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進化論觀點,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人是比猴子更高級的動物。猴子既然都有奇妙的事情發(fā)生,對于人來說,更應該有更難以預料的奇跡。
網(wǎng)上這篇廣為流傳的文章《100只猴子效應》,充分說出了我現(xiàn)在對“通心”的感覺,激發(fā)我進一步思考有關(guān)“人類交往將經(jīng)歷第三次革命:通心”的問題,推動我使這一思想更加具體化、更具有操作性。下面就是這篇文章:
《100只猴子效應》
【點題】
達到臨界點后,群體內(nèi)部分個體的行為可以迅速轉(zhuǎn)化為群體的一致行為——這種轉(zhuǎn)變并非一定要經(jīng)過“學習”過程,而是“群體共鳴”的結(jié)果。
【定義】
所謂“一百只猴子效應”是指:當某種行為的數(shù)目,達到一定程度(臨界點)之后,就會超時空的限制,而從原來的團體散布到其他地區(qū)。對組織而言,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程度的時侯,自然而然就會風起云涌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
【問題的提出】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上世紀50年代初期,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的一群科學家,在研究日本九州宮崎縣幸島上的猴子,他們給猴子一種從來沒吃過的洋芋。起初那群猴子一直在觀望——該不該吃那些沾滿泥巴的洋芋。后來終于有一只猴子,把洋芋帶到海邊洗干凈之后吃了。其他的猴子看到這只猴子這樣做之后,也紛紛加以仿效。
很奇妙的,當?shù)搅说谝话僦缓镒釉谀7虑逑磿r,卻發(fā)生驚人的變化——從來沒有學習過洗洋芋的猴子,突然在一夕之間,幾乎都學會了這種新的方式;也就是說,其他不知道如何洗洋芋的猴子,雖然沒有跟已經(jīng)學會的猴子接觸,可是竟然也知道這個方法。
更令人驚訝的是,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guān)連或接觸。
【原理】
英國的科學家謝瑞克(Rupper Sheldrake)認為:不斷重復的行為會形成一種記憶,即不經(jīng)思考也能夠反應。一百只猴子的重復動作,形成了一種“磁場區(qū)域”,其他沒有學習過的猴子與這個“磁場區(qū)域”產(chǎn)生“共鳴”,而學會了這些行為。
【應用】
從組織學習的觀點而言,任何新的學習或改變,都必須有人不怕失敗,勇于嘗試,先跳出來當?shù)谝恢缓镒樱渌瞬艜滦АT僬撸凇皥F隊學習”(Team learing)之前,先要有一個“學習團隊”(Learing Team),由他們帶頭起示范作用,再逐步拓展影響范圍。直至一個組織要有很多人認同之后,才會達到所謂臨界點—產(chǎn)生快速的傳播效果。依據(jù)日本管理大師船井幸雄先生的看法,有7%(約一成左右)的員工接受,就會有驚人的進展。當然西方的管理專家也有人認為,在推動企業(yè)變革的過程中,只要有超過20%的員工認同,領(lǐng)導階層就可以大膽地進行變革。
我的感想
好一個“群體共鳴”!我相信這種情況:“達到臨界點后,群體內(nèi)部分個體的行為可以迅速轉(zhuǎn)化為群體的一致行為。”至于這種轉(zhuǎn)化是否真的可以不經(jīng)過“學習”的過程,發(fā)生這種轉(zhuǎn)化情況的群體還需要有哪些條件,也許還需要進一步的嚴格的研究。但“群體內(nèi)部分個體的行為可以迅速轉(zhuǎn)化為群體的一致行為”的現(xiàn)象是大量存在的。該文用了一個“群體共鳴”的概念。這也很有意思。如果猴子吃洋芋的這一行為可以產(chǎn)生“群體共鳴”的話,那么人類的“通心”行為就更不消說了!“通心”的能力是人類的“類本能”(即與本能類似,又不同于本能,有先天遺傳因素,其表達又必須經(jīng)過后天的學習)。人類的個體或多或少地程度不等地都有過與他人“通心”,或者“被通心”的經(jīng)驗,一旦“通心”行為能夠得到大力宣傳,大家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如果“通心”的理念和方法能夠得到大力宣傳,大家也很容易有興趣去學習。
該文寫道:“對組織而言,只要認同某種觀念或行為的人,達到一定程度的時侯,自然而然就會風起云涌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支持。”這看起來有點像社會心理學所說的“從眾心理”。但如果一般的觀念或行為都能夠引起“從眾心理”的話,像“通心”這樣的觀念或行為就更應該如此了!“通心”的觀念與行為具有這樣的特點:
1、 它與人們的強烈的內(nèi)在基本需要相連接,包括人們的歸屬、自尊、自我實現(xiàn)需要。它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滿足這些需要最優(yōu)的途徑。在社會交往中,作為“被通心者”,他人與自己“通心”可以讓自己真實地體驗到這些需要的滿足,從而得到成長。作為“通心者”,不管自己是為了滿足什么目的,自己對他人的“通心”的行為都會使自己這些目的的滿足如愿以償。這樣,人們在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終將減少不通心的行為,走向“通心”的道路,因為不“通心”使大家碰壁,只有“通心”才能夠改善大家的生存狀態(tài),提升大家的生存質(zhì)量。
