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經方——甘草干姜湯
2016-06-28 06:36 來源:悅中易
甘草干姜湯,出自《傷寒論》,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傷寒因誤治傷陽,引起四肢厥逆,煩躁、吐逆。《金匱要略》中記載:肺瘺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用于治虛寒型肺痿病。(參與活動請點擊:上海迪斯尼門票抽獎活動通知,文末更多精彩)
干姜辛熱溫陽,主溫肺胃之陽,辛甘合用為助陽之劑,故可治療肺、胃虛寒造成的一些疾患;誤汗下以后,表里俱虛,可用本方復陽,可治脾胃陽虛引起的胃痛及吐逆,和肺痿屬于虛寒者。
本方廣泛用于虛寒性出血。《仁齋直指方》以之“治男女諸處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朱氏集驗方》謂本方為二神湯,“治吐血極妙,治男子女人吐紅之疾……”“火神派”四川名醫鄭欽安也有類似經驗,謂無論吐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陰陽,都先止其血,大劑甘草干姜湯加血余炭,屢用屢效。岳美中曾治一鼻衄患者,衄血勢如涌泉,歷5個多小時不止,出血量達半銅盆。患者面如白紙,近之則冷氣襲人,撫之不溫,問之不語,脈若有若尤,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湯:甘草9g、于姜9g,煎服。2小時后手足轉溫,神志漸清,脈漸起,能出語,衄亦遂止,翌晨更與阿膠12g,水煎日服2次,后追訪未復發(《岳美中醫案集》150頁)。趙守真治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涼澀止藥輒愈,至夏復發,進前藥不應,后雜進溫補及消瘀藥亦不應。趙氏診時血尚零星未止,色黯而稀,又不時微咳,頻吐清涎,口淡,食納不佳,小便黃。舌潤滑無苔,脈濡緩。趙氏以六君子湯加炒側柏、焦荊芥之屬,五進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旋憶及陳修園三字經吐血章“溫攝法,草姜調”之言,予炙甘草18g、干姜(炮成炭用)9g,水煎溫服。4劑吐血少間,再3劑血全止,后用飲食調養,未另服藥。根據諸多醫家的經驗,本方治療血證時干姜多用炮姜。
在《傷寒論》中,甘草干姜湯是作為“以復其陽”的救逆劑來使用的,原文治誤用桂枝湯的汗后傷陽。臨床上誤服下劑及涼藥而傷陽者也同樣可用本方。荒木性次氏《古方藥囊》中載了兩個治驗。一女孩,感冒發熱,因大便不通,與調胃承氣湯,服后下利數次,隨即突然手足冷,煩躁悶亂,惡寒戰栗,得得打戰,呈危篤狀態,急予甘草干姜湯作—次服,危癥立愈。另一例女孩,發熱,心情不佳,飲食不進。初予小柴胡加石膏,服2~3次后手足發冷,咽干,癡呆無神,煩悶,急予甘草干姜湯很快治愈。指出本方治療因服下劑及石膏劑所致之腹中冷,手足厥逆,煩悶不適者有神效。
在使用本方時要從整體上把握虛寒的體質狀態,即患者代謝低下、惡寒明顯、面色白,舌體淡白,苔潤,手足冷,脈遲、弱、緩。在方證的識別方面,分泌物及排泄物明顯增多,清稀而無臭穢氣味是重要的著眼點。不過,當出現“咽中干、煩躁吐逆”時易誤珍為熱證,宜注意;治消渴時要與白虎加人參湯相鑒別,后者代謝亢進,脈有力;用于小兒遺尿時,要先攝x片以排除隱性脊柱裂等器質性病變。本方為溫陽之劑,但與附子類方相比,陽虛層次尚淺。本方證的進一步發展可為附子證。
本方運用常加味。治血證多加血余炭、阿膠;治遺尿多加益智仁、麻黃;過敏性鼻炎加白芷、防風;胃脘嘈雜、吞酸,伍左金丸;咳喘伍細辛五味子、茯苓、半夏;本方加附子即為四逆湯,加人參、白術即人參湯,加白術、茯苓即腎著湯。
肺葉不張肺葉不張是肺部多種疾患的并發癥之一,臨床表現為咳嗽、氣短、胸悶脹等癥。祖國醫學認為是肺中冷,“冷”是冷淡的意思,不是寒冷之意。人的肺吸氣則張,呼氣則縮。今肺中冷,肺中部分肺葉吸之不張、呼之不縮。其病因是久病傷津,津液耗傷導致肺葉虛弱無力。癥見氣短,動則尤甚,口吐涎沫,脈虛無力者,用本方溫肺復氣。
吐涎沫是指患者無明顯誘因忽然唾液特多。平時不喜飲水,食稍有不適時即腸鳴腹瀉。此種吐涎沫者,是因中焦陽虛與肺“冷”而成,尤其是肺“冷”為最。用本方加大份量至各15克可愈。
小便失禁這里是指由虛寒引起的小便失禁。這類小便失禁,是因上虛不能制下,下元虛寒,以致腎與膀胱氣虛陽微,失其制約小便的功能,因而小便失禁。用本方加大份量至各15克可愈。
本文由中易館云峰整理,部分內容參考《經方100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