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皇嬴政厲兵秣馬,歷經10年南征北戰,最終,一掃六合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他為了鞏固政權,建立中央集權制,同時,他認為,歷代統治者,沒有誰的成就可以和他相提并論,所以,自稱“始皇帝”。
皇帝的制度也在此時應運而生,并且,此制度的出現更是催生了宮省制度。
實際上,皇帝所統領的不僅僅是管理天下民眾的官僚機構,還有一個極其龐大的家族體系。這個體系則包括了后宮嬪妃,帶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還有那些做了閹割手術侍奉在側的隨從,其中,最不容忽視的一個部分就是“宦官政治”。
“宦官政治”是中央集權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因為,太監是最容易接近天子的人,皇帝吃喝拉撒睡,皆是這群人在照顧。久而久之,他們憑借著這樣的優勢,便能夠輕易的獲取皇上的信任,并且,以此作為踏板,來擴大自己的權利。
然而,人總是不能輕易得到滿足,嘗到權利的滋味之后,就想擁有的更多,心底欲望的魔鬼一旦現身,就無法消滅。所以,他們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利,不惜卷入權利的漩渦,在里面轉圜謀劃,不可避免的打破原先政治局勢的平衡,使各方斗爭更加復雜,令人頭疼。
據悉,史料對于宦官一詞的解釋是:“專門給皇帝極其親屬使喚的男性奴仆。”先秦和西漢之時,不是所有的宦官都經歷過閹割,東漢開始,才有宦官必須閹割的規定。到了明代時期,宦官被叫做太監,主管十二監。這個朝代的太監人數多達十萬,是所有朝代中宦官規模最為巨大的。這些人各司其職,分布在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
其實,在朱元璋設立內廷二十四衙門之時,同時,鑒于歷朝以來宦官專權造成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詔規范、限制宦官的行為。他曾對侍臣言道:“此曹止可供灑掃,給使令,非別有委任,毋令過多。”此外,他還定下規矩,“內侍毋許識字”。但是,之后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卻沒管朱元璋的告誡,自此,“二十四衙門”徹底被宦官霸占了。
在“十二監中”,權利最大的就是司禮監,司禮監總管太監的大小事務,領頭的老大還要兼職管理東廠。眾所周知,東廠是屬于皇家軍事機構,由此可見,總管太監獲得的權利之大。此外,司禮監還設有提督太監一個、掌印太監一個、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四到九個。這兩個職位的人數視情況而定,并不固定。
據悉,傳說中天下第一的曹公公曹化淳,就是借了司禮監的東風,才混得風生水起得以大展拳腳,不得不說,司禮監真是好一塊寶地啊!
十二監中的御用監則主管皇家陵墓,還有宮殿修造,采辦妝奩器具。御用監,顧名思義,負責采購皇帝日常使用的物品。司設監負責管理儀仗隊,三個部門都分別設有一名掌印太監,主持日常事務。御馬監是僅次于司禮監的部分,也是一個有油水的地方,能夠在此處謀一個差事,也是十分不錯的。
神宮監負責管理打掃各個廟堂,使這些地方保持清潔。尚膳監負責管理各宮飲食,設有三個管事職位---掌印,提督,總理太監各一位。尚寶監負責管理珠寶玉器和兵符等物,直殿監的職責是打掃各宮,使皇宮看起來毫無灰塵,潔白如新。都知監原本的職責是管理各監遷移,來往之事,后來,演變成了跟隨圣駕,清除道路兩旁閑雜人等的機構。
說完了這十二監,我們來嘮嘮“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第一個負責薪資、炭火的發放,第二個負責在早朝之時鳴樂和宮廷演出彈奏曲子,第三個負責管理紙筆墨水的分配,第四個負責管理宮中的澡堂和浴室。
在四司之下還有“八局”:八局中的兵仗局主管兵器的制造,包括各種長劍,大刀,矛盾,盔甲,弓箭。銀作局主要職責是打造金銀飾物,供嬪妃們佩戴。浣衣局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負責清洗主子們的衣物,大多都是地位低下的宮女在里面供職。
巾帽局和針工局,一個負責縫制鞋靴帽子,一個負責縫制衣物。內織染局則是負責織染綢緞,酒醋面局則負責購買烹飪之時所需的各種佐料。最后一個說到的司苑局,光看名字可能猜不到它的主要職責,了解之后才知道這個部門是負責管理蔬菜瓜果的。
除了上文中說到的十二監八局,皇帝還設立了“十庫”。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專人負責,繁多的機構需要大量的太監供職,龐大的數目為宦官干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其中,最甚的便是永樂皇帝為了鞏固皇權,下旨設立了東廠,負責偵查王公大臣的行蹤。要說這東廠,在朱棣時期,它的主要任務是稽查反叛力量,主要負責逮捕、緝拿,錦衣衛則主要進行審理、關押。
東廠和錦衣衛在合作中互相監督,也有錦衣衛的得力干將會被抽調到東廠工作。東廠歸屬于司禮監管轄,司禮監乃是宮中第一大衙門。由此,有人就說司禮監是最有權力的部門。后來,還衍生出了西廠和內行廠,太監甚至代替皇帝書寫詔令。
這些做法無疑都在加大宦官的權利,最終,致使明朝毀滅在太監手中,真真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