發病或功能病;“所生病”當是邪氣作用于或經脈病傳變影響臟腑及其掌管的實質性形體組織器官,多屬疾病的中后期、慢性期病證,類似激發病或器質性疾病。

2心咳本義

《素問?咳論》所論心咳,主癥為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咽腫、喉痹,病因是若心以其治時受病,則傳與肺,氣逆而咳;非其治時,肺先受邪,傳之于心為痛。病機為感邪傳肺致令氣逆,以感寒為例,感寒輕僅限于肺,故云“微則為咳”,感寒重則不僅傷肺致咳,阻滯所過經脈致使諸脈氣機不利,運行不暢,凝澀不通而痛,故云“甚則為痛為泄”。但并非僅拘于寒,《素問?氣交變大論》:“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素問?生氣通天論》:“秋傷于濕,上逆而咳”,《河間六書?咳嗽論》謂“寒、暑、濕、燥、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但總以風寒多見,或多兼有風寒,故江爾遜先生每用銀翹散喜加麻黃,本校陳潮祖教授用辛涼之劑亦每兼三j。

因此,這個時代醫家所論心咳,主要癥狀為手少陰心經經氣不暢所致,與經脈循行的部位及路線相關,因心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其支則上夾咽喉,故咳則心痛,喉中梗塞不利。甚則心肺氣逆,邪火上沖而見咽腫,喉痹。[2]正合手少陰心經“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此非心藏本病,故五臟咳實為五經咳,隋?巢元方便明確提出“心咳……引手少陰心經”,當為是動病而非所生病。咳為主證,痛為兼證;肺為主臟,五臟為其兼,“既有兼證,亦當有兼治,雖有兼治,然無非以肺為主……外感之咳與內傷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異”,[3]內經所論心咳實為外感之咳,由肺及手少陰心經,因此治療上治肺為主兼以治心。王旭高治一心咳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蓋因風溫襲肺,引動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經風邪,參以寧心緩火之品。”[4]用藥在宣肺化痰基礎加養陰寧心之品,柳寶詒評曰“宜加竹葉、元參以清心”。

3心咳引申含義

至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咳嗽的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并強{七情所傷亦可致咳嗽,如內因為“喜傷心者,咳而喉中介介如腫狀,甚則咽腫喉痹,名為心咳”,“病者咳嗽,煩熱自汗,咽干咯血,此因勞神傷心。并屬不內外因”。基于五藏各以其時受病,王旺則不受邪,虛則應王不王,邪氣乘虛而入,“使無本氣之虛,外邪何得而干之”[5],喜、勞神先傷心,由心及肺,此心為本而肺為標,若不知治心而單治肺,心之氣陰何以復,則咳終不愈。孟河名醫丁甘仁治一病人,嗆咳咯痰不爽,喉中介介如梗狀,咳已2月之久,舌苔黃,兩寸脈數。病人操煩過度,五志化火,火刑于肺,肺失安寧,心火爍金,擬滋少陰之陰以制炎上之火。[6]用藥以柏子仁、遠志、茯神、玉竹、玄參、麥冬養陰清心,佐以貝母、杏仁、蘆根清肺化痰。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進步,疾病譜的變化,辨病-辨證-辨癥理論體系的完善,將中醫的病證癥與西醫的病相結合成為大趨勢,由心系病變引發咳嗽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如肺心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常由感染誘發,心咳的內涵進一步拓展,本于心而標于肺,本虛標實心肺同病,或是先解肺表之標后治心之本,或是先解表為主兼以治心,待表去再治心之本。而心肺同治理論的提出也為此時的心咳提供了更多的治療思路。

4小結

《內經》所論心咳為“是動病”乃外感之咳,由肺及手少陰心經,治肺為主兼以治心;至宋以后所論心咳乃“所生病”多內傷咳嗽,由心及肺,心為本而肺為標,視其表里、緩急予以施治。中醫理論是基于實踐的產物,與臨床需要相適宜,且是不斷動態發展變化的,由于種種原因常對某一疾病認識相對局限,內容不可能十分完整及全面,為適應醫療實踐需要,必然會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發展、創新。心咳原有的理論已不足以指導及適應臨床,遂將其由原本的含義引申擴展,心咳的含義也多指向所生病。若將心咳局限于內經是動病的范圍內,該理論則臨床意義不大而被逐漸遺忘。經曰:治病必求于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蓋因理不明。我們既不能固步自封于經典而不思發展,也不能拋棄經典斷章取義。

參考文獻:

[1]周發祥.難經問答[M].北京:出版社人民衛生,2012:56,58.

