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股東侵害公司行為引發的公司與中小股東“雙層”賠償請求權辨析

原標題:王力博:大股東轉移公司利潤等侵害行為所引發的公司與中小股東的“雙層”賠償請求權辨析

摘要

大股東轉移公司利潤既是資本市場的突出問題,更是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難題。大股東轉移公司利潤既造成公司資產減少,同時也造成了中小股東的可分配利潤減少,還使中小股東因公司的資產減少而使所持股權的價值降低。公司啟動追究程序或股東代表訴訟以追償利潤損失,與中小股東依據《公司法》第二十條向大股東主張其遭受“可分配利潤損失”的賠償責任或者主張“股權價值損失”的賠償責任,這兩個針對同一侵權行為、同一侵害標的的“雙層”賠償請求權,并不可同時主張,兩者既具有沖突性又在特定條件下具有更替性。

公司是股東的。資本多數決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石,也是公司區別于其他組織的基本特征。大股東向公司投資最多而持有股權比例最多,是公司的最大利益攸關方。也正是因此,大股東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介入最多,擁有對公司的控制權最大。通常情況下,大股東的利益目標與公司的利益目標是正相關的、一致的,但是,公司又是聚集了大中小股東、外部債權人的“利益聚集體”,大股東與其他中小股東利益目標并不盡相同、有時完全沖突。因而,經常發生大股東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漠視甚至損害中小股東利益而濫用對公司的控制權。大股東轉移公司利潤既是資本市場的突出問題,更是眾多非上市的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難題。

我國《公司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明確禁止股東濫用控制權和股東損害公司、其他股東利益的賠償責任[1]。但是,《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對于股東濫權的同一侵權行為引發公司資產損失、中小股東的可分分配利潤損失或股權價值損失“兩個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邊界與主張賠償的條件未加區分和界定,這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對大股東轉移公司利潤等侵權行為在什么情形下侵害的是公司利益、在什么情形下侵害的中小股東利益認定,產生爭議和混亂。公司啟動追究程序或股東代表訴訟以追償利潤損失,與中小股東依據《公司法》第二十條向大股東主張其遭受“可分配利潤損失”的賠償責任或者主張“股權價值損失”的賠償責任,是針對同一侵權行為、同一侵害標的,兩者形成一種“雙層”結構的賠償請求權。

大股東通過非公允關聯交易等手段將公司利潤轉移至大股東控制的其他實體,對本屬公司的利潤進行“侵蝕”和“掏空”,這直接侵害了公司的財產權。公司當然有權追究大股東的侵權責任,但公司的董事會通常會因受大股東控制而使公司對大股東的追償程序的啟動“失靈”。為此,《公司法》第一五十一條[2]設定了董事會啟動機制“失靈”情形下,由監事或監事會啟動公司追償程序的機制;如監事或監事會啟動程序仍舊因大股東控制而“失靈”,還可以啟動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作為“最后防線”,以制衡大股東的控制權。

大股東轉移公司利潤在造成公司損失的同時,也造成了中小股東的利益損害:一方面是,公司的利潤被大股東轉走后會使公司的利潤減少,進而在公司分配利潤的情形下使中小股東的可分配利潤減少;另一方面是,公司利潤被大股東轉走即意味著公司的“資產”減少,致使公司的價值降低,中小股東所持股權的價值相應降低。那么,在此情形下,無論公司是否啟動追究程序或股東代表訴訟,中小股東能否依據《公司法》第二十條向大股東主張:(1)其遭受“可分配利潤損失”的賠償責任;(2)其遭受“股權價值損失”的賠償責任?

