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湯:
芍藥15~20g、當歸9g、黃連5~9g、檳榔5g、木香5g、甘草5g、大黃6g、黃芩9g、官桂2~5g
功能主治
具有活血調氣,清熱解毒,下血調氣之功效。主治濕熱痢,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妊娠痢疾,腹痛口渴,后重里急之證。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方之芍藥湯功能清熱解毒,調氣和血。主治濕熱痢,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方之芍藥湯具有清熱燥濕,調氣和血之功效。主治因濕熱壅滯腸中氣機,濕熱與血瘀相搏所致的濕熱痢疾,癥見腹痛,便下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
方中芍藥、當歸養血和血,緩急止痛,使血行則便膿自愈;木香、檳榔行氣導滯,使氣調則后重自除;然濕熱不除,則下痢不止,故又用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止痢;大黃既可助芩、連清熱燥濕,又可推蕩積滯下行,使積去痢自止;肉桂既可助歸、芍行血,又可防芩、連大寒凝滯之弊,為反佐藥;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藥性。諸藥合用,熱毒得解,氣血得調,則下痢膿血諸癥自。
芍藥湯證為濕熱壅滯腸中所致。濕熱下注大腸,壅滯氣機,腸中積滯不化,濕熱與氣血瘀滯相搏,而成下痢膿血,故治宜清熱行氣活血之法。方中重用白芍,取其苦酸微寒,柔肝理脾,調和氣血,而止瀉痢腹痛。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而解腸中熱毒,以治濕熱成痢之本,為臣藥。大黃苦寒,瀉熱祛積迫瘀,使積滯除、瘀血去,則下痢可止。又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當歸柔肝和血,與大黃合用,又有行瘀之用。使氣行血活,積滯得下,則里急后重自解。以上4藥為佐。肉桂辛熱,配在苦寒藥中為反佐,可防止苦寒傷中與冰伏濕熱之邪,配伍活血藥又助行血之力,甘草甘平,益胃和中,調和諸藥,與白芍相配,又能緩急而止腹痛,為佐使藥。綜合全方,共奏清熱燥濕、調氣行血、柔肝理脾、化滯止痢之功。本方的組方特點,是以清熱燥濕為本,兼以氣血并治,“通因通用”,肝脾同調,與葛根黃芩黃連湯、黃連解毒湯等純用苦寒止痢之方不同。
運用
芍藥湯是治療濕熱痢疾證的代表方劑。凡臨床上以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加減法
若熱盛傷津,苔黃而干者,可去溫燥的肉桂;兼有飲食積滯者,可加神曲、焦山楂以消食導滯;如見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者,可加丹皮、地榆等以涼血行血。如血痢則加大黃;汗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若圊如血痢,漸加大黃;汗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血痢,漸加大黃;汗后臟毒,加黃柏半兩。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不可使用本方,久痢及虛寒痢亦不宜使用本方。
惟真有實熱者可用芍藥湯,若假熱假實者誤服則死;痢疾初起有表證,久痢屬虛寒者,不宜使用本方。
現代適應證
芍藥湯常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見有瀉下不暢、腹痛里急,屬濕熱為患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