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人的角度看來,如果項羽推翻秦國后,選擇稱帝而不是分封十八路諸侯,那么天下就是項羽的。然而項羽卻自稱西楚霸王,“王”而非“皇”,這就注定了項羽的政治前途。
那么項羽為什么放棄稱帝,選擇當區區一個西楚霸王?
分封制是當時的主流思想
項羽當時推翻秦朝,秦朝完成一統之前是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時代,但名義上還是周朝的統治。也即是說,周朝實行分封制,統治了將近800年的時間。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秦國二世而亡。當時的人包括項羽都認為,分封制才是維持國家穩定的制度。
因此,項羽推翻秦朝后,恢復分封制在當時看來是極其合理的。
十八路諸侯的反對
項羽起兵時打的旗號是推翻暴秦,恢復六國。既然成功推翻秦朝,那么目的已經完成了,按照之前的約定應當恢復原來各國自治的局面。此時,十八路諸侯都蠢蠢欲動,秦朝尚未推翻時,他們因共同的敵人團結在一起,現在敵人消滅了,就開始為了各自的利益暗流涌動。
后來劉邦擊敗項羽時,實際上是聯合各路諸侯聯合對抗項羽,由此可見,當時十八路諸侯并非無條件支持項羽。
項羽的政治眼光短淺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項羽的政治水平太差。項羽是百年一遇的大將,卻不是個合格的君主。從兩點就可以看出:第一,鴻門宴婦人之仁放過劉邦,這個未來將他置于死地的勁敵;第二,推翻秦朝后,大肆封賞十八路諸侯,對自己的部下卻十分吝嗇,造成手下將領不滿,埋下了隱患。
項羽沒有意識到統一才是天下的趨勢,在推翻秦朝后,志得意滿,自封西楚霸王,大肆分封諸侯。但沒想到最終諸侯反而因封賞不均,紛紛起義反抗項羽。
項羽缺乏歷史觀和大局觀,追求個人義氣,做事意氣用事,他的人生理想不是成為秦始皇一樣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是周天子一樣平衡六國的君主。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選擇,最終造成自己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