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股權激勵輔導中心
問題一:什么是股權激勵?
所以,股權激勵并不神秘,也不像很多培訓機構包裝的那么懸乎,它就是一種激勵手段,只不過激勵的標的是股權以及附著在股權上的各種權利。但正是這種標的的不同讓股權激勵具有不一樣的魅力。擁有股權就成為了企業的所有者,能參與企業的管理決策;股權本身也是有價值的,并且這種價值會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而持續增加,如果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這種價值還會成倍增長,形成“收益權”。因此我們還要認識到,股權激勵是一種稀缺性資源、也是一種金融資源。
問題二:股權激勵有什么用?
前面我們談到過,股權激勵就是拿出股權用來激勵員工,讓員工成為企業的所有者,進而分享企業的增值收益、參與企業剩余價值的分配。所以從本質上來說,股權激勵是企業分配體系的一部分。
企業的發展在我看來,一個是解決“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一個是解決“為誰干、怎么分”的問題,前者是商業模式解決的問題,后者則是分配體系解決的問題。股權激勵作為企業分配體系的一部分,解決的就是“為誰干、怎么分”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企業發展就可以基業長青、永葆青春。
股權激勵有什么用?我經常打比方,如果你的愛人是你的業務員,他會不會跳槽?會不會經常抱怨?會不會不積極主動?會不會經常推卸責任?會不會拼了命的多出業績?所以,股權激勵的作用就在于真正實現讓員工從“打工心態”向“企業經營者心態”轉變;讓現有員工愿意留下來并且積極主動的去承擔、去奮斗,同時吸引優秀人才加盟。
借用HY資本長期動態優化股權激勵理念,股權激勵的作用就是凝聚人、激勵人、甄選人、發展人。
問題三:股權激勵有什么效果?
上面我們談了股權激勵的作用,所以股權激勵肯定是有效果的。但具體到每個企業,有沒有效果呢?我認為取決于四個方面:
1、老板有沒有決心。不怕沒決心,大不了不做;最怕“偽決心”,半途而廢!這將是企業信用在員工心中的又一次破產,而且是嚴重破產。
2、企業有沒有前景。企業戰略、內部管理、業務模式甚至是老板的能力等讓員工對企業未來發展是否有信心。股權激勵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企業還是需要有一定的基本面。
3、方案是否科學。很多老板認為股權激勵嘛,很簡單,百度一搜一大把,拿來優化即可。卻不知股權激勵大方向把握容易,但是細節設計難!就筆者做過的案例來說,沒有兩家公司的方案是一樣的。一個科學的方案,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公司所處的行業、發展階段、股權結構、組織架構、績效薪酬、業務模式、財務水平、人員結構、員工素質、支付能力等方方面面。不科學的方案還不如沒有方案,包不準就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埋了顆地雷。
4、實施是否到位。很多老板重方案設計不重方案實施,方案出來后宣導一下就開始執行,往往不了了之。股東的變化、股份的調整、考核條件的優化、分紅的兌現、績效的跟蹤等等,都是需要在實施中做好把關的。
問題四:我的企業適不適合做股權激勵?
遇到這個問題,我通常會反問:你的企業準備什么時候破產?老板一愣:胡老師,你怎么這么問?我們企業發展得很好啊,我們剛擬定了一個五年規劃,五年之后我們銷售額多少,利潤多少……我接著問:如果我有這樣的企業,讓你低價當股東,你愿不愿意?老板:當然愿意。我又追問:那為什么你覺得你的企業不適合?老板就答不上來了,囁嚅半響:我擔心……。原來如此,說了半天是對做股權激勵有擔心,根本不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所以,企業適不適合做股權激勵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的觀點是:只要企業還有經營下去的理由,就適合做股權激勵!的確,股權激勵存在分險,但這種風險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案設計和有力的執行實施規避掉的。
問題五:股權給出去了,沒達到目的怎么辦?
這是很多老板都會問的問題,也是他們最大的擔心,我形象的稱為“股散人財兩不聚”。那我又問:如果沒有達到目的,你就不用給出股權,你還擔心嗎?老板于是撫須大笑“如此甚好!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股權激勵中激勵與約束如何統一的問題。股權激勵盡管是一種激勵行為,但一定有相對應的約束條件。沒有約束的激勵結果一定是“股散人財兩不聚”。所以在制定方案時,就要明確好相對應的約束條件。
HY資本長期動態優化股權激勵理念核心觀點就是“動態”,股東、股份、股價、收益這些股權激勵要素都是動態的,是進是退、是增是減、是有是無均對應一定的約束條件。從機制上來說,“動態”就留下了調整的空間,企業做不好,激勵對象業績不好,那么股權的分配、收益的分配都會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激勵與約束的統一體。
問題六:股權激勵用哪種模式好?
