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說歷史
中國封建社會有句古話: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許多出身寒門的有志青年,苦讀十余載,期盼著鳳凰騰達的一天。然而,封建社會自然是世襲居多的。那些寒門士子成功的幾率是超級渺小的。一個地方幾十甚至上百年能出一個踏上仕途的那已經是很值得慶祝的了。
然而,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有3000多位官員。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就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裴氏家族自秦漢發展起來,歷經數代歷史的洗禮,到隋唐時,家族達到極省。
據《裴氏家族》統計,單單裴氏一個家族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流中,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正史立傳與載列者達600余人;留名后世者,不下千余人。這里不僅出高官名仕,更有皇親國戚。裴氏家族因其名望,多次與皇室聯姻。前前后后,出過3位皇后,4位太子妃,2位王妃,21位駙馬。
現在,我們來介紹幾位裴氏家族的名人。隋朝名臣裴政,受隋文帝命制定《開皇律》;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我國第一位“外交官”;裴寂扶李源起義,打下大唐盛世的根基;裴耀卿一代宰相,治理漕運,保證南糧北調的進行;一代賢相裴度,更是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也正是由于這個小村莊里出了這么些的達官貴人,這個村莊被稱為“宰相村”。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多喜歡描寫那些名人居多的地方。然而,這個本應高調的小山村,卻是十分低調的。按理說,出了這么多高官貴婦,村里自然紅墻綠瓦。但事實卻是這個小山村保持著自己一貫原有的低調。
除了這點讓人不解以外,還有一點人們也是很關心的。一個小山村有這么多名人,這是為什么?首先,人們可能會說,那肯定是風水好。要說風水好,誰敢跟皇室比。皇家之地,風水自然是極好的。然而,皇家最多也就撐上幾百年,不也覆滅了。所以,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其實呢,裴氏家訓的流傳與繼承,才是裴家發揚光大的原因。裴家明文規定:貪官污吏者不得進祖墳;辱沒家風者,不得進祖墳;生不為秀才者,不得進宗祠。
古人安土重遷,因為這句家訓,從這個村莊走出來的3000名官員,竟然無一人貪污。不得不說,優秀的基因需要傳承和銘記。
除此之外,裴家每戶人家的門樓上都端端正正地寫著“耕讀傳家”,以此來激勵子孫后代。也正是裴家這種嚴謹的家風家風,裴柏村自是沒有深宅大院、萬貫家財的。有的只是史書工筆里的名相才子。
家風恒久存,子孫永銘記。家風家訓像一座燈塔,照亮子孫前行的路。同時更像一種誡條,敦促后人的行為。一個好的家風家訓自會帶來好的后人,無關乎風水,只關乎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