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現行的貨幣分房形式已成為主流。依據法律相對明確的規定,人們對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這些財產的性質也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分割時爭議不大。相比較而言,較早前房屋實物分配形式的產物----房改房,卻因其定價方式、購房主體的特殊性、法律規定的模糊性,成為離婚、繼承案件中爭議的焦點所在,當事人認識差異較大、法官處理意見也不完全統一。 審判實踐中的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規定,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后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同時,離婚案件雙方當事人均主張房屋所有權并給予對方貨幣補償的情況下,房屋為一方單位房改房這一事實能否成為該方當事人取得房屋的優勢條件經常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畢竟房改與該當事人在單位的工齡、職級、購房資格等掛鉤。但同時,另一方當事人也可能因為分配該房屋而喪失其在本單位另行分房的資格,這些因素法官在判決房屋歸屬時是否應納入考量,當事人是否需對此舉證,缺乏統一認識。 二、依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將房改房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的著眼點在于“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購買”,以對價義務的實際承擔主體作為產權歸屬的依據。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子女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該房屋并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而僅將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作為債權處理,這一規定則明顯將房改購房資格、依據工齡、職級等享受的政策福利視為更加優先保護的權益。那么,婚前一方承租、婚后又有證據證明系以個人財產出資購買(包括一方父母出資或再婚家庭一方子女出資),但享受了配偶工齡優惠的房改房,在認定是否為夫妻共同財產時,是應更加注重購房款來源抑或使用配偶工齡優惠的實際情況存在不同認識,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所作的民事審判實務問答中,也僅答復“法院具體可酌情處理”。 三、繼承案件中,在被繼承人去世后,由其子女中的一人以自身名義或以已故父母名義參加房改取得房屋產權,其他子女能否就該房屋主張繼承權,或僅就其中涉及父母承租權的價值主張繼承權存在爭議。目前處理意見包括:第一種,該房屋產權系在被繼承人去世后取得,不應作為遺產分割,但應確定原房屋承租權的價值,對其他子女給予補償。第二種,被繼承人生前對但該房屋享有特定的承租權中派生出后續房改的權利,房改為其生前即可期待的利益。因此,改房改房仍可視作遺產或參照遺產分割,房改時出資的子女可向其他繼承人主張償還其支付的購房款。 為了降低因房改房分割爭議導致的離婚、繼承案件的發生,筆者認為,一、立法部門應關注房改房法律適用領域,增補此塊法律空白,為民眾正確認識相關財產權益的性質及司法部門統一處理此類案件建立可參照的標準。二、司法機關及宣傳部門應多發布各類型房改房分割的典型案例,對民眾廣而告知,使民眾更加清楚自身所作出財產處分行為的法律意義,選擇更為符合自身意愿的方式出資購房。
④填寫銀行卡信息,并設置6位數的支付密碼,二次確認支付密碼并支付即可。 良好的群的氛圍,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共同呵護!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建特定專業領域內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婦聯、媒體及其他所有法律職業共同體陽光下的正常、正當交流的和諧平臺! “家事法苑”微信群管理員團隊 201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