[2]王永恒,李翠萍.《素問?咳論》五臟之咳辨證發揮[J].光明中醫,2006,21(1),10.

[3]張介賓.中醫臨床必讀叢書?景岳全書(上)[M].北京:出版社人民衛生,2007:165.

[4]潘華信.柳選四家醫案評校[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7.

[5]胡靜娟,黃芝蓉.素問三識[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330.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9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12-2633-02

在第8章病性辨證的內容里面有:“病性指病理改變的性質,也就是病理變化的本質屬性,或稱為病機。由于病性是導致疾病當前證候的本質性原因,因而也有稱病性為病因者,即審證求因之謂”,這里既說病性是病因,又說病性為病機,顯然這里教材談的病性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而筆者認為病性辨證中的病性應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在緒論中明確指出:“證只是對疾病過程中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勢所做的病理性概括。”可見辨證的目的就是明確病因、病性、病位、病勢,最后作病機性概括。假如證里面病性既是病因,又是病機,那么辨證里面再談病性還有什么意義呢?因此,筆者認為病性辨證里的病性應有明確的內容。而不能像教材那樣莫衷一是。在緒論中還講:“辨證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病人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對疾病當前的病位與病性等本質作出判斷,并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思維過程”,本章主要是從證的具體病性人手,第9章臟腑辨證正好是從證的具體病位人手,正好從不同側面來進行辨證,也足以說明本章病性辨證中的病性應有具體內容,不可與病因、病機等混為一談。那么究竟病性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寒熱是最具體的性質,虛實也可算是性質,大到陰陽二性,所以如果本章稱作病性辨證的話,就應分寒熱、虛實、陰陽3節,而不應是教材中的5節內容。六淫和疫氣證候均有或寒或熱之性,因此,內容就歸為寒熱一節。陰陽主要是盛衰,因此,第2節為陰陽盛衰。《中醫基礎理論》講人體的物質不外乎氣血津液,那么虛實也就主要是人體氣血津液的虛和實,這樣氣血津液的虛實為第3節,教材第1節為辨六淫證候,這里少辨疫氣證候。第2節為辨陰陽崖損證候,少辨陰陽偏盛證候,第3節的辨氣血證候與第4節的辨津液證候應合為一節,即第3節氣血津液的虛實辨證,至于第5節辨情志證候。由于情志是典型病因,陰陽、虛實、寒熱之分不為明確,如果教材設病因辨證的話,當在病因辨證里面講,不應放在病性辨證來談。在教材辨六淫證候的風淫證里面有:“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善行而數變,常兼夾其他邪氣為患”,這里“風為陽邪”之說法不妥,按7版《中醫基礎理論》教材也說“風為陽邪”,但筆者認為凡陰有相對性,寒與熱稱陰陽,則寒與熱相對,虛與實稱陰陽,則虛與實相對,那么風如果稱為陽邪,其對立的一面稱為陰邪應是誰呢?顯然難以找到其對立的一面。有人說風易襲陽位,善行而數變,故稱陽邪,照此說來脾氣主升、主動,脾是否也該稱做陽臟呢?顯然不能。暑邪只所以稱為陽邪,是因為暑有火熱之性,有寒作為對立面。濕邪只所以稱陰邪,是因為濕與水同出一源,而水澄澈清冷,平時偏寒之性,與熱相對,故稱作陰邪。燥邪好多教材稱為陽邪,可能考慮燥與濕相對,但筆者認為要把六淫之邪來分陰陽,其參照的標準應當是同一的,即均為寒熱,如果各自參照不同的標準,那么分出的陰邪與陽邪還有什么意義呢?因為不同的條件陰陽之分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六淫共同以寒熱作為參照標準,由于風自身無偏寒、偏熱之性,故筆者認為應無陰陽之分,只有在夏季的風,才可為陽,而在冬季的風就是陰風了。類此,燥邪自身無偏寒、偏熱之性,也應無陰陽之分,只有發于初秋氣溫者,才可為陽燥,也即溫燥,而發于深秋氣涼者,方可為陰燥,也即涼燥。教材在燥證的臨床表現里面有“小便短黃”,應改為“小便短少”。燥性干澀,本身當無陰陽之分,燥傷津液雖可致陰虛發熱,但談燥證還是應無發熱之象更妥,否則勢必造成燥證與陰虛混淆不清。在氣血辨證氣滯證的內容里面有;“臨床常見的氣滯證有肝氣郁滯證,胃腸氣滯證、肝胃氣滯證等。”這與7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所說:“氣滯有肺氣壅滯、肝氣郁滯、脾胃氣滯(胃腸氣滯)”,其內容有所不同,均談氣滯,究竟以何者為準,甚是讓習醫者煞費苦心。筆者認為應是兩本教材內容完美的結合,則更為準確。在血瘀證的內容里面有:“血瘀證指瘀血內阻,血行不暢,以固定刺痛、腫塊、出血、瘀血色脈征為主要表現的證侯”,此說法欠妥,過于片面,只說明了瘀血所導致的血瘀證,而忽略了血液運行遲緩,流行不暢,而導致的血瘀證,應改為:“血液運行遲緩,流行不暢,甚則血液瘀結停滯成積的病理狀態,是為血瘀證。”在血瘀證證候分析的內容里面有。形成瘀血的原因”。應改為“形成血瘀的原因”。這里《中醫診斷學》教材是在談血瘀證,而不是在談瘀血,血瘀與瘀血雖有很多聯系,但不可相混淆,從而偷換概念。在津液辨證的內容里面有:“津液虧虛證的臨床表現有口、鼻、唇、舌、咽喉、皮膚、大便等干燥,皮膚枯癟而缺乏彈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飲水,小便短少而黃,舌紅,脈細而數無力等。”這里“小便短少而黃”應改為“小便短少而澀”,“舌紅,脈細而數”應改為:“舌質干燥少津,脈細。”則更為合適,津液虧虛與陰虛證有密切的聯系,但亦有其本質的區別,津液虧虛即是津液不足的表現,不應當有發熱,一旦發熱,則稱為陰虛,這也即津液虧虛與陰虛的最本質區別,故津液虧虛臨床表現尚不應體現虛熱的特征。