股權激勵的模式無非是兩種:實股和虛擬股。如果擴散一點,再加上期股和期權。實股是成為企業真正意義上的股東,一般需要出資,并進行工商變更;虛擬股是一種“虛擬“的股份,只享有分紅權,沒有所有權和控制權;期股和期權準確說是一種工具,前者要求出資,享有分紅權,在約定時間行權轉成實股或放棄行權,期權就是在約定的時間以約定的價格可以選擇是否購買實股。
企業做股權激勵選擇哪種模式好?HY資本認為:股權激勵的終點一定是實股,但實股并非一定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路徑??梢韵茸鎏摂M股,再轉成實股;也可以期股轉實股;也可以期權鎖定實股。各種模式各有優劣,關鍵看企業實際情況。比如,企業馬上要上市了,直接做實股比較好;快速發展的高科技企業,期權可能比較合適;連鎖型企業的單店,可以店長實股、店員虛擬股。
關于股權激勵中老板最喜歡問的問題和解答,先和大家交流到這里。下期將和各位一起交流:股權激勵通常激勵誰?拿出多少股權做激勵合適?股份如何定價?員工不愿意買怎么辦?股權會不會影響到我對企業的控制?員工離職了怎么辦?敬請期待!
問題七:股權激勵通常激勵誰
定人的問題是股權激勵中的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股權究竟應該給誰呢?在我看來,考慮的就是兩個維度:一是價值觀,就是激勵對象一定要跟企業有相同的價值觀,愿意與企業長期發展。與企業價值觀相悖,只想通過股權激勵投機一把的,甚至吃了飯回過頭來砸鍋的,不是股權激勵考慮的對象;二是貢獻度,就是激勵對象究竟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所以總結起來,定人的問題,本質上是對一個人合理評價的問題。
很多老板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有一套評價機制是完美的,所以在如何評價員工上異常糾結,覺得給某人股權不合適,不給也不合適??吹嚼习寮m結我就更糾結,于是問:“你能不能保證你不看走眼?”老板沉思之后,慎重回答:“不能!”我又問:“你能不能保證你選的一批人一定有人你不會看走眼?“答曰:能!”我說:“那為什么不先制定一些標準,圈一些人進來,放到三五年之中去考察,能者上,庸者下?”所以我的觀點是,評價的合理性取決于評價的方法;評價的正確性則一定要放到長期來考慮!要想在一開始就設計出完美的機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是可以通過動態調整不斷優化、修正的。這也就是HY資本經常倡導的“在賽馬中選馬”,前期定的標準只是建跑道,符合條件的人可以去上面跑,但能跑多遠、跑多快、跑多久取決于實際的表現。如何建立“上跑道“的標準呢?
第一:時間。古話說得好,“日久見人心“,有一定時間的相互磨合和了解,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員工和公司的雙向認同。第二:崗位。員工所處的崗位等級也反映出了公司對員工貢獻的認可。第三:能力。管理崗位畢竟有限,對于有能力又不在管理崗位的同樣需要考慮。第四:表現。直接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
與“上跑道“標準同樣重要的是上跑道之后如何去動態優化,即要明確界定清楚,出現哪些情況股東身份、股權數量、分紅收益會受到影響,通過長期的動態調整,達到真正甄選人才的目標。
問題八:拿出多少股權做激勵合適?
這也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拿出多少總量需要考慮到三個方面的因素:
1、分出去的股權不會影響到大股東對企業的控制。
2、現在計劃激勵多少人、未來計劃激勵多少人。
3、每個人激勵數量多少為適當。
第一個問題涉及到股權結構的設計和股權的布局。企業控制權一般而言有三條線,34%、51%和67%,我們稱之為相對控股、絕對控股和完全控股。老板要根據對控制權的“偏好”來確定釋放出去的股份總量。而且除要考慮到本次股權激勵外,還需考慮后續增值擴股、引進風投、上市等各種情況,都會造成股份的稀釋。
第二個問題就與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相關了。現在計劃激勵的人數較好確定,但未來的人數就需要進行戰略推演了。首先要根據企業戰略規劃畫出未來的組織架構圖,預測崗位編制,再根據崗位編制圈出符合標準的激勵對象,預計出未來的人數。
第三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是相關的。每個人給多少,這又是一個技術性問題。給得少了,激勵動能不足;給得多了也未必是好事,有可能造就一批既得利益階層,影響到公司的再投入。一般而言,給多少需要考慮到外部和內部、縱向和橫向四個方面,即與同行業比、與現有薪酬比、與歷史薪酬比、與其他崗位比。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數量的規定是“總量不得超過10%,累計個量不得超過1%”,國資委對國有上市公司的規定則是“激勵收益不得超過其總薪酬水平的30%”,這三項標準均可作為參考。
除上述三個因素外,還需考慮企業所處的行業、發展階段、對人才的依賴程度等。按照我們的經驗,傳統行業拿出的激勵總量在10%-20%;高科技行業、人才密集型行業、初創期公司可以多一些,在30%-40%。無論拿出多少總量,都有必要跟老板強調:再少的股份也要分次授予、逐步到位,既是甄選考驗,又是控制風險。
問題九:股份如何定價?
