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出京戲叫《定軍山》,聽過這出戲的人挺多,但去過定軍山的人卻比較少,它位于四川漢中、成都一帶,有一年回西安,我就順路去了一趟定軍山。
為了更好地感受歷史,我特意在定軍山附近吃了一頓飯,又去了馬超墓和諸葛亮墓,最后去了諸葛亮的祠堂。
在這座山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蜀道上的棧道。所謂棧道,就是一條沿懸崖而建的狹長小路,建造時工匠們將木頭橫插進石縫,在橫木上鋪木板而成。過去從漢中到長安要穿過秦嶺,幾乎所有蜀道都是用棧道連接的,而這些棧道都是當年諸葛亮打仗時修葺的。
▲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而且在三國時期,為了行走棧道,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那是一種精巧的木制小推車,使用起來比一般拉車方便,大大提高了戰爭時期運送物資的效率。
小時候只看書上說「蜀道難」,卻不知道它有多難,如今親身走了一遍才知道棧道的艱險。對三國當時的交通和運輸也有了一些概念。
只可惜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棧道已不完整,有些部分被燒毀,還有些部分由于雨雪等天氣原因而自然腐敗。
▲ 《新三國演義》|現代影視劇無法還原當時的鬼斧神工
我過去在讀歷史時,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諸葛亮跟定軍山到底有什么關系?為什么他「六出祁山」,每次都在定軍山出兵,還每次都回到定軍山?
現場一看才發現,原來定軍山是一個軍事基地,而且還被一條漢水環抱著,在那兒除了能操練陸軍,還能操練水軍。
也許正因為他的所有事業都是在定軍山開始的,臨死之前,諸葛亮提出他死后要葬在定軍山。諸葛亮活了54歲,他死在五丈原,最后安葬在定軍山,有人為他種了54顆松柏,神奇的是,這些樹到現在還活著。
在他死后,皇室為他在定軍山上修了一個武侯祠,以此表彰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其中的幾項表彰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首先表彰他對漢室的鞠躬盡瘁,殫精竭慮,這是對諸葛亮在政治軍事能力上的肯定;其次表彰他的清廉,諸葛亮死后家中的財產都不夠安葬他;接著還表彰了他的美德,傳說他太太比較丑,但是他們倆一直廝守,而且諸葛亮還擅長教育孩子,我們能在《諸葛亮集》里看到很多他給孩子寫的書信。
▲ 《諸葛亮集》|孔明雖然已經辭世
但是「木牛流馬」等智慧卻以文獻形式延續下去
不過,看書是一回事,到實地看到與諸葛亮相關的事跡和文物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那個年代,諸葛亮能夠輔佐君主出中原、奪天下,實在是不容易,從他的《出師表》中就能看出他的心理:我在干一件實際上不可能的事情。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更能體現諸葛亮對事業的執著和對君王的忠誠。可能有人會認為諸葛亮那場仗沒打好,那是你沒親身經歷過當地的天氣——冬天很冷,夏天有瘴氣,濕氣很重,打仗時士兵很容易中暑中毒。
▲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說不出的苦,并不代表不存在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提到,諸葛亮死后,老百姓沿路擺了很多祭祀的東西懷念他。一直到現在,在定軍山還能看到很多當地人保留著祭祀的風俗。我從定軍山回來之后,有一個體會,在中國,如果一個人要得到人心,必須具備三個特征:
第一,對事業足夠忠誠和專注。成功不成功并不能決定你是不是能夠贏得尊重,諸葛亮贏得尊重就是因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第二,品德好,并且夠窮。我迄今為止沒有聽說過一個有錢人生前被尊重,死后還有老百姓祭祀的例子。如果當時諸葛亮家里良田百頃,仆從上千,我估計他的美譽會大打折扣。你要想在中國贏得生前身后名,最好是把錢都捐掉,不然是很難征服人心的。
第三,足夠的智慧。除了發明木牛流馬外,諸葛亮的智慧不用多做贅述了,他的足智多謀就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