在第9章臟腑辨證的內容里面有:“早在《內經》中對臟腑辨證已從理論上進行了闡述。”此說法不妥,最多可以說《內經》已提出了按臟腑進行辨病的觀點,因為到漢?張仲景才確立了辨證或臟腑辨證。在臟腑辨證的內容里面還有:“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將臟腑病機理論運用于臨床,奠定了臟腑辨證的基礎。”應改為:“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將臟腑病機理論運用于臨床,奠定了臟腑辨證的基礎。”或“《金匱要略》將臟腑病機理論運用于臨床。奠定了臟腑辨證的基礎。”想必更為合適,因為張仲景本人只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只是宋?林乙依據《金匱玉函要略方論》校正后而形成的《金匱要略》,即便后人均認可《金匱要略》的內容是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內容,但作為教材說:“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似乎也有點欠妥。在心病辨證里面心陽虛證的脈為弱或結代,心脈痹阻瘀阻心脈證的脈為細澀或結代,這里結代脈只在心陽虛與心脈痹阻瘀阻心脈證談,實在不妥。《傷寒論》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據此推斷,其實心血虛、心氣虛、心陽虛,甚則包括氣滯、血瘀、痰飲等病理產物阻塞,日久均可見脈結代。再依據脈診一章結代脈主病之內容,筆者分析也應當是如此,因此,心病辨證只在心陽虛證與瘀阻心脈證談結代脈,勢必給學者造成錯誤理解,誤認為只有心陽虛證與瘀阻心脈證可有脈結代,或切脈為結代必然是心陽虛證或瘀阻心脈證,編者之意可能是心陽虛比心氣虛重,心氣虛不談脈結代,而心陽虛多脈結代,但是教材是讓習醫者更加明理中醫的,而不應讓其走人誤區。在肺病辨證的內容里面有“風熱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風寒犯肺證、寒痰阻肺證”等證型,而惟獨未

