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是一個人才薈聚、英雄輩出的時代。在三國想爭天下,沒有人才輔佐是萬萬不行的。小縱認為在各種人才之中,又以懂奇謀戰策的謀臣最為重要。劉備前半生一事無成,就是因為沒有能為他出謀劃策,決勝千里的謀臣。
說到三國的謀臣,聰明的、厲害的人太多了,簡直不勝枚舉,比如郭嘉、賈詡、司馬懿等等都是一時之杰。但小縱認為,三國其實也并不是所有謀臣都那么聰明,有一位謀臣就堪稱是三國最愚蠢的謀臣之一,坑死主公坑自己,他靠自己的無能徹底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小縱說的這個人,就是袁紹麾下的重要謀臣郭圖。郭圖,字公則,乃潁川人,袁紹在謀奪冀州時候,受邀成為袁紹謀士。
這個到底是誰呢?他就是袁紹麾下的謀臣郭圖。郭圖,字公則,潁川人士,在袁紹奪取冀州時,投奔袁紹賬下成為謀士。作為謀士,郭圖不但沒有給袁紹出多少良謀奇策,還屢次向袁紹父子出餿注意,關鍵袁紹父子對郭圖還很言聽計從。小縱可以負責任地說,袁紹坐擁四州之地卻被曹操打敗,郭圖可謂是“功不可沒”。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此時袁紹已經占據了冀州、并州、青州三州,并在河北與公孫瓚爭奪幽州,戰斗非常激烈。而此時,漢獻帝在洛陽被李傕、郭汜所逼,漢室朝廷開始離開洛陽向東流浪。袁紹的謀臣沮授審時度勢,向袁紹獻策,希望袁紹率兵迎接天子,從而“挾制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本來已經準備聽從沮授的建議,三軍將士甚至已經做好了出兵的準備,可此時“三國第一坑”的郭圖卻跳出來唱反調,他對袁紹說:“漢朝王室衰敗,想振興王室太難,現在天下英雄崛起,又怎么能容納天子?現在接來天子,動不動就要上書奏聞皇上,服從則權力太小,不服從則違抗皇命,這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么?”
袁紹被郭圖這么一攪合,便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很快這個機會被曹操抓住,曹操從此“挾天子而令諸侯,執天下牛耳”,從此天下四方的人才,皆紛紛投奔曹操,曹操勢力得到極大的增強。
但郭圖卻不管什么“挾天子”不“挾天子”的,他的坑人生涯還在繼續。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終于剿滅了心腹大患公孫瓚。此時的袁紹,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和幾十萬軍隊,再加上四世三公的名望,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
于是,袁紹想要發兵南下剿滅曹操,進而統一天下。此時,沮授再度向袁紹建議:“明公(指袁紹)現在剛剛滅了公孫瓚,地盤還不穩固,百姓疲憊窮困,倉庫沒有積余,應該休養生息,數年之后我們再發兵南下,屆時我軍必然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這時郭圖又跳出來反對,也不知道他是想拍袁紹馬屁,還是他平時和沮授關系不好,郭圖說:“以明公(明公)您的英明神武,配上河北的兵馬強盛,征討天下何人不可勝?何必拖延幾年,浪費歲月!”
袁紹也是庸主,又一次聽從了郭圖的建議。于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
官渡之戰中,在曹操親自率軍偷襲烏巢的時候,袁紹再度聽從郭圖的建議,不出兵救援烏巢,而命高覽、張郃率軍進攻曹軍大本營,結果烏巢救援不及,曹操的大本營也早有防備,袁軍大敗。事后,郭圖在袁紹面前,又誣告張郃、高覽戰敗是因為二人早有異心,高覽、張郃在萬般無奈之下,被逼得叛袁降曹。
官渡之戰失敗后,袁紹徹底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不久憂憤而死。郭圖繼續侍奉袁紹的長子袁譚,正是因為他在袁譚身邊不斷出餿主意,導致袁譚和袁尚大打出手,袁氏開始了內斗!由于袁譚內斗失敗,郭圖竟然向袁譚獻策,讓他聯合殺父仇人曹操,進攻自己的親兄弟袁尚!
曹操面對此良機,自然是求之不得,趁著袁氏兄弟內斗,加上袁譚這個“帶路黨”,曹操侵吞河北出奇的順利,很快曹操就干掉了袁譚和袁尚兄弟。后來魏文帝曹丕,曾評價郭圖道:“袁紹亡于審配、郭圖?!?/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