股份的定價又是老板們喜歡糾結的一個問題。總有些老板喜歡問我:“胡老師,我想拿一部分股份出來,送給一些核心員工,您看行不行?!蔽曳磫枺骸爱斎恍邪。懿荒芩忘c給我?”老板嘿嘿一笑,又問:“您覺得有沒有什么問題???”我反問:“為什么要送?”老板又是嘿嘿一笑:“讓他們買,怕他們不愿意;再說都跟了我很多年了,平時薪水也不算高,就想著補償一下。”這里老板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不是想著用股權去做激勵,而是想著做補償!說白了,就是老板自己都不認為企業的股權有價值,給出去一點無所謂,對自己又沒啥影響,還能在員工中得個好名聲。我特別不認同這種想法,股權是一種稀缺資源,而且是一種具有資本價值、帶有金融屬性的稀缺資源。你自己都不認為股權有價值,還做股權激勵干嘛?所以我的觀點是,要做股權激勵,你自己一定得珍惜你擁有的股權,絕對不能送,一定要有價格。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如何定價呢?老板又糾結了,定高了,擔心員工不認同;定低了,又覺得虧大了。我的觀點是,價格只是代表過去,股權激勵看重的是未來。單純從金融的角度看,就是一個投資回報的關系。初始的價格是多少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能增值多少。所以通常我會告訴老板,假定一個投資回報率,以凈資產定價法、市盈率法或現金流折現法(具體企業采用的估值方法不一樣)作參考,確定一個初始價格就行了,只不過導向上是折價。這個初始價格,不一定非要公允的反映出企業的真實價值,只要能幫助企業達成股權激勵的目的就行。老板切記:股權激勵不是賣股權,也不是引入投資人,而是激勵!
問題十:員工不愿意買怎么辦?
有的老板很擔心:“員工不愿意買怎么辦?”我會問:“換了你,你愿不愿意買?”老板回答:“我當然愿意?!蔽矣謫枺骸盀槭裁茨銚膯T工不愿意?“老板囁喏半天說不出原因。我又問:“你都已經折價了,要是員工還不愿意買你的股份,你覺得他有資格成為你的股東嗎?”老板于是陷入了思考。
所以各位老板們,做股權激勵時,你自己首先得對企業的未來有信心,然后對你的股權有信心。不要想當然的去揣測員工的想法,員工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得多。員工愿不愿意買,一看對企業有沒有信心,他覺得股份有價值;二看方案是否宣導到位了,他明白方案的每一層意思;三看方案設計是否合理,他認同游戲的規則。所以,與其關心員工愿不愿意買,不如關心如何在執行中去塑造出股份的價值。這里,外部顧問的介入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同樣的事情,外部人去做比內部人操作效果要好很多。
問題十一:分股權會不會影響我對企業的控制?
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那要看怎么分。”利用一些架構上的設計,是完全可以規避掉這個問題的。通常我們會建議老板設置有限合伙企業作為員工持股平臺,利用合伙協議約定好控制人。這樣安排之后,所有股權的變動都是在持股平臺上進行,有利于股權的穩定,也有利于控制權的穩定。
問題十二:員工離職了怎么辦?
有的老板很擔心,員工離職了之后,不愿意退股怎么辦?很簡單,上文已經說了,設置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通過合伙協議約定好員工離職時必須無條件的退股,從法律層面予以保障。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離職了怎么辦的問題,而是如何設計激勵對象退出通道的問題。從原則上來講,無論是什么情況的離職和退出,股份肯定是需要全部收回的,焦點在以什么價格收回。
只要涉及到價格,我發現老板都會糾結。我的觀點是,無論是員工主動兌現還是因為離職、身故、違反重大規定、降職等情況被動退出,退出價格都是入股價格+增值收益,只不過主動兌現時需要考慮是一次性兌完還是分批兌完。
跟很多老板交流這個觀點,老板都不認同,還給我舉例說:“一個員工違反了公司紀律被開除了,退出時還把收益給他,這明顯不合理?!拔曳磫枺骸叭绻麤]有股權激勵,你會如何處理?”答曰:“肯定要處罰啊,賠償公司損失。”我說:“那就對了嘛。股權是股權,其他是其他,一碼歸一碼,股東的權益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你要是覺得不公平,完全可以在其他制度里規定:員工是公司股東的,需要承擔比普通員工更重的責任。這也符合股權激勵倡導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問題不就解決了嘛?!?br>
所以,在員工退出時,尤其是因為損害公司利益而被動退出時,老板切莫因為心里不舒服而取消員工應得的股權收益,該給員工的還是要給。
以上是筆者在長期的股權激勵一線咨詢實踐中,總結出的老板最喜歡問的十二個問題,并從專業的角度給予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各位讀者有幫助。
聲明:本文來源若標準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利,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并在下一日發布更正或致歉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