見寒邪客肺證,百恩不得其解編者之意,想必有肺熱熾盛證,肯定應有寒邪客肺證,因為在第s章病性辨證飲證的內容里面就有寒飲停肺證。此外,在肺病辨證的內容里面有“飲停胸脅證”,想必還應當有“飲停心肺證”,因為在第8章病性辨證飲證的內容里面就有飲停肺心證,所以肺病辨證的內容應為十二個證型較為合適,而并非是教材中的十個證型。在肺病辨證寒痰阻肺證的脈象為濡緩或滑,脈濡緩為濕,脈滑雖主痰,但滑脈有數之感,寒痰用脈滑,似乎不合情理,由此可見,寒痰阻肺證的脈象為濡緩或滑,必予以糾正。此外,在寒痰阻肺證的臨床表現里面有“惡寒”一癥,應改為“畏寒”一詞,方妥。“惡寒”是表證的臨床表現,而“畏寒”是里證的臨床表現,這里寒痰阻肺證是里證,并非表證。類此,還有在肝膽病辨證寒凝肝脈的臨床表現有惡寒,也應改為畏寒。在肝膽病辨證肝血虛證的內容里面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此說欠妥,但不知此說源于何處?筆者認為無論男子或女子,均應以脾為后天而腎為先天,女子由于自身特點,以血為本,而肝藏血又主疏泄,所以肝對女子的月經或孕育等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但我們也不可以此而說“女子以肝為先天”。在腎病辨證的內容里面有:“腎病多虛,……,常見腎陽虛、腎虛水泛、腎陰虛、腎精不足、腎氣不固等證”,這里沒有腎氣虛證和腎不納氣證,這是一大難點,苦令一些學者難以理解,早在《金匱要略》就有腎氣丸治腎氣,我們都知道“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既然有其方,必有其法,還必有其證,難道仲景組方為腎氣丸,而不治腎氣虛證?筆者認為腎氣應當指腎的藏精、主水、主納氣功能。當腎的藏精功能不足,則為腎精不足證;當主水功能失常,水液泛濫全身,則為腎虛水泛證;當水液泛流前后二陰,大小便失其常度,則為腎氣不固證;當腎不主納氣,由于腎的納氣與肺的呼氣關系非常密切,清?林佩琴在《類證治裁?喘癥》中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也就是說肺的呼吸,一定要依靠腎的攝納,才能完成,腎不納氣必然肺也不能呼氣,因此,腎不納氣證實際就是臟腑兼病辨證內容里面的肺腎氣虛證。由以上分析,無論腎虛水泛、腎精不足或腎氣不固證,只不過是腎氣虛某個方面的描述,其實均是腎氣虛,可以說腎虛水泛、腎氣不同及腎不納氣均是腎氣虛的具體體現,而腎氣虛是它們的綜合概括,因此,教材沒有再單列腎氣虛證,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辨臟腑兼病證候的內容里面有心腎不交證臨床表現見“驚悸健忘”的說法,應為“心悸健忘”,則更為準確。在臟腑兼病辨證的內容里面有心肝血虛證,但是沒有心肝火旺,我認為還應增加心肝火旺證。

在第11章診斷思路與方法否定性資料的內容里面有:“不惡寒、無汗、口不渴、不發熱、二便調、舌淡紅等,似為陰性資料,但在某種情況下可起到鑒別、否定診斷的作用。”此說法不妥,這些資料:“不惡寒,無汗、口不渴、不發熱、二便調、舌淡紅等”,不能簡單地說為陰性資料,談陰性資料,首先要具有針對性,針對何病或何證,沒有針對性,亦只能說“不惡寒,無汗、口不渴、不發熱、二便調、舌淡紅等”為一般性資料。在常用的診斷思維方法的內容里面有:“歸納法即將患者表現的各種證候,按照辨證的基本要素進行分類歸納,……,從而認識病變的本質。”這里“證候”二字應改為“癥候”,方為妥當。

感人肺腑的意思篇10

石氏音樂頸項平衡操是在國醫大師、石氏傷科代表性傳承人石仰山教授的指導下創編而成的音樂導引功法。它將傳統古代導引術與石氏傷科論治頸椎病的特色進行有機結合,并根據五行學說的五音與五臟、五體的關系設計了悅耳動聽的音樂,讓人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鍛煉和放松身心、預防疾病、保健康復。

第一節:調衡頸項

兩臂屈肘平行交疊于胸前,右臂在上,左臂在下,掌心向下。

1.屈肘平肩開弓,盡量擴展胸部,頸項后仰,歸位;屈肘平肩開弓,盡量擴展胸部,頸項前傾,歸位。

2.屈肘平肩開弓,盡量擴展胸部,頸項左轉,歸位;屈肘平肩開弓,盡量擴展胸部,頸項右旋,歸位。

以上動作重復兩遍。

此節動作配合音樂的核心音調取自古曲《梅花三弄》,借助古琴的空靈音色的通感作用,來導引氣息。在旋律進行上,首先以環繞和逐漸上行然后下行的進行方式,以及對稱性的樂句結構來配合左右開弓。隨后,以宮徵音跳進所形成的空間感,來配合前傾后仰時傾而上拔、仰而下拽的氣息感覺。

