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獨特
有趣
「您的貼身育兒伴侶」
父親的一句話讓他再也沒有見過兒子
松原市朱某的兒子一直學習成績優異,但不知為什么,最近一段時間,兒子的成績不斷下滑,朱某非常生氣,在狠狠地批評兒子后,甩下一句“等你晚上回來我再收拾你”,就奪門而出。
當天晚上,朱某兒子跟母親說,他要在同學家住一晚,就不回家了。母親詢問在外住的原因時,兒子說:“我怕我爸晚上打我……”母親又勸說了孩子幾句后,見兒子還是堅持要住在同學家,也就沒再說什么。
可是到了第二天放學時間,兒子并沒有按時回家。朱某給老師打電話后才知道,孩子今天一天都沒有去上學。朱某又趕緊給兒子同學打電話,同學說他今早起床后說要回家拿點東西,就再也沒見過。
朱某看情況不妙,趕緊報了警。警方雖然已經立案調查,但在之后的幾天里,始終沒有兒子的消息。朱某悔恨不已,不停地在微信上發布尋子信息,其中的文字讓人看了不免為之動容。
可惜,朱某兒子再也感受不到父親對他的愛和懺悔了。
直到22日上午,失聯了20多天的兒子終于被找到了,不過已經是一具尸體……經朱某確認,這具尸體的確是他的兒子。
好好的一個家,好好的一個兒子,卻被爸爸的一句話,搞的支離破碎。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詳細報道可參考:http://mt.sohu.com/20160425/n446069490.shtml
為什么總是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后才明白這個道理:孩子的生命比分數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還有什么比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更重要呢?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說過:“太多慘烈的故事中都藏著一個邏輯,那就是‘不優秀,不配活’。”
如果以學習成績好壞論優秀的話,那我們大可以一直讀書下去,博士學位都不應該是上線,還應該有不知多少個比博士學位還要厲害的頭銜,讓我們來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這個世界就被書呆子占領了吧,又有誰想要去做一些實事呢?
學習成績從來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如果心理不健全,把能力都用在了歪門邪道上,那他絕不能算是一個好孩子;而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如果他把精力放在了自己感興趣的正經事情上,并且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所作為。
孩子的成績出現波動時,很可能是孩子的心理狀況發生了變化。此時,家長應該做的是及時溝通和疏導,而不是一味的指責,甚至打罵。
要知道,“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這些話家長千萬不能對孩子說!
1、“你怎么這么笨啊”
“你很笨”這句話是有魔力的,你總對孩子說,再聰明的孩子也會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笨?”于是,孩子貼著這張“我很笨”的標簽,做任何事都缺乏自信,束手束腳,自然會“越來越笨”。豎個大拇指比說一句“你真笨”簡單多了,一句溫柔的鼓勵會帶給孩子無限的力量。
2、“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拿父母的威嚴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孩子可能會因為一時的懼怕而暫時妥協,但在孩子心里是不會信服的,這樣只會在孩子心里積聚更大的叛逆,使孩子更容易做出離譜的事情來。遇事多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既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也拉近了親子關系。
3、“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小孩子本來就沒有安全感,平時喜歡粘著父母,而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不安和恐懼,很可能為了“迎合”爸爸媽媽而撒謊,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逃避這種恐懼。家長平時不要害羞,多向孩子表達愛意,也可以適當地表達出自己很需要孩子的感覺,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被需要感。
4、“媽媽為你付出了這么多”
這句話的潛臺詞貌似是在說:“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要是不回報我就是對不起我。”這句話的壓力有多大,我想大人應該很清楚吧。因此,孩子為了達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不斷給自己施壓,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的心理防線就會發生崩潰,甚至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請落實到行動上,而不是嘴上。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父母對自己的愛和付出,他們心里清楚得很。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好孩子。
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比較外向,別人說什么不太會往心里去,他就可能“宰相肚里能撐船”;而有的孩子就比較內向,特別在意別人說的話,恐怕他們的心里只能承受一只螞蟻的重量吧。
你的孩子能承受多大的重量,任何專家都無法給出答案,這要靠家長通過和孩子不斷的溝通交流,自己去努力發現。但要注意的是,寧可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不要冒險去挑戰孩子的承受極限,避免孩子做出讓人后悔終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