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畫廊
朝鴻,1960年生于北京,1985年9月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1989年7月畢業。
1994年3月赴日本研學,從此開始二十年的(大陸,東洋,西洋繪畫之比較)這一課題。
1996年4月考入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科研究生院,1998年3月畢業,獲藝術學碩士學位。獲岡本財團國際藝術獎學金,獲朝日啤酒國際美術獎學金。
1996年11月大學院學習期間赴歐洲英法意三國考察西方美術
2005年再次赴歐洲德國荷蘭比利時考察,對中世紀古典繪畫產生極大興趣
2006年赴絲綢之路甘肅新疆考察壁畫藝術
2009年10月從海外歸國
2011年4月作為海外人才引進入天津大學工筆重彩研究所,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授巖彩,重彩水墨,坦培拉新材料以及屏風繪,屏障畫等新媒介的制作。經過三十年的個人繪畫創作生涯,形成了獨特的重彩水墨與工筆巖彩新畫風。
A R T
唐韻古香
隨心賦彩
隨心賦彩
——文/朝鴻
2010年在海外生活了十八年的我回到了故土,開始了大學教書的生涯。
▲ 絲路春月圖丨135×68cm丨
這許多年的漂泊與思考使自己在藝術上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一直希望把上千年的水墨傳承定式用色彩沖開,完成一幅幅屬于自己風格的、沉淀著許多年體現自我修養的畫面。
▲ 宮女閑聚圖丨68×13cm丨
顏料在中國畫中是不可缺少的素材,在墨的濃淡韻味中能否施好色彩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 敦煌印泉丨135×68cm丨
宋代以前繪畫色彩的塊面和線條相互相成,且多施以石色,色彩斑斕凝重,文人寫意畫發展以后墨的韻味占居首位,講究濃淡干濕、墨分五色,色彩退居為輔助材料。
▲ 高士論道圖丨68×135cm丨
隨著當今世界的多元化,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寫意繪畫的一個新的挑戰,在這一課題中,不少前輩畫家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典范,象林風眠、劉海粟、吳冠中等等,他們在西洋與中國傳統的色墨結合上都找到了非常適合的繪畫語言。
▲永樂宮印象一丨135×68cm丨
九十年代初開始我只身到海外探索東洋色彩以及西方色彩對中國繪畫的影響,從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的色彩組合到明治時期美人畫的重彩應用,都是我研究的主題,以此同時多次游歷歐洲,大量瀏覽了羅馬教堂中的中世紀的壁畫,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西畫在精神和技法上與中國工筆畫有許多相同之處,文藝復興前后的坦培拉技法也非常打動我的藝術靈感,西方近代繪畫中的分離派、立體派、點線構成等等,都對我寫意繪畫的改革理念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出浴圖二丨68×68cm丨
尋找西方與東方相融合的道路,并不是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叛逆,而是更加豐富中國畫內在的涵義,同時也是和大自然中自有的萬千色彩相和諧的。
▲ 唐宮印象丨68×135cm丨
在中國畫墨與色的融合中,其制作過程令人興奮,從開始落墨著色到最后的作品完成,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張作品都是不能從新復制的,這些都是再激發我繼續探索、繼續創造的源泉。也許這就是水墨重彩繪畫藝術的魂的魅力。
▲ 唐宮仕女丨135×68cm丨
最近我在嘗試[唐代繪畫作品意臨系列]的創作,這是一個氣韻與構成解體再組的過程,其中對那些深深印在人們腦海中的名作,我不是按圖照抄,而且從其形的美、色的艷中尋找精華,根據自己的需要植入有趣因素,形成原創式的、自我摸索形成的墨浸色染的效果。如繪中我所描繪的唐太宗李世民,右半邊是根據閻立本的《歩輦圖》繪意,左半是把昭陵六駿的六匹戰馬搭配一組,色與線的對比,完成了李世民帝王對征戰的追憶和奢華的生活。
▲ 仿步輦圖丨68×135cm丨
模寫是一種創作過程中的手段,中外大師們也有過類似的行為,如畢加索作品中也原樣采用過馬奈的巜草地上的午餐》這幅構圖,還有運用戈雅的作品《5月3日的槍殺》而模來的畫作,以上充分表現這種借鑒是一種精神上的吸收。張大千不少畫作也是模仿得來,如仿仇英山水,仿趙孟頫高士圖、仿石濤山水等等,雖是臨模,更是意情的發揮,同樣被尊為傳世經典。
—2018年4月29日
于天津大學工筆重彩研究所
▼作品賞析
————CHINESE PAINTHING
▲ 仿游春圖丨68×135cm丨
▲ 仿簪花仕女圖丨135×68cm丨
▲ 禮佛圖丨68×135cm丨
▲ 敦煌伎樂圖丨68×135cm丨
▲ 永樂宮印象二丨135×68cm丨
▲ 宮樂圖丨68×135cm丨
▲ 仿洛神圖丨68×135cm丨
▲ 絲路駱玲丨135×68cm丨
▲ 宮花圖丨68×135cm丨
▲ 出浴圖丨68×68cm丨
▲ 花中君子丨138×90cm丨
▲ 樂府曲圖丨68×135cm丨
▲ 敦煌伎樂圖二丨68×135cm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