第二節:展翅飛翔

1.兩臂自然下垂,含胸內收肩部并帶動雙臂運動,腳跟離地,身體緩緩向上引伸,然后挺胸外展肩部并帶動雙臂向外向后運動,雙手變掌下壓,與臀部齊平,身體漸漸向下,腳跟著地,雙臂回到身側。

2.兩臂自然下垂,雙手向前伸直漸漸向上伸展,抬舉過頭,同時腳跟離地,身體緩緩向上引伸,使脊柱呈反弓狀,當手抬、腳提至最大限度后,身體漸漸向下,腳跟著地,雙臂從上向后劃弧形回落至身兩側。

此節配合的音樂的核心音調取自傳統民間樂曲《江河水》,以二胡綿延而具有韌性的音色來配合氣息的導引。在旋律進行上,以8度大跳和大跳后繼續上行的進行來配合肢體的伸張和繼續擴展的感覺。

第三節:貫通頸督1.兩手上舉,雙手四指置于兩側頸肌,進行順逆時針按揉各四拍,后用兩手拇指置于風池穴,進行順逆時針按揉各四拍。2.兩手手指交叉置于頸后,頸項緩緩后仰至極,進行引伸,然后頸項緩緩前傾至極,進行屈曲。此節配合的音樂的核心音調取自傳統笛曲《姑蘇行》,以笛子清脆而溫潤的音色來配合氣息的導引。旋律進行以連貫的線條和頓挫的甩腔相結合的方式來配合前傾和后仰的過程和至極的感覺。

第四節:逢源氣血

原地踏步,雙手自然放松,左右上下搖擺,敲擊頸肩等部肌肉,同時頸項也隨著音樂節奏左右搖動。

此節配合的音樂的核心音調取自傳統琵琶曲《大浪淘沙》,以琵琶明亮松脆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來配合氣息的導引。旋律進行以短小并連續的節奏來配合氣血在身體各處的流動并達到放松的效果。

石氏音樂頸項平衡操結合了功法養生和音樂養生,具有調理臟腑功能、調節經絡氣機、調達情志不暢、恢復頸項平衡和改善機體循環的作用。

在中醫看來,頸椎病發生、發展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紊亂,最終使頸部經脈阻滯,氣血運行失常,進而導致水液代謝功能紊亂,形成氣滯血瘀或痰濕內阻或臟腑虧虛的病理狀態,進一步加速頸椎的老化與退變。因此治療中可通過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功能,達到陰陽平衡狀態。

中醫認為五臟的邪氣會留滯于四肢(心肺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胯;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本功法在練習時手臂內外旋轉、屈伸,對肘部形成刺激,從而起到暢通心肺經絡的目的。同時軀干的運動可以刺激命門和任督二脈,故可固腎壯腰,而下肢運動則可不斷刺激足三陰、三陽經,可調理脾胃,疏肝利膽,固腎健腰。

頸背部為諸脈會通之處,督脈和膀胱經均貫穿整個脊柱,對頸椎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作用。本導引法中調衡頸項和貫通頸督兩節動作均作用于督脈和膀胱經,可振奮陽氣、抵御外邪;音樂節奏與呼吸節律的配合,能調節全身氣血、疏通經絡、防治頸椎病。

注: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肚臍診斷術~金蟬肖春宏
每日一診074:臟腑兼證辨證(上)
九、多臟相關
雜篇
臟腑兼證
中醫內科學試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仪征市| 海宁市| 怀宁县| 攀枝花市| 清水河县| 隆子县| 广南县| 泰顺县| 重庆市| 天峻县| 乳源| 龙山县| 太原市| 大新县| 彩票| 奉新县| 田林县| 东乌| 徐州市| 伊川县| 绥德县| 海宁市| 临潭县| 瓦房店市| 宁陵县| 高雄县| 五台县| 高邮市| 武川县| 淄博市| 临清市| 汉源县| 玉溪市| 海南省| 洛阳市| 社旗县| 扎赉特旗| 江山市| 武夷山市| 资溪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