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孫 轍(江蘇高院研究室主任)
如火如荼推進的司法改革進程中,法官員額制改革無疑是最為各界所關注的。作為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的核心內容,法官員額制改革的順利實施是中國法院由傳統粗放的手工作坊式,向初步實現各類人員分工協作的現代化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而能否從現有法官中遴選出真正的優秀分子成為首批員額法官,則是檢驗法官員額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采取什么方式從現有的法官中將這樣一批優秀分子挑選出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已經披露出的有關省、市情況來看,采取考試的方法或者以考試與考核、考評相結合的方法來對現有法官進行衡量,似乎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法官應當如何考?
對此,不同地方給出了不同答案:有的地方認為應參考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形式與內容,有的地方認為考試不但需考查應試者的業務素質,還應當通過考試考查他們的政治思想素質;有的地方采取開卷形式,有的地方采用閉卷形式,還有的地方將筆試與面試結合起來;有的地方要求全員參考,有的地方要求所有助理審判員與脫離審判一線崗位一定時間的審判員一起參考,有的地方則只要求全體助理審判員參考。總之,從考試內容到形式、考試方法到考試對象等等,凡此種種,各地做法可謂各有其理。
法官應當如何考,的確是本輪司法改革各地法院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不但關系到能否通過適當的考試將符合司法改革要求的優秀人才選擇出來,而且也關系到面臨選擇的法官們的職業發展與人身抉擇,更會為今后法官入額遴選工作及未來初任法官遴選工作提供有益的經驗與借鑒,值得認真思考。
法官應當如何考,至少涉及如何對以下三個問題進行解答:一是究竟現有法官中的哪類人員適合以考試的方式加以考察?二是究竟需要通過考試的形式考察法官的哪些能力?三是究竟什么樣的考試形式才能實現或基本實現對作為法官應具備的獨特能力的考察?簡單來講即“考哪些人?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
江蘇法院剛剛公布的首批法官入額考試試卷對上述問題給出了給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思路。
一、考哪些人?
江蘇法院將參加考試的對象確定為任命三年以上的助理審判員,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一)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不參加考試體現了對現行法律及權力機關的尊重。我們知道,改革應當依法推進。按照現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審判員、審判委員會委員是經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的,代表了相關權力機關對他們作為一名合格法官的資格確認及授權,若以考試的結果作為這部分人員能否入額的選擇條件之一,則難以避免發生與相關權力機關任命相沖突的后果,這樣做的結果既是對現行法律規定的不尊重,也是對權力機關任命權的不尊重。
(二)規定任命三年以上的助理審判員參加考試充分考慮了法官職業的經驗要求。從一名合格的法科畢業生到合格的法官,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法官養成的規律決定了經驗之于法官職業的重要性絲毫也不亞于法官所應掌握的法學知識與技能。按照現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助理審判員是由本級法院任命的,經由本院院長提出、所在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可以臨時代行審判員職責,嚴格來說,助理審判員仍未完成作為一名合格法官的職業蛻變,因此,以考試的方式對助理審判員進行司法能力綜合測試是必需的。
在人案矛盾日益尖銳的當前審判實際中,助理審判員一經任命即普遍被賦予了與審判員毫無二致的審判職權,這無疑為他們更快的獲得審判實際經驗提供了可能。但這個過程仍不應過于短暫。從江蘇法院的實際來看,基層法院助理審判員在三年內一般可以辦理600件左右的案件,由此所積累的審判實踐經驗可以滿足員額法官遴選對于審判經驗的基本要求,是比較合適的。
二、考什么?
