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原告趙某(女方)與被告史某(男方)于2010年8月結婚,2015年10月生育一女史小某。婚前,雙方感情基礎一般,婚后因生活瑣事經常發生吵打,致使夫妻感情破裂。為此,原告曾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后經法院做勸說工作,原告撤回起訴,給婚姻一次機會。
2018年1月,原告再次訴至法院,認為夫妻一直處于分居狀態,無任何溝通,形同陌路,已無任何和好可能性,故請求法院依法判決:1.雙方離婚;2.婚生女歸原告撫養,被告每月支付撫養費3000元。被告同意離婚,但主張孩子由自己撫養。理由是:孩子雖然年幼,但原告工作不穩定,收入不足4000元,在南京無住房,須租房生活,也無其他親屬協助撫養,孩子跟隨被告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婚生女的撫養權歸屬。
調解結果
原、被告離婚;婚生女史小某由被告撫養,原告每月支付婚生女撫養費600元至其年滿18周歲止;原告依法享有探視權,探視時間和方式:每周六、日行使探視權,由原告到史小某住處接走,探視結束后送回。
法官說法
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法院
劉斌
本案是秦淮區人民法院采用要素式審判模式對離婚案件子女撫養權爭議進行裁判的典型案例。
該案的爭議焦點是婚生女的撫養權歸屬,原、被告對孩子感情都很深,都表示愿意撫養孩子。面對這樣的夫妻,法官對他們愛孩子的情感是給予肯定的,這是調解的基礎。而調解的思路和方法系基于當事人在庭前向法庭提交的兩張《子女撫養裁判要素審查表》。
這是一張由法院設計制作的、針對子女撫養權爭議的裁判要素、提供給雙方當事人填寫的“表格”。該表正反兩面,將法院裁判子女撫養權的各要素,以四部分共計42個子項目進行提示填寫,全面考察直接撫養人的撫養能力、撫養意愿、子女特點、近親屬協助撫養等裁判要件,同時對撫養費和探視問題作出提示。當事人在尾部簽字確認,承諾:“如實填寫,自愿提交法院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否則承擔不利后果”。法院在庭前將“表格”發放給當事人,告知其填寫和舉證要求。庭審時,將該“表格”作為當事人陳述的證據類型,組織雙方進行質證,據此認定案件的裁判事實。
本案中,雙方當事人在“表格”中寫滿了孩子的經歷和父母的條件。法官便可以利用“表格”直接展開“面對面”調解。這不僅節省對話時間,而且開誠布公,更易獲得信服。當事人及律師均在場,法官攤開這兩張表,先釋明撫養權法律規定,再強調裁判的考量要素,結合“表格”陳述的事實,可以明確指出一方的訴訟風險。一輪工作做下來,結論不言自明。于是,當事人在律師的建議下,順理成章簽訂調解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該“表格”從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則出發,基于大量司法實踐,體現出法官對子女成長所必要的物質條件、精神關懷的全面關注,還有對父母的脾氣性格、出差時段、學區房準備、(外)祖父母的照料情況等的細節考察,據此裁判的指導力和說服力增強。另外,“表格”是民訴法規定的“當事人的陳述”的證據類型,以書面形式自認的事實,可防范當事人“反言”,能夠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表格優于文字,清晰明了,有對比性,重點突出,有說服力,使家事審判提速又增效,受到當事人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