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獨特
有趣
「您的貼身育兒伴侶」
記得有一個段子說:
40后餓肚子,70后長個子;
50后打板子,80獨生子;
60后上大學,90后自由子。
講幾代中國人特點。大意是說40后解放前窮的沒飯吃,所以他們的孩子70后這一帶特別知道吃苦耐勞;
50后經歷文革,經歷動亂,加上國家政策,80后這一代典型的獨生子女,被疼被寵;
60后經濟好、條件好,父母上大學,生出來的90后物質不匱乏,性格自由,自主意識強;
我,很不幸,就是80后這一代。
獨生子女到底少了什么?
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是從父親患低血鉀癥暈厥開始。
老家的住所離急救中心不到200米的距離,母親一個人沒辦法扶起父親,還是叫了救護車。后面的日子我遠在外地,母親一個人照料父親辛苦之至,我在外地也是焦頭爛額。人力,一時之間成了我家最稀缺的資源。有次打電話,我不禁埋怨老媽,你咋就不多生幾個?'你以為想生就能生啊'母親不好氣的回復我。第一次,從自己開始,我對獨生子女有了憐憫。
事情架不住思考,仔細一想,從教育角度,獨生子女天然有很多弊病。首要就是家庭的競爭環境匱乏,孩子應該在弱競爭環境中成長。
為什么呢?因為他將來進入社會面對的是無處不在的競爭。獨生子女天然屏蔽了成長環境中的競爭,以至于孩子在各種能力上存在缺陷。那我自己來說,'欠缺社交能力'、'不會搶'、'不會合作'、'對自己所有權不敏感'。歸因在我家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我不會為了搶吃的動腦筋,不會為了搶玩具想辦法,唯一有點競爭的是上學考試大排名。事實是,有一天我們離開學校,發現社會生活原來不僅僅需要考試成績,更需要競爭技巧。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我想我們可以試著從動物社會中找一些影子來理解。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動物社會中基本單胎或者生育胎數少的哺乳動物多數是瀕臨滅絕的動物;其次,動物種群競爭非常激烈,有時甚至會出現骨肉相殘,群首領一定具備非常強的競爭力。這樣的規律我們認為類比到人類社會同樣是存在的。不同的是人類社會對資源的占有從血腥的蠻荒升級為沒有硝煙的戰場,競爭場面一樣冷酷。試想,從小沒有在競爭環境中生存過,我們如何能保證孩子在長大能獲得競爭優勢呢?
每個獨生子女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生長環境決定了我們在走入社會的這一步需要花很多時間、犯很多錯誤來適應社會競爭。所以我們認為孩子從小應該在存在適度競爭的環境中成長。家里一個孩子,一個蘋果,孩子愛吃不吃;家里兩個孩子,一個蘋果,兩個人都想吃就需要動腦筋;這就是競爭思維和習慣的養成。這也是我們贊同和提倡家里要二胎的一個核心理由。
獨生子女負擔太重,以我和先生舉例。我們對上要負擔四個老人的養老,對下要負責孩子的生養;家里老人一旦有一個出了問題,對我們來說都是極大的負擔。要帶孩子、照顧老人還要上班創造價值,日子的辛苦不以金錢來衡量,但精力的占有會榨取生活的幸福感。
獨生子女缺乏家族屏障。不管我們承認還是不承認,社會永遠都有階級存在。社會斗爭的本質是種群斗爭。血緣關系是種群最好的維系。獨生子女沒有天然的血脈維系也意味著在社會資源競爭上缺乏優勢。一個家族富裕需要幾代人的經營,一個家族衰退一代人足矣。沒有血脈幫扶,衰退是必然結果。
獨生子女不能用好或是不好來說,我理解他只是國家在某一個階段進步的產物。也許違背了自然,就好比三峽大壩,它在一定時間對國家發展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從微觀角度,家庭教育如果不能彌補獨生子女教育的缺失,就是國之眾損。
獨生子女,他給家庭中父母的心態也帶來了微妙的變化。孩子多的時候,父母養兒也顧不上嬌慣,反而讓孩子有個更多自我成長的空間。孩子少的時候,幾代人的眼光聚之一地,如同明星,孩子喪失的是自我成長的自由。
所以說,無論是從孩子的個人成長,還是將來的奮斗和生活來看,兩個孩子給彼此帶來的益處和意義遠大于一個孩子獨自成長。不是還有那么一句很美的話嗎?
能夠給一個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玩具,不是財產,而是為他/她生一個手足,可以彼此相知相伴、一起攜手成長,當父母都已老去時,他們仍在彼此的生命中舉足輕重。
*
*文章轉自公眾號:摩比(mobby4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