股東取得利潤分配是股東自益權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股東投資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股東取得利潤分配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公司有可分配利潤,這是分配利潤的現實條件。“無盈不分”,是公司分紅的基本規則,公司沒有經營利潤或者所產生的利潤已經彌補了歷史虧損時,就不存在分配利潤的可能性。(2)公司股東會已形成分配利潤的決議,這是分配利潤的程序要件。因為公司產生利潤并不必然進行分配,公司股東會可決議將產生的利潤不進行分配而用于擴大再生產以期獲得更多的長遠利益。如公司沒有形成分紅的決議,不但股東無權主張分配,司法也不應介入干預或強制公司分紅。(3)公司股東會既可以決議對公司的利潤全部進行分配、也可以決議只拿出部分利潤進行分配,既可以決議以現金分紅也可以決議贈股或“贈股+分紅”形式分紅,這是分配利潤的范圍和形式。股東可分配利潤的范圍并不一定就公司所產生的全部利潤,公司股東會決議分配范圍以外的利潤股東無權主張進行分配;向股東以贈股形式分紅,既可以使股東的股權數量增加而使股東獲得“收益”,也可以實現將利潤留存在公司以擴大再生產。

在大股東將公司全部或部分利潤通過非公允關聯交易等轉走后,必然會使公司的留存利潤減少,只有公司基于其“資產”被侵占而追償;公司將被轉走的利潤追償回來后,隨即納入公司的利潤并成為公司的“資產”;再由公司經過股東會決議程序和滿足上述條件后,才向股東進行利潤分配。也就是說,公司追回被轉走的“利潤”后,并不當然會向股東分配,股東獲得分配被轉走“利潤”只是一種可能性,并不具有現實性,只是一種期待利益而非現實權益。對于股東這種期待利益和可能獲得的分紅,并不是實際權利,股東當然無權向大股東主張可分配利潤減少的賠償責任。(2017)最高法民再8號《民事裁定書》認定大股東利用非公允關聯交易所轉移的利潤屬于公司財產[3]。再進一步講,如果允許股東向大股東主張可分配利潤減少的賠償責任,則等于承認公司利潤分配的強制性而非基于公司決議。因而,在中小股東仍然持有股權的情形下,中小股東是無權向大股東主張其可分配利潤減少的損失,只能由公司主張因大股東轉走利潤所導致的資產損失。

就中小股東因大股東轉移利潤而遭受的股權價值降低損失而言,在中小股東仍然持有股權的情形下,其股權價值降低的損失并未實際發生,也就是說在股東持有股權的情形下,公司資產的減少或增加所引發的股權價值降低或上漲對股東而言,只是“浮虧”或“浮盈”,股東的股權價值沒有實際損益;并且,公司向大股東追償被轉走的利潤后就必然會使公司價值恢復正常,中小股東持有股權的價值也同樣得以恢復。特別是,《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已經設定了董事會、監事或監事會和股東代表訴訟依次啟動的“三重”救濟途徑,可以保障追回轉走利潤以使公司資產和股權價值得以恢復。因而,在中小股東仍然持有股權的情形下,中小股東也無權向大股東主張其股權價值降低的損失,其股權價值降低損失可通過公司向大股東追償被轉走的利潤而使公司資產損失得以“填平”,進而使中小股東的股權價值降低損失得以恢復。

但是,中小股東在大股東轉移利潤而遭受的股權價值降低后,轉讓了其所持股權,則其股權價值降低的“浮虧”變為其股權轉讓價款減少的實際損失,中小股東可否向大股東主張損害賠償責任呢?

“有損害必有救濟”,中小股東將股權轉讓而退出公司,其股權價值的降低由“浮虧”變成轉讓價款減少的實際損失,而中小股東股權所得轉讓價款減少是因大股東轉走利潤的侵權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害結果,此時中小股權有權追究大股東的損害賠償責任。因為:一是,如果認為中小股東已轉讓股權而退出公司,既無權就應屬公司資產范疇的“轉走利潤”進行主張,也無權提起股東代表訴訟,則必然會使中小股東所遭受的股權價值損失無法得到救濟。“無救濟即無權利”,在中小股東遭受大股東侵害而不給予法律救濟,這無異于對大股東的侵權行為進行“鼓勵”。二是,中小股東將其股權轉讓給受讓方時,是按照價值已經降低的“現狀股權”進行的轉讓,受讓方取得該“現狀股權”支付的也是基于現狀的作價,也就是說受讓方支付的轉讓價款中和原股東所轉讓的股權內函中并不包含“因大股東轉走利潤所減損的股權價值及索賠權”,該部分價值和索賠權并不隨股權轉讓而發生轉移,除非轉讓雙方另有約定;并且轉讓雙方如約定包括“因大股東轉走利潤所減損的股權價值及索賠權”,股權轉讓價款肯定有異于單純轉讓“現狀股權”的價款。