2、 “通心”的行為具有“類正反饋效應”(即類似“正反饋效應”的效應)。也就是說,一個真正通心的行為,如果說不是必然導致的話,至少可以大量導致或者促進更多的通心的行為的產(chǎn)生,包括“通心者”和“被通心者”的行為。對于“通心者”來說,一個真正通心的行為,會引起“被通心者”的愉快反應和感謝。這種愉快的反應和感謝會使他在一定條件下愿意以同樣的通心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對于“被通心者”,這次“通心”經(jīng)歷是一次學習,使他明白如何對待他人,就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在日后他會模仿這種“通心”的行為。
3、 “通心”的行為導致雙方的成長。而成長意味著有更強的“通心力”。“通心力”的提高使我們在交往中更能夠“通心”。
“從眾心理”一詞的使用一般帶有貶義。“通心”的觀念或行為由于具有以上這些特征,將賦予“從眾心理”以新的正面的含義。褒義的“從眾心理”將使“通心”的理論和方法得到迅速傳播。
全人心理學關(guān)于“通心”的實踐已經(jīng)有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包括從一個全人心理學學員開始,連帶改變了家庭的許多成員的故事。該文寫道這樣有趣的現(xiàn)象:“沒隔多久,洗洋芋的新行為竟橫越海洋,傳到對岸大分縣高崎山的猴子,可是這兩群猴子完全沒有任何關(guān)連或接觸。”——不管這是不是實際的情況;如果是實際情況,也不管這中間有什么奧秘。——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有時候都會發(fā)生類似“質(zhì)變”的奇跡,而這個“質(zhì)變”的詳細過程是難以清晰觀察和描述的!
如果說其它“質(zhì)變”行為難以描述清楚的話,“通心”這一行為引起的“質(zhì)變”就不同了。全人心理學目前從心理治療角度對于“通心”的 研究,已經(jīng)具備了更清晰地描述“通心”引起“質(zhì)變”的行為的條件。在心理治療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咨詢師能夠與當事人通心的時候,當事人馬上就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而當“通心”能夠在心靈的更深層次發(fā)生的時候,當事人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不管猴子吃洋芋是否多少還是一個“故事”,組織行為學已經(jīng)更清晰地給出了這樣的說法:7%(約一成左右)的員工接受,就會有驚人的進展。只要有超過20%的員工認同,領(lǐng)導階層就可以大膽地進行變革。組織行為學的這一研究使我們關(guān)于“人類交往將經(jīng)歷第三次革命:通心”的猜想更加具體。“心靈相通,一通百通!”普及“通心”,更要“通心”。我們應該從哪里開始?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首先是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愛好者以及一切看重成長的人。首先在他們之中普及“通心”,讓心理咨詢師、心理學愛好者以及一切看重成長的人首先成為人類的7%!
關(guān)于“通心”的理論與實踐,也傳達給大家一個樂觀的信息:盡管現(xiàn)在世界上暴力事件還層出不窮,一些地方仍然硝煙不斷,但人類始終要進化,進化的方向之一,是變得更加通心。人類的進化,重要的是心靈的進化。心靈的進化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通心力”的提升。人類將變成越來越會通心的動物。
進化是人類的硬道理,發(fā)展是社會的硬道理,心靈成長是人的硬道理。
我們是否希望自己今后能夠活得更自在呢?
我們是否希望看到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加和諧呢?
我們是否希望看到這個地球變得更適合人類其他生物共存呢?
“通心”至少給肯定回答上述問題增添了信心。
“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向《第100只猴子》文章的原創(chuàng)者表示感謝!同時,由于在網(wǎng)上查到的這一文章都沒有署名或者注明出處,故轉(zhuǎn)載時沒有注明出處,特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方便,請您看到此文后與我聯(lián)系。或者如果有好心的網(wǎng)友提供線索,也表示誠懇的謝意!)
——許金聲《第三次革命: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