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好幾個律師講過,當事人是律師最大的敵人。初次聽到這種說法時,我感到有點困惑,當事人和律師之間的關系,就像顧客和老板一樣,來客人了,老板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后來想明白了,律師為了避免各種負面后果,的確得首先重點“防范”自己的當事人。律師既可能因為當事人的念頭突然發生變化,解除委托而一無所獲,也可能因為當事人投訴乃至起訴而陷入麻煩,最危險的則是一些違法勾兌的內幕被當事人“出賣”,鋃鐺入獄。
律師和醫生等其他職業一樣,都講究職業倫理,其中一條便是忠誠對待自己的當事人,對醫生來說便是忠于患者的利益。但是不僅律師界有此說法,把當事人當敵人,醫生群體中更是常年警惕醫患糾紛,弒醫傷醫事件層出不窮。這使得原本看上去很美好的職業倫理關系,變得殘酷而冷漠起來。
最近有媒體統計了廣東近年醫療糾紛案件,多數結果是患者敗訴,但醫院方面也在相當部分案件中,出于各種原因,要承擔一定程度的責任。這些原因多種多樣,例如醫生在手術前忘了充分告知患者,沒有簽署知情同意書。還有醫生接到急診后出現明顯漏診,導致貽誤救治時機。從各種事件到越來越多的醫療糾紛訴訟,醫生對患者的警惕心理也與日俱增。
律師防范當事人的結果是律師從此疏離當事人,而醫生防范病患的結果是醫生從此冷漠乃至粗暴對待病患嗎?這是很多敵對關系發展的自然結果。但是我們又會觀察到,律師和當事人的關系并沒有疏離,只是更多律師學會更加小心翼翼地去處理法律業務,避免出現錯漏,給當事人留下指摘的余地。律師界畢竟不像淘寶買賣一樣,一些流氓店主受到差評后,敢于恐嚇騷擾消費者。當然,大部分淘寶店主應該還是愿意誠實經營,熱心服務,避免差評,而不是在差評出現之后,采用非常手段,更不是因為厭惡差評而厭惡消費者,板起面孔來經營。
為什么存在這么微妙的關系?這取決于職業倫理關系的特點。律師和當事人是相存相依的,醫生和患者也是如此。醫生是靠患者成就的,患者是靠醫生恢復健康的。這種相依的關系強于相斥的關系,因此盡管暗中“敵對”和緊張,也不至于發展成對抗關系。
換一種角度來看,律師與當事人之間、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敵對”關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對抗關系,而更像是大草原上羊群與野狼的關系。沒有野狼的草原上,羊群安逸悠游,草原上各種食草動物迅猛繁殖,很快草原消耗殆盡,羊群陷入生存危機。即使草原足夠寬廣,安逸的羊群同樣可能變得慵懶而麻木,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生存意識薄弱。因此,如果沒有挑剔精明的當事人,大概也不會產生機智謹慎的律師;如果沒有刁鉆狡猾的病患,大概也不會有周到合理的醫療服務。
不論國內外,這些年來,醫療糾紛都不少見,訴諸司法的也很多。如果醫療界將這些訴訟看作是提高自己素質,改進服務質量和醫術水平的機會,訴訟便可能越來越少,糾紛也將逐漸消弭,醫療形象得到改觀。多難興邦,多訟也可興醫。當然,這個邏輯鏈條并不是必然,就像多難能否興邦取決于理政者如何看待和反思災難,多訟能否興醫也取決于醫療界如何看待和應對醫患糾紛與醫療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