對助理審判員而言,首批法官入額考試是能否最終成為江蘇法院首批員額法官的頭道關口,雖然我們規定考試的成績并不帶入接下來的員額法官入額考核,但能否通過這場考試的檢驗,仍然是關系他們能否取得接下來與所有審判員在同一平臺上比拼審判業績、競爭員額法官名額資格的關鍵一關。很顯然,這場針對具有三年以上審判實踐經驗的助理審判員的考試不同于以往我們所熟悉的任何一項考試。
通常形式下,考對法條的機械記憶或法學理論掌握程度,更適合考察在校法科生法學知識掌握水平或者測試法科生能否獲得法律從業者的職業準入資格,而以此來考察具有一定審判經驗卻整日忙于大量案件審理事務的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則難言科學,也不甚公平;
采取案例分析的考試形式更多地指向考察參考者對法學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與對法律、司法解釋相關規定的熟悉程度,于法官而言顯然涉及面過窄,難以考察除此以外法官所必須的其他各方面綜合能力,難免考試的片面性;
以給定案例條件撰寫裁判文書的形式,雖然能夠考察法官的裁判思路,但審判實踐中從來不會有一份已經被準確歸納的現成事實放在法官面前,供法官輕松判斷,這種考試方式難以反映出法官證據分析、事實歸納能力以及審判經驗豐富程度;
而指望通過一紙試卷就能夠對法官的政治思想素質做出正確評判也是不現實的。對已經通過司法任職資格考試、具有三年以上審判實踐經驗的助理審判員而言,上述方式都難言考察的科學性、客觀性、公平性、全面性與合理性。
既然考試是為了遴選員額法官而設,那么圍繞法官職業的特殊要求來設計考題就是必然的思路。因此,法官職業必須具備的各項能力要求也就必然成為考題設計無法脫離的關鍵指標。
審判工作作為一項復雜的智力活動,對法官提出了超出一般人的綜合能力要求。如提煉訴辯雙方的攻防要點、確定訴辯雙方的爭議焦點需要法官具有較高的歸納整理能力,依據法律、司法解釋充分闡釋判決理由需要法官具備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恰如其分地運用公序良俗等支持裁判需要法官具備較高的社會閱歷與生活經驗,在法律、司法解釋缺如時依據法律原則、法律精神的要求解決問題需要法官具備較高的法學基本理論功底與法律解釋素養等等。
除此之外,駕馭庭審的能力,運用證據法規則審核分析判斷證據的能力,對程序法與實體法的了解、掌握與適用能力,裁判的方法與技巧,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裁判文書要素的熟悉等等,都是作為一名法官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期望通過一次考試能盡可能多的考察參考者們如此多方面的知識、能力、素養和技能,通常的考題設計顯然無法做到,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考題設計方式,而這種方式在試題形式上要盡可能接近法官日常工作樣態,做到以最接近審判工作實際的方式來盡可能全面地考查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
三、怎么考?
法官審理案件的核心工作無外乎三個方面:庭審、合議、撰寫裁判文書。法官庭審水平的高低當然能夠綜合地反映其司法能力水平,但遺憾的是,庭審更適于在現場以觀察的形式進行考查。合議則往往圍繞案件的爭點問題展開,難窺法官審理過程中各項能力運用的全貌,何況合議亦難以通過考試形式進行考查。無疑,撰寫裁判文書的形式是最適合用來考試的,剩下的問題就是:考題如何出?
回到審判工作實際中考查,法官因庭審而形成的內心確信當然會對其證據的審核判斷、事實認定乃至最終裁判產生重要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官撰寫裁判文書同時也是建立在對一系列法律文件、資料進行梳理、歸納、取舍、裁剪、提煉的基礎上的,這些法律文件、資料包括了當事人及其律師提供的訴狀、答辯狀、代理詞、辯護詞以及證據材料,調查筆錄、鑒定意見、庭審筆錄等等。根據卷宗材料撰寫裁判文書,正是法官每天的重要工作內容,給參考者們一本卷宗材料,要求他們據此起草出一份裁判文書,能夠較為充分地展現作為法官的各項基本功,是綜合考查法官司法能力的不二選擇。
讓法官象平常完成自己最熟悉的工作一樣進行考試,這就是江蘇法院最終確定考題形式時的基本思路與出發點。
于是,江蘇法院決定給參考的法官們設計一本“微型卷宗”。在這本“微型卷宗”中,有起訴狀(起訴書)、答辯狀(辯護詞),有各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有庭審筆錄等等一般卷宗應該具備的基本內容,各種考點要素均分散在所給定的各類卷宗材料中,所有裁判文書所需要的信息,都需要參考者從這些給定的材料中自己去梳理、提煉、裁剪、歸納,都需要參考者從給定的材料出發,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做出分析、審核、取舍、判斷,并最終撰寫完成一份文書形式要素齊全、爭點提煉準確全面、程序適用正確無誤、證據審核于法有據、事實認定合法合理、法律適用說理充分、裁判結論有理有據的裁判文書。
應當說,選擇這樣的命題形式是需要智慧與勇氣的。因為這對于整個中國法學教育界和法律實務界而言恐怕都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從某種程度上說,選擇這樣的命題形式與其說是用來考察法官綜合司法能力水平的,倒不如說更多考驗的是參與命題的專家與資深法官們,他們對命題思路的把握、考點的設計與目的、材料的擬定、評卷標準的設定等等,無不在考驗著他們在命題設計過程中的匠心獨運以及開考后接受各方檢驗時的無畏擔當。
當然,期望通過一場考試就能夠實現對法官綜合司法能力的全面系統考核與準確公平評價是極其不現實的。作為一個探路者,江蘇法院只不過在如何讓一場考試更加切合司法工作規律的本質要求方面邁出了一小步。無需否認,我們的探索仍然存在著諸多遺憾與不足,但我們由衷地希望,這一小步開啟的是一條有志司法者通往的司法殿堂的神圣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