當然,還會出現一種極端情況,即:公司啟動追究大股東轉走利潤的侵害責任,中小股東也在其轉讓股權后追究大股東轉走利潤導致其股權價值損失,兩個追究程序同時或先后發生。此時,大股東是否會面臨重復訴訟和雙重賠償?

這種“雙重主張”的極端情況在公司場合并不是唯一的。例如:股東欠繳出資時,既可能面臨公司向其追繳,也可能面臨公司多個債權人在公司缺乏清償能力時分別向該股東主張欠繳出資款范圍內的清償責任。司法實踐對這種情況只要求欠繳出資股東承擔一次補繳責任或清償責任為限,并且以最先主張為優先,后序的訴訟程序因重復訴訟而終結。同樣,針對大股東的侵權責任,大股東亦只須承擔一次,但公司與中小股東兩個層面的賠償主張哪個優先的問題,司法實踐中尚無類似案例。

按照損害利益攸關程度排序,在中小股東退出公司的情形下,中小股東的股權價值減損是現實的損失也是直接的損失,公司因轉走利潤致使資產減少的損失在中小股東主張其股權價值減損的情形下已經被中小股東的賠償主張所“吸收”。同時,中小股東轉讓的股權內涵中也不包含向大股東索賠的權利,如由公司繼續向大股東索賠則索賠的“收益”會轉移給股權受讓方,這不符合公平原則。因而,只要中小股東啟動向大股東的索賠程序,公司針對大股東相同主張的索賠程序因構成“重復訴訟”而應予停止。

[1]《公司法》第二十條公司規定:“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二十一條規定:“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 (2017)最高法民再8號《民事裁定書》認為,被大股東關聯交易轉移的利潤計入了公司資產范疇,為公司經營所得收益,屬于公司的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是否能夠按照股東持股比例歸屬股東所有,尚需通過公司內部分配機制決定。在公司沒有進行清算也沒有通過利潤分配將該部分屬于公司的資產轉化為股東財產的情形下,直接按照股東持股比例將股東確定為公司財產的所有權人,與公司法規定的股東與公司財產權相分離、股東收益取得遵從公司收益分配機制等股東之間及股東與公司之間的基本法律關系以及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地位的基本規則不相符。

特別聲明:

以上內容屬于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其所在機構立場,亦不應當被視為出具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見或建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有限責任公司故意“不分紅”可能被起訴
2017最新有限公司章程范本標準版
公司治理 | 公司審判典型案例:盈余分配&公司治理
李建偉 | 從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案裁判看商事法律的解釋與利益衡量
尋找超級成長股的十五點原則(二) 原則八: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行政體系? 如果普通員工之間良好的人事關...
股份制和合伙制用哪個好(股東三人,我是大股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永康市| 尚志市| 临清市| 黄陵县| 安陆市| 鄂托克旗| 青阳县| 江华| 阳高县| 重庆市| 龙泉市| 加查县| 绥棱县| 龙山县| 五原县| 微山县| 堆龙德庆县| 绵竹市| 库尔勒市| 钟祥市| 内乡县| 个旧市| 灯塔市| 利川市| 临夏县| 吉林市| 鄢陵县| 嘉义市| 大同县| 彩票| 巴彦淖尔市| 拉萨市| 武邑县| 建湖县| 武冈市| 湖北省| 江安县| 喀什市| 搜索| 宣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