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學秀(南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南開管理評論》編輯部主任,南開大學商學院企業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
在一次調研中,有家企業的員工就企業文化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很有意思,可以幫助我們加強對企業文化建設制度和措施的認知與理解,以更好地“操持”文化建設。
“我覺得企業文化就是要依靠日常的具體工作,光靠總結性的講述和宣貫意義不大。”
是的,文化是隱含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和背后的東西,要建設好企業文化,不是弄一堆東西去教育和引導大家,而更多是解決日常問題的過程,觀察、思考、總結、操作,解決員工的工作困惑,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處理與企業的關系、熟悉工作并提高工作能力與效率,讓他們感受到企業與大家共榮共存。多釋放善意,少教條說教,做人真實一些,做事陽光一些。
“我們希望能夠與企業共同發展,企業需要我們,我們就會感覺很好。”
人人都有被需要的要求,不管他們的年齡、職位和能力高低。被需要的需求,就是工作過程中上層管理者的重視、信任和激勵。我們都說企業是個利益組織,首先需要利益機制的設計,這沒錯兒。但是,如果利益機制設計、實施得好的話,再加上“被需要”的感覺,你說員工會怎么做?被需要的感覺,就是管理者真心愿意和大家公事,真心愿意了解大家的想法,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
“即使有的機構和制度到位了,文化不對,還是不行。”
沒錯。文化是隱含的、長期發揮作用。所有制度和機構(組織)的建設與發揮作用,都會遇到文化的阻礙。舊文化對于新制度的消解和抵抗,恰恰是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沒有新制度,舊文化將難以去除;而實施新制度,必將遭到舊文化的抵制。不斷地堅持、調適、強化新制度實施的效果,不斷地結合新制度強化新文化,是革除舊文化阻礙的關鍵。
“大家都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利益集團,協調不同個體很難。”
企業是個利益組織。企業管理的核心,就是持續地“擺平”不同的員工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利益需求。要大膽承認,企業中存在著不同的利益群體,如股東、管理者、部門、員工、顧客。好的管理者要能夠通過制度設計,持續地協調好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狀態。
“正能量積累多了負能量就少了,大家都這樣做,新來的人自然就融入了。”
正能量就是一種優秀的文化氛圍。建設這樣一種氛圍,誰來了都會自覺地調適自己的言行舉止,以符合整體氛圍,使自己不顯得特別“格澀”。其中有一個更難的事兒,就是企業怎樣才能積累這種正能量?怎樣才能建設成這樣一種文化?在建設企業文化過程中怎么辦?這才是最關鍵的。
“企業文化是自發形成的,反映了企業的內在精神。”
哈耶克強調“自生自發的秩序”,反對“建構”,討論的就是一種制度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問題。他所謂的自生自發,是希望制度和秩序的設計能夠順應組織和人性的需求,在外部情勢達到一定積累的情況下,順應規律設計并實施制度。而所謂“建構”,就是制度制定者按照自己的想象或需求,設計并實施一種制度。企業文化的自發生成,也就是希望在過程中順應情勢的需要,通過實踐慢慢生成一種新的文化,而不應沉浸于主觀的“建構”之中。
本期編輯:劉佳
來源:《經營與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